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福建要闻

赓续传统血脉 绽放文化活力

2024-03-11 07:50
| | |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彰显。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牢记总书记嘱托,福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文明薪火,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放在突出位置,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广大干部群众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福建日报邀请4位代表委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

周虹:为闽剧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参加全国两会间隙,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仍忙着联系《贬官记》3月18日在清华大学的演出事宜。

  “作为廉政题材闽剧,自20世纪90年代上演至今,传承了三代闽剧人,演出500多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聊起剧院的经典之作,周虹满是自豪。

  闽剧又称福州戏,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

  从1989年进入福建艺术学校闽剧班学习,到毕业后进入闽剧院工作,再到2011年担任院长,周虹与闽剧结缘已35载,收获了梅花奖等荣誉,成为非遗传承人,也更感责任重大。

  近年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坚持戏曲传承和创新双轨发展,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并举,不仅立足本地题材,更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新编剧目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表达方式,拓宽了受众群体,多次登上央视舞台,赴国内外演出。在上级部门的关心重视和精心指导下,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排了闽剧现代戏《生命》,成为我国红色题材戏曲现代戏的典范之作;闽剧《双蝶扇》以“回归儒林风”的模式,开启了闽剧舞台艺术的新审美。

  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剧院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设立老一辈艺术家的传帮带制度,以各类赛事为契机,储备节目、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此外,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合办闽剧班,一批闽剧新生代崭露头角。

  “戏曲艺术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既靠年轻人,也靠观众。”周虹介绍,剧院每年与近20所大中小学结对,以兴趣班、选修课及主题讲座等形式,让闽剧走进校园、润物无声。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2007年她到福州一所小学开讲座,一个“看着表演,眼睛放着光”的小女孩,后来参演了他们的剧目《与妻书》,成为一名闽剧演员。

  今年,周虹带来了关于“加强海峡两岸教育融合,推进文化和旅游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她认为,要发挥文化和旅游系统的资源优势,加强院校与艺术机构的互动,完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为“闽派”特色文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记者 林宇熙/文 肖春道/图)

林正佳:以侨为桥传播中国文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很受振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侨联常委、佳信海坛控股董事长林正佳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和责任。有这样广为传颂的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福建人。说的是,福建有1580万海外侨胞,广泛分布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林正佳介绍,“侨”是福建的一大特点和独特优势。广大海外侨胞发挥优势,促进各类资源要素汇聚福建,在中外经贸、文化交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和作用,特别是去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海内外反响热烈。

  搭乘“一带一路”东风,林正佳把企业的业务延伸到中东和东南亚地区,并向建设、资本和文化等领域拓展,实现多元发展。近年来,他创设的东方大漆公司已在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举办了多场艺术展和文化交流活动,持续向全球推介中国漆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与国际友人接触中,林正佳感受到他们对几千年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广大海外侨胞了解住在国的语言和环境,能够更方便地参与当地民间活动,并以世界眼光阐释中华文明魅力,以当地人熟悉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林正佳说,作为一名归侨,将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以侨为桥、发挥优势,推动中华文化不断走出去。

  他建议,一方面,发挥海外侨界重点文化社团和人士优势,挖掘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价值共识,因地制宜打造适合住在国习惯的文化传播品牌,让中国文化更有说服力、亲和力;另一方面,建立各级各部门有效联动合作机制,实现侨务、文化等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鼓励多元化投入,激发侨社和华侨华人传播中国文化的内生动力,形成对外传播工作合力,提高中国文化国际传播针对性、实效性。(记者 刘必然/文 肖春道/图)

曾旭晴:将传统文化种在孩子心里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让全国人大代表曾旭晴想到,近年来,她所在的泉州市晋光小学,正持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种良好方式。

  曾旭晴是泉州市晋光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深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我认为在中小学校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必要,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曾旭晴呼吁,应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进校园,积极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资源优势,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关键一环。”在曾旭晴看来,充分挖掘和发挥当地特色资源优势,不仅能够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也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的关键所在。

  南音、高甲戏、提线木偶戏……越来越多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于润物细无声中令孩子们不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情感认同。

  “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曾旭晴深知,将传统文化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不是一场演出或一次活动就能轻易达到。她认为,还需要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为重要阵地,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活化传承方式,加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生活。

  为此,曾旭晴建议,要结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明确传统文化培养目标,制定分级教学计划,开设涵盖戏曲、国学、书法、团扇、簪花等多种传统文化课程作为校本特色课程。

  同时,曾旭晴还鼓励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日常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学时”和实践教学方式,把传统文化教学与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课程有机结合,注重在文化课、艺术课教学中嵌入与知识点相关联的传统文化知识。(记者 朱子微/文 肖春道/图)

吴敏婕:激活古村落文化生命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来自文化领域的自媒体创作者,我将继续深耕大众文化普及领域,用传统文化点亮更多人的生活。”全国政协委员、艺术科普平台“意外艺术”创始人“意公子”吴敏婕说。

  传统文化艺术、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内容传播,是吴敏婕的关注焦点。今年,她将目光重点投向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从福建福州、武夷山到江西庐山、四川眉山,这一年,吴敏婕带领团队走出卷帙,走进中华历史文化发生地汲取新的灵感。在深入各地拍摄、调研,以及与地方学者、非遗传承人交流的过程中,她了解到不少传统村落的现状。

  吴敏婕察觉到,一些古村落在保护发展中存在过度改造、旅游景观高度同质化、缺乏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内涵等问题。

  今年,吴敏婕将关于传统村落及乡土文化保护发展的提案带上两会。她建议,加强制度保障,在政府规范指导下,整合民间资本等多方力量参与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建立古村落保护专项基金。在保护的基础上,可联合高校充分挖掘古村落文化内涵,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力量,讲好乡土文化故事,激活古村落的文化生命力。

  在吴敏婕看来,自媒体拥有多元参与主体和广泛受众基础,是乡村文化建设中一支重要力量。“‘蟳埔女’簪花围民俗以及莆田、长乐等地的踩街活动都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掀起热潮实现出圈的。借助自媒体创作者以及社交平台的力量,古村落的文化故事、民俗活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吸引了众多民众前往旅游打卡。这种新的传播形态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吴敏婕说。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转化为大众表达,吸引更多人走进文化、了解文化始终是吴敏婕的心之所向、行之所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挖不完的宝藏,传统村落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价值不仅在于美轮美奂,还在于我们如何用它照亮当下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记者 徐文锦/文 张永定/图)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