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一场中阿文化的对话

2025-07-03 09:08
| | | |

非拉多斯·阿尔拉米正在向孩子介绍自己的作品。

  “我用中国传统色、中国书法和突尼斯文字进行了一次创作尝试,为我们的友谊致敬。”7月2日上午,第十三届“艺汇丝路”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作品展开幕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举行。以红色为底,突尼斯国家书法艺术中心讲师塔里克·阿比德将汉字“武”中的“戈”与突尼斯文字相融,碰撞出别样火花。据他介绍,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南少林武术让他爱上了中国文化,更令他创作灵感“爆棚”。

  6月18日至7月3日,他与来自埃及、沙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阿曼等国的艺术家一同探访泉州,感受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魅力。做法多样的海鲜美食、美丽优雅的簪花、精致独特的燕尾脊、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独特的泉州风情成了他们最好的创作素材,最终共形成24件(套)承载着跨文化对话的艺术佳作。

  展厅中,46件(套)阿拉伯艺术家和泉州本土艺术家的作品“美美与共”,涵盖油画、中国画、水彩画、丙烯画、装饰画等不同画种,泉州的古城街巷、民俗风情、山海之美跃然其间。其中,一幅长达10米的“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画卷格外吸睛。记者了解到,该画由20多位阿拉伯与泉州的艺术家共同创作完成,表达了中阿双方对“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认同。

  “泉州的簪花、建筑和宗教文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这些元素都体现在作品中。”来自摩洛哥的年轻艺术家非拉多斯·阿尔拉米向记者介绍,“比如这个像花一样绽放的永春香束,香料最早是从阿拉伯传过来的,但是泉州把香料与竹签结合,制作成了平价的香,香花四周是不同信仰的形象代表,既见证了中阿文化交流,又展现了泉州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

  “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人与人相遇的方式,是一次次跨越语言、信仰与时空的真诚理解与共同创造。”黎明职业大学教授王强是此次“艺汇丝路”活动的随团翻译,他时常与艺术家分享故事、交换感悟。他认为,文明互鉴,不只是过去的记忆,也是未来的方向。

  “通过15天的深入交流和相互启发,每一位艺术家都展现出对中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埃及文化部造型艺术司司长瓦利德·卡努什表示,此次文化交流活动如同一座桥梁连接起阿拉伯世界和中华文明,让双方在深化共识的同时,能够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最大程度地减少分歧。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深化中阿人文交流,2009年以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打造“艺汇丝路”品牌,连续邀请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创作。10余年间,180余位阿拉伯艺术家来到中国,他们不但和中国艺术家相交相知,也将访华期间眼中所见、心中所悟创作成500余件绘画、雕塑、陶瓷作品,成为当代中国与阿拉伯人民深厚友谊的见证。

  “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已在此留下足迹。”参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时,艺术家在阿拉伯石刻前感慨连连。在沙特阿拉伯阿赫萨协会艺术和阿拉伯书法委员会主席萨尔玛·阿尔谢赫看来,眼前的一切正是“我们共同书写的历史”。她告诉记者,之后计划邀请家人来华,并期待中国朋友前往沙特阿拉伯,“许多中国朋友也在为沙特的建设贡献力量,这份情谊值得延续”。(报业集团记者 庄钊滢 谢玉妹 文/图)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