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多岁的古城福州,在一张宏伟蓝图指引下焕发新生,实现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国际城市”,三十而立!
公元前202年,福州建城。从此,有福之州连山海,福气绵延两千年。
30年前,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确定。此后数十载,锚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高度肯定了福州建设发展,深情地说:“现在的建设都符合这个方向,跟我们当时设想是一致的,而且发展得比我们设想还要好。希望有福之州更好造福于民。”
八月福州,绿榕荫里,尽庇幸福人家。
8月29日,“福州市确定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目标30周年”座谈会在榕城召开。当年亲历者代表、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回顾30载非凡历程,展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广阔前景……
一
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间,亲自主持编制《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擘画了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蓝图。1995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州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而努力奋斗”。
这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工作方法与发展理念,始终闪耀着真理光芒。
前瞻谋划的战略思维。主持编制“3820”战略工程、提出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坚持放眼全国乃至世界。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时任福州市市长金能筹回忆说,习书记敏锐洞察国内外形势,提出比“3820工程”更为长远和更高层次的目标——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的宏大格局、远见卓识。
改革创新的发展理念。首创“一栋楼”办公整合审批流程、大力兴办多种类型的开发投资区、创新利用外资进行旧城改造,极大激发了城市活力,打开了福州发展的新天地。国家发展改革委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史育龙说:“30年来,福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实现经济高速度、高效率、跳跃式前进和超常规发展。”
系统推进的工作方法。“3820”战略工程,把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统筹谋划和推进。省委党史方志办主任刘大可认为,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同志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深刻把握各项战略部署和政策举措的整体性、关联系、耦合性和协同性,彰显了善于把握重点、整体推进的系统思维。
专家们认为,30多年来,福州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大力推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实现从“纸褙福州城”到宜居幸福城的蝶变,是高质量城市发展的生动样本。
二
中国有9.4亿人生活在城镇。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城市?
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目标。
重温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其中的时代内涵。
“城市”是载体。新时代“城市观”里,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空间,更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城市发展道路上,要立足国情市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中国每个城市都有可能打造成功能完善、形态优美、具有地方山水和中国建筑基因的世界级城市。”祖籍福建永春的著名国际城市规划大师、新加坡墨睿设计事务所董事长刘太格交流体会。
“现代化”是方向。建设现代化城市,不只是林立的高楼大厦,还涵盖经济体系、治理能力、文化软实力、生态环境等各领域,是现代化成果的综合体现。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一级教授韩庆祥认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福州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市域层面的实践萌发和早期孕育。
“国际”是视野。建设国际城市,要在扩大开放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文明互鉴中增强文化影响力。福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近年来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也是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本质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分享了打造国际创新中心、双向国际投资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双循环门户枢纽的观点。
三
“城,所以盛民也。”
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就鲜明指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包括“人的现代化”。
我们不妨通过一棵树、一条街、一间房,透视“有福之州、造福于民”的理念。
“一棵树”的故事。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宋代福州知州张伯玉倡导“编户植榕”的往事,赞誉其“绿荫满城,暑不张盖”。30多年前,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树立生态城市的理念,提倡“多种树,少种草,不能让老百姓挨晒”,大力推进“绿化福州”工作。如今,福州森林覆盖率和空气质量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中居于前列,拥有近1500座公园、1800公里山水福道,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一条街”的记忆。《福州古厝》序中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福州始终怀着珍爱之心、尊崇之心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推动三坊七巷、海丝史迹、船政文化史迹等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统筹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让古老街巷留住乡愁记忆、焕发时代生机。如今,三坊七巷、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街区都已成为展示闽都文化魅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城市会客厅”。
“一间房”的变迁。曾经的福州棚屋区林立,群众居住条件艰苦,一度被称为“纸褙福州城”。2000年,在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下,福州启动了大规模的棚屋区改造工程。短短一年时间,数千户居民告别棚屋,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多年来,福州坚持每年财政支出八成左右用于民生,把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有福之州,福气满满。七溜八溜,不离福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征程上,且看有福之州、温暖榕城更好造福于民!(记者 刘必然)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