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群众关注的理论热点,厦门创新开展“理响厦门·理论热点大家谈”活动
让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俯瞰鼓浪屿。黄星榕 摄
“理响厦门·理论热点大家谈”活动现场 厦网 摄
鼓浪屿居民现场聆听专家解读。厦网 摄
如果声音能够被看见,它会是什么样子?在两岸交流的故事里,是台青来厦门创业后与本地居民亲如一家的笑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问卷里,是鼓浪屿八卦楼被保护修缮后的壮丽外观;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命题里,是厦门场场火爆的赛事演出、“拉着拉杆箱来厦看演唱会”的文旅盛况……
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推动宣传普及更接地气、更有生气”的要求,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针对群众关注的理论热点,创新开展“理响厦门·理论热点大家谈”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鹭岛百姓家。
5月8日,在鼓浪屿八卦楼,8位嘉宾聚焦“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厦门新形象”主题,从一首歌、一个岛、一座城三个层面,进行故事宣讲、政策解读和理论阐释,为现场观众送上“理论大餐”。
一首歌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厦门港……”这首《鼓浪屿之波》,台湾青年王伸豪小时就听过,如今他来到歌曲里唱到的厦门岛工作、生活。
“我祖上来自泉州安溪,后来搬到台北汐止。来大陆工作,某种意义上也是来寻根的。”从2019年开始,王伸豪就担任沙坡尾活态展示馆负责人。多年来,他走遍大街小巷、找社区居民聊天、收集翻阅各种资料,在一点一滴中了解老厦港的过往岁月,并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展览,挖掘保护和传承厦门海洋文化。擅长绘画的他,还为沙坡尾设计了厦港历史漫画、街巷文化墙等。
因为和周边的居民们交往密切,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阿豪”。“有个婆婆跟我讲,你当我儿子太小,当孙子又太老。”王伸豪笑着回忆,“感觉大家真的把我当成了一家人。”
故事分享结束后,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彭军介绍了推动厦门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的政策支持。“我们举办‘情牵厦金’2024两岸青年学子文化研习营,推进两岸青少年交流;通过2024世界闽南语金曲盛典、2024海峡两岸(厦门)民俗文化节保生慈济文化等活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闽南大戏院还开展2024年两岸(厦门)艺术节,从青年、文化、文旅展会、艺术等角度让两岸同胞心更近、情更浓。”彭军说。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厦门市委讲师团青年干部柯雯琼从促进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角度进行理论解读,两岸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文化认同,两岸通过文化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一个岛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玫瑰红的八棱圆顶,陶立克式与爱奥尼克式的古希腊柱式,闽南风的青斗石花瓶雕件——这是鼓浪屿地标性建筑八卦楼。去年2月6日,修缮后的八卦楼作为风琴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成为热门网红打卡点。
时间的指针拨回20多年前。有人盯上了鼓浪屿福州路一带红砖建筑群,想开发为商品房。鼓浪屿老居民、退休教师郑南辉居住的“亭云楼”就是其中一幢。
郑南辉听到这个消息,急得眼泪都掉下来。这不仅是因为“亭云楼”是其外祖父于1921年所建,更重要的是,“亭云楼”是鼓浪屿福州路红砖楼群的典型代表。这些以闽南传统建筑工艺清水红砖砌筑,融拱圈回廊、斜屋顶等西洋建筑元素为一体的红砖楼群,无论是建筑工艺还是建筑材料都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基于这样的情感与认识,郑南辉决心为保护红砖楼行动起来。联系街坊、拍照留存、研究红砖楼的价值,去上海、香港等地调研,回来后,郑南辉写了一份建言报告递交给相关部门。
市政府采纳了郑南辉的建议,并斥资修缮保护,还原红砖楼群的原有风貌。2.5万平方米的红砖楼群保留了下来,关于保护鼓浪屿文化遗产的有关政策也先后出台。
“厦门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原则,申遗整治工作全面推进,对超过100栋历史风貌建筑、38处遗产核心要素等进行修复、修缮,高质量还原了一批体现鼓浪屿历史文化的建筑和庭院。”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主任蔡松荣说。
据了解,秉承《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厦门市先后出台《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鼓浪屿文化遗产地保护规划》两部法规,涉及规划与管理、保护与利用、共享与保障等方面,为深化鼓浪屿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法规支持。
每一处遗产都是一份历史记忆,每一代人都有责任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关于这点,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肖斌教授进行了理论解读:“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
一座城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鼓浪屿申遗成功以后,历史文脉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歌有人唱,诗有人念’的景象又回来了。”老鼓浪屿人、市文化馆原副馆长黄念旭对鼓浪屿文旅融合的现状感触颇深。
从鼓浪屿频频交流的文艺盛事这一“小切口”可以看出,近年来,厦门聚焦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积极引进知名演艺IP,创新精品演艺;“周周都有演唱会”“追热剧游厦门”特色旅行模式成为热门;2023年以来,近50项高端体育赛事、200余场高水平展览轮番上演……“流量景区”和“品质文化”完美融合。
市委宣传部研究室主任、一级调研员林志鹏从文旅融合的逻辑、成效、远景作理论阐释:“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实现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就要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走出一条独具厦门特色的文旅发展之路。”
除了两岸文化融合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在文化传播、文化建设等方面,厦门也在用“理响厦门·理论热点大家谈”等活动形式,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厦门新形象。
故事、政策、理论,从群众怎么干到政策怎么办,再到理论怎么看,抽丝剥茧、入脑入心,“理响厦门·理论热点大家谈”活动以家常话解读大道理。
“这种宣讲活动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从故事到政策,再到理论,让我们能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在聆听完宣讲后,鼓浪屿居民王先生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理论宣讲只有来到群众身边,讲到群众心里,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下一步,厦门市委宣传部、市委讲师团将持续做优“理响厦门·理论热点大家谈”系列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的磅礴力量。(记者 黄星榕)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