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争先·回访报道

2025-10-15 10:18
| | | |

编者按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到福建考察一年来,福建人民以实际行动回应总书记的关切与期望,用智慧和双手书写着幸福篇章——

  从厦门湾的开放潮涌到东山岛的渔歌唱晚,厦门自贸片区的创新脉动、东山澳角村的生态蝶变、谷文昌纪念馆的精神传承和关帝文化产业园的文脉延绵,共同勾勒出新福建建设的新图景。

  今天,福建日报记者带您回访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地方,一同见证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幸福变迁,一起感受福建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铿锵足音。

  

东山澳角

海更蓝 村更美 民更富


澳角村三面环海,景色秀美。

  金秋时节,东山县陈城镇澳角村。蓝天白云之下,这个被蔚蓝大海环抱的小渔村,海天一色,白浪逐滩。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澳角村,看到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很是欣慰、很有感慨。他说,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做好“海”的文章,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眼下,渔村又迎来讨海丰收季。伴随着悠扬的汽笛声,出海捕鱼的船只陆续满载而归。渔港码头一片繁忙,渔民们搬起一筐筐渔获上岸,汗水混着海风的气息滴落,脸上洋溢着“渔获满舱”的喜悦。

  “看!有九节虾、大黄花鱼,还有活蹦乱跳的巴浪鱼!”村里的电商达人林湖斌一边麻利地查看渔获,一边对着直播镜头向网友详细介绍。

  很快,一批批鲜美的渔获或被装上车拉到各大海鲜批发市场,或被运往当地海产品加工厂,还有一些则被打包装进冷链泡沫箱,通过电商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林湖斌是土生土长的澳角村人,退伍后回到家乡发展。几年前,他敏锐捕捉到网络销售的商机,成为村里较早一批触“网”的经销商。随后,他又创办了民宿,探索出“电商+海景民宿”的创新经营模式,海鲜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

  “今年初以来,来澳角的游客越来越多,线下生意同比增长两三成。巴浪鱼特别受欢迎,每天订单不断。”林湖斌乐呵呵地说。

  码头边,一座崭新的“渔获满舱”展馆,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选购海产品。

  “总书记叮嘱要做好‘海’的文章,我们一直牢记心里。‘渔获满舱’展馆是今年新建的水产品交易中心,通过村企合作建成展馆,带动村集体增收80万元。”澳角村党支部书记林华忠介绍,目前村里设有冷链物流中心和电商直播中心,电商增至120家,直播带货日均订单突破5000单,年销售额达3.7亿元。海产品附加值也提升了30%,年精深加工产值超过5亿元。

  2001年7月1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澳角村村民郭汉栋家里召开了一场座谈会,鼓励乡亲们说“以后农村的政策会一年比一年好”。时隔23年,郭汉栋在澳角渔港码头又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就站在总书记对面,临别时,我还和他握了手。总书记的手很温暖,让我感到关怀和力量!”郭汉栋说。这几年他转型开启了鲍鱼养殖之路,成为远近闻名的鲍鱼苗养殖能手,去年获利近40万元。

  “长势不错,最近行情好,可以出售了!”在村边的鲍鱼养殖场,郭汉栋蹲下身子,伸手从水池里捞起一片鲍鱼苗附着板,仔细查看后,满意地说。

  不仅58岁的郭汉栋在转型,近年来不少村民也不断挖掘海岛特色,昔日泥泞滩涂变成整洁的滨海步道,破旧渔屋被改造成特色民宿。澳角村实现了从“卖海鲜”到“卖风景”的转变,吃上了“旅游饭”。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游客天天爆满,忙不过来。”假期一过,澳角“海角城海上餐厅”老板沈青梅终于能歇口气了。

  沈青梅是本地渔家姑娘,8年前她从渔船走上渔排,进军渔家乐,开起这家海上餐厅。在当地政府和村民的支持下,经过7年多发展,她经营的海上餐厅已成为游客来澳角必到的打卡点,从最初的亏损走向盈利。

  在沈青梅等创业青年的带动下,澳角村的渔旅产业链持续完善,目前已有41家民宿和13家渔家乐大排档。

  今年初以来,澳角村持续美化村庄,推行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站,建设智能垃圾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同时改造渔港景观带,建设生态停车场和休闲农业观光园,新增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

  走在澳角村,犹如走在景区里。村里游客多了,一些因体力不济上岸的老渔民,如今在家门口吃起了“旅游饭”。

  “国庆节期间,全家总动员,虾饼一天最多时卖出500多个!”在澳角前江的一处虾饼铺里,67岁的村民林阿清笑得合不拢嘴。

  据介绍,澳角村已打造“龙虎狮象”四屿生态观光带,完成村主干道“白改黑”,建成生态停车场和网红灯塔步道,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

  “一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科技兴海、以港兴村、以海富民为发展主线,推动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鲜电商、乡村旅游五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项目建设和人居环境也有了质的提升。”林华忠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我们将依托中心渔港建设,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大肉山环山路建设,打造澳角全域旅游,让海更蓝、村更美、民更富!”(报业集团记者 萧镇平 潘园园 通讯员 欧东茵 林路玮 文/图

 

厦门自贸片区

制度创新 高水平开放再上台阶

7月30日凌晨,53台厦门造储能集装箱从厦门港发往欧洲,创下厦门港40吨级储能集装箱单批次出口数量的新纪录。周锦标 摄

  金秋十月,鹭岛之滨海风习习。11日,在位于厦门自贸片区国际航运中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果展厅,厦门自贸片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何东宁向记者介绍自贸片区建设的最新成果,思绪也回到一年前。

  “当天,我在展厅向总书记汇报了厦门自贸片区的工作,过程中总书记不时询问有关情况。总书记的亲切话语、殷殷嘱托,让我倍感鼓舞和振奋!”回忆中,何东宁仍难掩激动。

  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考察了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他指出,厦门特区经过40多年发展,发生了当年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殷殷嘱托犹在耳畔,声声关切催人奋进。展厅里,陈设一如昨日,但不断更新的展出内容和数据,却清晰地记录着一年来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新变化。

  “今年1—9月,厦门港锂电池出口量完成3.2万标箱,占全省锂电池出口量的90%以上。”在典型案例展示区,何东宁用一组数据拆解出这一年自贸片区建设稳步迈上新台阶的发展“密码”。

  “一年来,片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的要求,梳理出78项工作任务,以‘两化三单’的形式推动实施,其中,在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方面,我们继续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持续推进锂电池运输系统集成创新。”何东宁说。

  今年4月,在全国首份海运指南的基础上,厦门海事局联合厦门自贸委推动全国首部锂电池海运安全行业标准在厦门发布,厦门锂电池海运出口经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9月,厦门发布全国首个聚焦集装箱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运输的专项合同范本,填补了锂电池储能系统海运出口缺乏统一规范合同文本的空白,有望进一步强化厦门在“一带一路”海运链条中的规则话语权,提升全球贸易节点地位。

  距离国际航运中心十几公里外的海沧远海码头堆场,来自海辰储能的30台40吨级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正整装待发,将于10月17日发往美国洛杉矶。

  “超大型的储能集装箱属于国际海运第九类危险货物,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的运输标准,常常面临海运无人敢运、港区操作能力不足、码头无人敢放等难题。”海辰储能物流仓储总监刘小华说。

  得益于集装箱式锂电池储能系统海上安全运输指南、专项合同范本等制度创新,以及AI智能查检、全链条作业服务能力提升等一系列“组合拳”,海辰储能每个航次的港前物流综合成本降低了75%。良好的港口物流环境,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今年海辰储能的集装箱储能产品出口量已超2700标箱,业务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企业的“获得感”验证制度创新的“含金量”。在国际航运中心二楼的综合服务大厅,往日人头攒动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这一变化源于打破口岸联检部门数据壁垒,共建厦门自贸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创新之举。

  过去一年间,这一数字口岸“最强大脑”取得新突破。2024年12月30日,厦门海上运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成为国内首个港口间船舶信息共享服务平台,解决不同港口重复申报、海事重复审核的问题,审批效率提升了40%。

  作为平台的受益者,厦门船代协会云平台总监宋峥嵘颇有感触:“新平台上线后,通过一次性证书备案功能,企业的证书在审核生效后无需每次重复录入,既便利了企业,又提高了审核效率。”

  牢记嘱托,奋勇争先。一年来,厦门自贸片区主动参与制订国际海事运输规则、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的有关经验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新一批“最佳实践案例”;推动《海丝特别仲裁规则》出台和首例公益涉外海事特别仲裁案作出裁决;实现海沧港综保区、象屿综保区发展绩效排名的新提升;推动扩大大嶝市场台湾销售品类;在大陆首个“两岸通保”的基础上,拓展推出“健易保”“居无忧”等保障产品,覆盖台胞在大陆生活“医食住行”四大核心场景……截至目前,厦门自贸片区累计推出创新举措654项,其中全国首创153项。

  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勇向前。站在成立十年的新起点上,厦门自贸片区将不断续写改革试验的新篇章。“我们将继续勇担使命、奋力拼搏,深入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努力做好制度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创新,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何东宁表示。(记者 林丽明 廖丽萍


谷文昌纪念馆

接力传承 赓续红色血脉

  秋日的谷文昌纪念馆外,木麻黄扎根海岛,满眼郁郁葱葱;馆内,木麻黄从幼苗萌芽到粗犷成林的动态投影中,谷公植树的身影依稀在目。

  “总书记对谷文昌的事迹很熟悉,曾多次讲述谷文昌的故事。”谷文昌纪念馆馆长张冬玲回忆说,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谷文昌纪念馆考察,她向总书记汇报,谷文昌在东山创造了多层次防护的造林模式,总书记尤感兴趣,凝神倾听。

  “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学习谷文昌同志,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张冬玲深刻领会,重点修订讲解词,突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谷文昌先进事迹的新时代内涵,提升宣讲的感染力与思想性。

  一年来,东山县步履不停追忆“谷公”,共找到谷文昌相关档案421件。其中,文书档案170件,实物档案5件,谷文昌有关照片191张,以及当时编印的报纸和专题汇编材料,丰富纪念馆展陈,展现谷文昌同志不同时期的奋斗身影与精神风貌。

  追寻不停,收获不断。长期以来,谷文昌先进事迹是东山人民的“精神富矿”,时值谷文昌同志诞辰110周年,最好的纪念莫过于接过先辈的火炬,砥砺前行。

  今年,东山县出台《关于深化年轻干部培养全链条工程的若干措施》,创新开展“谷公事迹人人讲,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组织58名当年度新考录干部到谷文昌纪念馆参加实地讲解培训。

  25岁的施晗帆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是土生土长的东山人,自记事起便熟知谷文昌造福家乡的故事。“回到最美的地方工作。”施晗帆于今年8月考录陈城镇政府,入职“第一课”便是到谷文昌纪念馆学习做一名讲解员。

  谷文昌纪念馆共8个展厅,全程讲解约需要20分钟。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分组培训中,58名新考录干部在谷文昌纪念馆学而思、思而行。

  “从‘倾听者’转变为‘传播者’,引导新考录干部学深悟透谷文昌先进事迹,让入职培训与红色传承有效结合。”东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帆说,通过“沉浸式”教学,深入了解谷文昌先进事迹和精神内涵,让新考录干部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在讲解谷文昌先进事迹过程中铸牢自身理想信念。

  目前,这58名新考录干部已通过初步考核,经进阶培训后担任展馆志愿讲解员。“由短期学习调整为常态的志愿讲解服务、长期的岗位锻炼,合理安排讲解与基层工作时间。”张冬玲说,年轻干部赓续红色血脉,汇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年来,谷文昌纪念馆累计接待参观团队3685批次,参观者达236082人次,同比增长69.03%。不久前,谷文昌纪念馆入选首批“福建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示范点”;入选中宣部红色基因库资助项目,是全省唯一入选单位。接力传承、奋勇向前,东山红色文化正不断绽放新的时代光芒……报业集团记者 杜正蓝 潘园园 通讯员 欧东茵


关帝文化产业园

精细管理 护好文化遗产

  10月5日晚,“月是故乡明——2025海峡两岸(漳州)中秋晚会”在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举行,晚会以“同根·同源·同心圆”为主题,传递着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牵挂。

  202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关帝文化产业园考察,听取当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等情况介绍。他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作为全国四大关帝庙之一的东山关帝庙堪称‘闽南建筑艺术博物馆’,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东山县风动石景区服务中心主任洪永德介绍,通过提升消防、安防智能化设备等技术手段,提升文物保护精细化管理水平。此外,《东山关帝庙保护条例》已列入漳州市立法调研项目。

  国庆长假期间,东山关帝文化产业园内游人如织。海底反、线狮表演、铁枝木偶等一系列非遗展演轮番上阵,精彩纷呈。以“文化+旅游”为核心,东山县精心策划30项形式多样的文旅活动,全县共接待游客约87.9万人次,同比增长13.5%。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年来,东山县从文物本体保护、文化传承创新、景区配套提升三大维度出发,全面展现八闽文化气韵风采。“要让两岸同胞望得见文物、找得到古迹、记得住乡愁。”在洪永德看来,守护关帝文化产业园,便是守护“乡愁”。报业集团记者 杜正蓝 潘园园 通讯员 欧东茵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