福州市

台风高发区,如何避免“树大招风”?

2023-08-19 10:11
| | | |


鼓浪屿园林绿化


厦门湖滨东路园林绿化


惠安县小岞镇沿海防护林


东山县金銮湾生态片林


福州滨海新城沿海防护林


东山县金銮湾周边海防林

  7月28日,台风“杜苏芮”在晋江市沿海登陆,所到之处,风狂雨骤,草木摧折。泉州全市超10万株树木遭遇倒伏、折干、断枝等不同程度损伤。台风过境后,各路人马迅速集结,抢险救灾。其中,来自全省各地省属国有林场的160名油锯手,累计清理倒伏树木等1万多株。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2016年。当年,台风“莫兰蒂”登陆厦门市翔安区沿海,造成全市75.8万株树木倒伏,90%树木受到不同程度损伤,80%建成区的绿地受损。

  在福建这样的台风高发区,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要考虑景观效果、生态功能、便民需求,还要兼顾防灾减灾。种什么树,怎么种树,才能尽量避免“树大招风”?

谁是“树坚强”

  在天灾面前,树木受损不可避免。

  以“莫兰蒂”为例,该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是1949年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台风过境时,恰逢天文大潮与冷空气南下,风力加大,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造成土壤软化,对根系的固着力降低,树木折损、倒伏概率加大。

  但风雨面前,不乏屹立不倒的“树坚强”。到底什么样的树“弱不禁风”,什么样的树在抗风方面天赋异禀呢?

  厦门市绿化中心曾在“莫兰蒂”过后,调查全市95条主干道41种绿化树种的抗风表现。结果发现:在同等立地条件下,观花乔木受损最严重,棕榈类植物受损最轻,观叶乔木受损中等;具有深根性、树形过风特征的行道树抗风能力强,浅根性、冠大荫浓的行道树抗风能力弱。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常见的非洲楝、羊蹄甲、洋紫荆、菩提、火焰木等,就属于“重灾区”。

  “城市园林绿化需综合考虑,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上,实现美化、防护、生态、安全等多方面的平衡。”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原则上应多选择抗风性强的树种,兼顾城市道路景观和生态性。

  那么,选择哪些树种才算“适地适树”呢?厦门市绿化中心对几大主流树种进行了复盘分析——

  作为厦门市树,凤凰木是当地使用频率最高的行道树。该树种根系浅,枝条脆,易枝折、干折,抗风性表现为三级受损。但其树形过风、根系发达,对台风抗性强,应加强灾前修剪与支撑,做好病虫害防治。

  榕属植物遮阴效果好。其中大叶榕抗风表现最佳,可保持高频使用;菩提在历次台风中受损严重,应控制其使用比例。

  棕榈科植物,可体现“椰风海韵”,抗风性较好,但也存在成本高、易生病虫害、遮阴能力有限等不足,适宜在道路分车带上使用。

  宫粉羊蹄甲等大花乔木,提升景观效果的作用显著,但抗风能力普遍不强,在道路绿化中应谨慎使用。

  重阳木、秋枫、麻楝等抗风能力强的树种目前使用较少,未来可适当增加使用频率。

  ……

  “我们正减少速生、浅根系树种的使用,逐步更换在历次台风中倒伏或损毁严重的树种,同时注意落叶与常绿树种的使用比例。”厦门市绿化中心教授级高工陈水龙说,在“莫兰蒂”之后,当地一方面着手灾后绿化重建,一方面组织课题组开展台风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危害及对策研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总结关于“城市科学种树”的方案策略。在此基础上,厦门出台了一批绿化建设导则和技术规范。其中,《厦门市道路绿化常用植物指引》,列出了城市园林绿化的“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包括110种可推广使用的植物和23种不推广使用的植物。

  省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钱国钦则主张,充分挖掘乡土树种资源,尤其是那些历经千百年风吹雨打,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极大韧性的抗风树种,让它们成为城市绿化中的“树担当”,同时又能彰显地域特色,展现福建森林生态文化风貌。

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

  树种固然有抗风能力强弱之分,但许多时候,树木受损非树之过。受生长条件所限,其抗风性能无从发挥。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根扎得深不深、广不广。

  “树冠有多大,根系就有多远。”钱国钦说,特别是榕树这样树冠大的树种,冠幅越大,受风面越大,越需要树木的根系发挥固定作用。但城市建设留给树木生长的地下空间通常很有限,导致根系难以充分拓展,无法形成深广根系。结果是“头重脚轻”,地上地下受力不平衡,在台风到来时不堪一击。

  厦门市绿化中心在2016年调研时发现,树穴、绿化带规格过小问题,较为常见。许多树木不仅生长空间逼仄,土壤条件也十分恶劣,所用土壤为建筑回填土。

  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认为,应坚持规划先行,在前期规划阶段就要为园林绿化留足地上与地下空间,并保证规划落地,防止其他建设项目侵占绿化空间。

  就树穴而言,应当根据树种的胸径、冠幅以及未来根系延展的可能性,合理确定其尺寸。一般来说,较为合理的规格至少要2.5米乘以2.5米,或者使用长条状的种植空间以保证树根生长。在绿化种植的范围,可通过增加树池箅子,保证人行道通行能力。

  改变人行道施工顺序,同样能够为行道树争取更多生长空间。如先完成人行道基层施工,再挖开一定范围的基层材料,栽植行道树,最后进行面层铺设,树穴附近的土壤密实度将显著降低,有利于植物根系向下部延伸。

  此外,应合理布置行道树与地下管线之间的间距,避免其根系与之接触产生相互作用;更换大孔隙的人工配置土,在保证人行道基层强度的前提下,便于植物的根系利用材料之间的空隙延伸。

  城市绿化树要更抗风,不仅需要更大空间,也需要更多时间。这就要求城市建设者多一点耐心,切忌操之过急。

  操之过急的具体表现是“大树进城”。直接移栽成年的大树,固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变城市面貌,形成立竿见影的绿化效果,但其生态效果大打折扣。

  “大树移栽过程中,难免伴随着主根损伤,加之成年树木根系活力降低,移栽后很难恢复,造成主根扎得不深,侧根又不发达。”钱国钦说,城市绿化中应提倡种“大苗”而非“大树”,最好是3至5年生的容器袋装全冠苗。这样的树苗虽然难以当即产生景观效果,但更能适应城市栽植环境,假以时日,根深叶茂,具有更强的抵御风灾等威胁的能力。

三分栽,七分养

  “三分栽,七分养”,说明了养护管理之于树木生长的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中,同样如此。

  厦门市绿化中心调研后发现,造成树木倒伏的诸多原因中,树木栽培养护不到位,是仅次于风力、树种抗风能力的第三大因素。“莫兰蒂”后,一个直观的反差很能说明问题。位于湖里区的金尚小区,内外道路均以非洲楝为行道树,小区外没有修剪,大部分倒伏以及折损;小区内修剪过,受损较小。

  此外,病虫害的发生也让树木更加脆弱。根腐病等根部病害,导致根系衰弱或坏死,抗风能力大大降低;蛀干害虫导致枝干强度降低,风折概率增加;叶部病害的发生,影响树木长势和根系发育,降低树木安全性。

  “要特别注重加强行道树的日常管养。”陈水龙说,应加强行道树水、肥管理,定期抹芽、疏枝;制定树木抗风修剪作业标准和规范;将生长过密的树木适当移植,保证树木生长空间,提高抗风性;根据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合理防治病虫害,形成健壮的树体。

  其中,抗风修剪应当包括防风性修剪和台风前应急修剪两大环节。

  在厦门,台风主要发生在每年7至9月,最早发生时间在5月。因此,大部分树木的防台风修剪可在5至6月进行一次,7至9月根据树木的个体需要也可进行一次修剪,不同抗风能力的树种,修剪程度也应有所不同。台风来临前的应急修剪,主要针对风口处、变压线下、靠近房屋等处以及枝繁叶茂、树冠大的树木。

  事实上,行道树抗风修剪一直是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不久前,省住建厅发布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行道树抗风修剪技术标准》,该标准明确了行道树抗风修剪的原则、类型、时间和主要措施,各类型行道树修剪技术要点,让城镇行道树抗风修剪有据可依。此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使用更加行之有效的树种永久支撑方法,同样重要。

  “传统的行道树支撑,大多采用木质或钢管等辅助材料临时支撑,等树木成活后再进行拆除。”陈水龙说,传统支撑方法杂乱无章,占用空间,牢固性不够,支撑杆腐坏容易影响树木的生长。更重要的是,拆除支撑以后树木是否真正扎根稳定不得而知。因此,可考虑使用永久性的树木支撑杆件,利用埋设于地下的隐形结构物,对行道树进行长期加固支撑。(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刘建波\文 黄海\图)


链接

“绿色长城”的功勋树种

  谈到什么树抗风,不能不提沿海防护林建设中的功勋树种——木麻黄。

  木麻黄,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南亚、太平洋群岛,耐干旱,抗风沙,不怕沙埋,无惧盐碱,是公认的防风固沙“扛把子”。早在1919年,泉州华侨便将其从印度尼西亚引种至闽南地区。那时候,木麻黄只是被作为行道树和庭院景观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天赋异禀的木麻黄开始大展身手,甚至改变了沿海地区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前,福建18个县(市、区)有沙化土地6万多公顷。沙区除了少量灌木、草本植物外,几乎寸草不生。沿海百姓饱受风沙之苦。平潭便曾发生“一夜沙埋十八村”的惨象。东山岛则是有名的“飞沙滩”“秃头山”。

  “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全县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1958年,东山终于成功引种木麻黄。从此,荒岛变绿洲,蝶岛人民实现了百年绿色梦想。

  很快,全省各地开始广泛学习种植木麻黄防风治沙经验。至90年代后期,沿海6个设区市自南向北建成了一条长达3000多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带,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滨海“绿色长城”。木麻黄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沿海防护林是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林”“保安林”。2016年,福建启动新一期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组织编制和实施《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2016—2025年)》。其中,沿海基干林带是沿海防护林建设的重点。2016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3年把沿海基干林带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全省已建成沿海基干林带面积84.4万亩,长度达2873公里,占宜林海岸线长度的100%,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67%。(记者 张辉 通讯员 刘建波)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