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福建要闻

奋勇争先系列述评②

科创引领 动能澎湃

2025-10-10 07:35
| | | |

位于福清兴化湾的“东福一号”漂浮式海上无淡化直接制氢平台 记者 陈欢欢 摄

  八闽大地,山海相拥间激荡着澎湃的创新浪潮。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殷殷嘱托如浩荡东风,指引福建以更高站位锚定航向、更实举措攻坚创新。

  福建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总书记重要要求,在既有工作基础上加压奋进——

  刚组建的省委科技委扛起统筹重任,加快整合科技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关键要素,全力破除发展壁垒;全省科技大会明确“加快建设科技强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重点,与“创新融合”精准对接、细化路径;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四链”深度耦合,让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竞相迸发。

  一年来,福建在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上奋勇争先,成绩亮眼:区域科技创新评价居全国第14位,企业研发费用总量列全国第7名,重组入列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增至13家。

  以韧劲破难题,以实干开新局。福建正全力锻造科技自立自强“硬实力”,为新福建高质量发展铺就宽阔通途。

“内优外引”

夯实高质量科技供给底座

  新年伊始,厦门科学城传出好消息——国际首个“专精特新”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破土动工,填补国内储能大装置空白。这正是福建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加码高质量科技供给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今年3月,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进一步明确,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关键在于科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而高质量科技供给是根基。

  当前,福建仍然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成长烦恼”:大院大所少,国家级平台相对匮乏,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弱,难以为产业发展强基赋能。破局之道,唯有创新。以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支点,“内优”提效激本土活力,“外引”补短板聚全球资源。

  “内优”发力,核心是打破体制机制桎梏。福建布局建设的省创新实验室,对标国家重大科创基地标准,以“软创新”为科研人员松绑。作为福建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实验室探索科技任务悬赏、“编制池”等方式,用新型举国体制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嘉庚创新实验室聚焦氢能全链条,10个月组队孵出华商厦庚氢能公司,一年半研发首台1000标方电堆,还在全球450个项目中斩获国际金奖。这般速度,源于“特区式大平台”机制下政府、高校与头部企业的协同,更因多元引才机制会聚了10位院士及全球精英,凝成产学研用贯通的科研劲旅,让本土创新潜能加速释放。

  “软创新”更催生出重磅成果。今年5月,厦门大学、翔安创新实验室联合万泰生物研发的国产九价HPV疫苗馨可宁®9获批上市,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自主供应高价次HPV疫苗的国家,一举打破国外垄断。

  一年来,省创新实验室体系持续升级:鹭江创新实验室、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绿色超算中心启动建设,崂山国家实验室福建研究院落地。目前8家省创新实验室会聚2300余位科研人员,突破190多项核心技术,转化370多项成果。

  国家级平台建设同步突破。“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提出全球首个海洋碳中和标准,合作网络覆盖35国104家机构;已重组入列农林生物安全等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福建科创平台从“单点突破”迈向“体系化跃升”。

  “外引”借力,是破解资源短板的关键。福建通过“高位嫁接”外部资源,为科创注入新活力。

  在福清兴化湾,全球首套结合可再生能源的漂浮式海上无淡化直接制氢平台“东福一号”高速运转,让海水无淡化制氢的蓝色梦想照进现实。突破背后,是福建引进东福研究院的远见。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闽下线、全球首创海水无淡化制氢海试在福清完成、实现海洋防腐材料的国产替代;东方电气海上风电研发中心落地,助力福建成为海上风电科创高地……研究院落地3年多来,东方电气不断在闽布局科研力量和新产业,创新成果涌现。

  香港理工大学晋江研究院等平台落地,进一步拓宽福建科创“朋友圈”。去年,福建党政代表团赴上海、安徽考察,与两地达成共识,深化跨省产学研用合作,为新质生产力聚能。

  “内优”与“外引”始终同向,牢牢锚定产业需求。福建聚焦“数字福建”“海上福建”“电动福建”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工业科技创新行动和科技重大攻关行动,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持续突破新一代锂电池、大型储能、水稻新种质材料等关键技术,2024年斩获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抓大扶小”

筑牢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从手撕钢、光刻胶到电子特气、高纯金属靶材,福建企业扛起创新大旗,一批高科技企业强势崛起,多项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如今,福建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88%,早已成为创新“主力军”。

  如何让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稳固,让“科技之花”结出丰硕的“产业之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今年春节开假首日,全省民营经济座谈会聚焦深化产业链合作,为企业创新注入“强心剂”。新春刚过,福建即以现场会部署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举办对接活动超百场。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正是福建破解创新转化难题的“金钥匙”。

  在晋江安踏实验室,3D打印运动鞋的强度测试数据亮眼,性能远超国外同类产品。此前安踏亟需3D打印鞋底关键技术,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团队借省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机制联合攻关,成功破题。科研与产业精准对接,让安踏加码创新投入,斥资百亿元构建全球创新网络,联动数百所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出题、科研答题、政府搭台”,正成为福建打通创新“堵点”的常态。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

  在宁德,宁德时代的发展堪称典范:全球首款钠新电池通过新国标认证、全球首款可量产的9MWh超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发布……2025年,又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成果从这里走向世界。亮眼成绩背后,是2014年以来超800亿元研发投入的持续深耕,更彰显“链主”企业的责任担当。

  如今,宁德时代跻身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榜首,带动80余家产业链头部企业在此集聚,构建起“原材料—电池—新能源汽车—拆解提取原材料”全闭环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从“龙头突破”到“集群共进”,福建深化优质创新群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增量提质”行动和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工程。目前,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万家,“龙头领航、中小补位”的创新生态逐步成型。

  “抓大”更要“扶小”,创新版图方能行稳致远。

  当宁德时代等“大块头”领跑时,作为“小而专”企业的厦门优迅股份凭“10G及以下光通信前端芯片组”跻身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全球市场占有率居前三,为产业链撑起韧性。

  从科技型小企业到专精特新“小巨人”,既靠企业在核心技术上舍得投入,更得益于福建的精准扶持。目前全省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7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4家,“大而强”与“小而美”共同织密创新网络。

  政策始终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揭榜挂帅”“赛马”机制持续深化,今年更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企业联合基金,让企业成为科研项目的“出题人”和“阅卷人”;多层次融资体系加快构建,落地全国首批科创票据,上半年新增发行科创债268亿元,同比增长332%。目前,全省70%以上应用开发类省级科技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承担。

  更多福建企业既争核心技术引领,又深度融入制造业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九牧敏锐布局AI与机器人领域,今年3月在泉州启动总投资超58亿元的福建首个家用机器人产业园项目,以“3个中心、2个灯塔工厂”为核心,开辟卫浴产业转型新路径。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8%,比规上工业高8.1个百分点。

  今年9月,全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强调,“十五五”期间要突出制造强省战略。福建更出台措施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直击科技投入痛点,让企业在创新中“当主力、唱主角”,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

“三位一体”

优化生态激活创新动能

  9月28日,13位院士专家受聘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特聘专家团,扎根建宁稻田破解种业难题。曾是“人才洼地”的三明,凭“专家团+产业”模式实现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这正是福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生动缩影。

  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必须过人才生态关。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今年3月,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

  从省委科技委组建到产教融合深化,福建正以“教育筑基、科技突破、人才赋能”为脉络,织密创新生态网,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探索新路径。

  教育筑基,为创新融合夯实根基。新质生产力培育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福建加快“双一流”和一流应用型高校建设,健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让人才培育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从新能源技术人才到乡村振兴实用人才,教育体系改革为创新发展储备后备力量,让教育成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科技转化,打通创新落地的关键堵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福大紫金氢能公司由紫金矿业、福州大学等合资组建,3年多便开发出全国首套3千瓦级“氨-氢”燃料电池发电站、全国首辆氨氢燃料电池客车,印证了“产教融合”的效能。福建还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政策,探索“先使用后付费”模式,启动中试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形成“创新—产业—效益”闭环。

  人才赋能,更激活了创新融合的核心动能。新质生产力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福建“投人”与“投钱”并重:福建农林大学帅李以“温和提取”技术让秸秆变成环保材料,成果刊登于《Nature》;福州大学陈惠鹏研发的“神经形态显示”技术,使显示器功耗降低42.9%;福建师范大学方克艳编制的我国首个系统性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图集,揭示野火在1至4月集中于东北、南方林区……

  这些突破背后是福建全方位的人才支持: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结构;设青年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育成项目;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同比增长超20%;全周期平台让人才活力涌流……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福建更以制度创新让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省级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秦源带团队深耕植物生殖发育研究,破译菠萝、百香果“花果密码”,不仅深入田间企业推广新品种,更推动农业向二三产延伸,累计创超200亿元效益。去年福建进一步探索“揭榜挂帅”模式组建科技特派团,已推出49个团队服务重点产业链项目,助力“四链”融合,推动全省十大乡村特色产业总产值达2.3万亿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需持续深化改革。福建打通人才流动通道,实施“人才兴链”行动等,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协同共进。

  唯有教育、科技、人才同频共振,方能释放持久创新动能。今天,福建正以更优生态、更活机制、更实举措,在科技与产业融合之路上笃定前行,书写“三位一体”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记者 李珂)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