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传承弘扬“晋江经验” 探索“强产兴城”泉州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市全面深化改革综述

2022-10-12 10:12
| | | |

  二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总结“晋江经验”,提出“六个始终坚持”“处理好五大关系”精辟论断,引领民营经济砥砺前行,更滋养了泉州这片创业热土。十年前,党的十八大擘画全面深化改革宏伟蓝图,泉州常学常新“晋江经验”,勇闯改革深水区,深化“强产业、兴城市”创新实践,奋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交出一份沉甸甸的改革答卷。

  破浪前行,改革热潮在泉州大地涌动激荡

  跃升,助推“民办特区”蜕变成长。近十年来,GDP从4814亿元增至1.13万亿元,迈入万亿GDP行列;工业产值跃上2万亿台阶,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8位;首批入围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城镇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91、1.18万元增至5.50、2.59万元,接近翻番。

  培优,厚植万众创业肥沃土壤。政府当好企业“推车手”“服务员”“引路人”,先后出台70多份惠企政策措施,商事制度改革“证照分离”“多证合一”和简易注销登记等走在全国前列,市场主体从26.2万户增至131万户,总量全省第一,带动新增就业134.2万人。

  繁荣,书写文化名城瑰丽新章。“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启动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典范城市,拥有世界“非遗”名录5项、国家“非遗”名录36项,入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获批国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

  奋进,激发探索先行改革红利。扛起“金改”“民综改”“海丝先行区”“国家自创区”和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文旅消费、产融合作、产教融合等“国字号”试点试验50余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河湖长”制、农村“三块地”、“四好”农村路等改革典型在全国复制推广。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十年来,泉州改革布局多领域纵深推开,市级统筹推进超500项重点突破改革事项。各县域特色改革纷呈,承担了超百项国、省级试点任务,晋江“产城人”融合集成改革、石狮传统商贸口岸转型、泉港产城融合、永春“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等制度性创新风起泉涌,极大释放基层活力。

  深耕实业,探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泉州范式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泉州与民营经济相伴成长,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做自己人,以建设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为牵引,赋能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链条赋能,再造集群新优势。规划编制实施18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一产一策一专班、一规划一计划一方案、一产业一平台一园区一基金”,扎牢产业根基,巩固“搬不走”的优势。支持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创品牌,持续强链建链补链,形成9大千亿产业集群,亿元企业从565家增至3091家,用全省1/10陆域创造近1/4的GDP。

  科创赋能,再燃增长新引擎。实施科技创新“四个倍增”计划,引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等18家大院大所,跻身“科创中国”试点和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推进“机器换工”“数控一代”改造,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从251家增至1630家,年技改投入从250亿元增至近千亿元,智能化改造覆盖半数以上的规上企业,推广工业机器人1万多台,打造一批“灯塔工厂”。

  开放赋能,再拓发展新空间。拓展“有形”“无形”双通道,引导民企融入“双循环”,激发市场采购贸易、跨境电商等改革红利,外贸新业态保持30%以上增速。全球消费品集采中心加速成型,年进出口规模突破2600亿元。平台经济高速成长,全市设立20个直播基地,跻身国内网商主要货源地和全国快递“十强”。民企龙头“走出去”跨国发展,安踏收购FILA实现“再造一个安踏”。

  服务赋能,再优营商新环境。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率先启动规范自由裁量权改革,推行“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亲清家园”智慧云入选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深化“金改”实践,金融业增加值从180.75亿元增长到529.70亿元,小微信贷覆盖率由15%提升到40.75%,有效化解局部金融风险。实施“人才港湾”计划,探索把人才认定权交给企业,更好“引智入泉”。实施工业园区标准化改造,加速物理空间与生产工艺技术“双改造双提升”,探索“工改工”等新型用地机制。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大潮中,各地大力创新园区开发体制机制,泉州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泉港泉惠石化园区、泉州“芯谷”园区等发展成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新区,一大批老旧工业园区转型为新型产业社区、新市镇,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为民建城,营造全民共享宜居美好家园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泉州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初心,贯彻“精明紧凑”城市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梯次结构、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持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做实做优次中心组团、做精做美小城镇和新农村,倾力打造一座居者自豪、来者依恋、闻者向往的“圆梦之城”。

  集聚,新城能级加速跃升。因应“环湾、向湾、同城”发展趋向,完善跨县域统管统筹机制,提升“聚城畅通”交通体系,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76km2拓展到243km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0.4%提升至69.7%;实施“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东海、城东、西华洋等10多个片区梯次开发,“四朵花瓣”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渐次绽放,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加快塑造现代海丝新城面貌。

  提质,古城守望文脉传承。开展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创新古街巷古建筑整治机制,呵护乡愁原真风貌,活态留存“见人见物见生活”市井烟火气,打造西街、金鱼巷等“一生一至”的流量爆点;建设23个生态连绵带项目,拓展“一环一湾十廊”蓝绿交织空间,建成“水线”16.5公里、“山线”22.5公里,市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覆盖率由不足20%跃升至近70%。

  惠民,暖心生活绽放笑颜。实施民生“XIN”行动和“四心工程”,长年保持超7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4.7万个、中小学学位27.81万个、医疗床位2.08万张。民生服务更加均衡可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县域落户开诊;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工”与市民实行同等待遇,共承接36.53万随迁子女免费就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085个,惠及群众17.5万户。

  善治,市域治理推陈出新。推进“党建+”邻里中心和“15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域统一的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四夺平安建设最高奖“长安杯”,连续保持“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生态环保长效常治,全域生态综合体试点的7项经验在全省推广,森林覆盖率和空气、饮用水质量等关键指标保持全国前列,4县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国家园林城市全覆盖。

  回首往昔,从“三闲起步”新莺初啼,到“千亿集群”中流击水,再到“强产兴城”筑梦未来,泉州一路以改革为楫,破浪前行。展望未来,泉州将聚焦省委“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行动部署,发挥民营经济发达、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历史厚重、在外泉商和侨港澳台资源丰富“三大比较优势”,做好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两篇文章”,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再出发,勇当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主力军。(泉州市委改革办)

来源:福建省委改革办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