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大传播学院20年培植“阅读生态”结硕果
央视网消息 至今年全国两会,“全民阅读”已连续12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而青年正在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的生力军。从长安山到旗山,从纸质书到“云书馆”,从校园到山海,福建师大传播学院用20年培植的“阅读生态”,让一批一批的学生从“阅读者”成为“领读者”“受益者”和“践行者”。
作为福建省委宣传部与福建师范大学“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单位,在今年世界读书日之际,福建师大传播学院发起“书香传播”青年领读人阅读活动,正式启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习社和“数智青年领读人”计划,鼓励学生从“阅读者”进阶为“领读者”。同时,他们以“纸数融合”理念构筑阅读矩阵,通过线上“云书馆”线下阅读空间、青年领读人计划等创新实践,打造出一幅多元立体的书香画卷。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习社揭牌。杨若婧 摄
起源:“马堡传播”
2004年,长安山的小会议室里,昏暗的旧式顶灯照着“围读夜话”的第一批读书人。传播学院谭华孚老师组织的每周读书会上,没有投影仪,没有数字化设备,讨论声却常常持续到深夜。
这盏灯,延续到了今天。2023级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张一凡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随之而来的便是老师发来的阅读书单。
每周三晚,依托于学术共同体“马堡传播”的读书会在传播学院五楼学术工作坊准时开展,研究生和导师们共同就一本学术著作展开深入研读。
张一凡是“马堡·深读”2023年秋冬读书季的第一位领读人。“尽管不出意料地,我的领读受到了老师的犀利批评,但我依然对书中斯蒂格勒的媒介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其定为我的毕业论文选题。”
这场近十年已举办72期、2500人次参与的学术共同体交流,已催生20余篇权威期刊论文,让学子在交锋中锚定研究方向。“马堡读书会”成为不仅仅是学院、学校乃至全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张靓丽的阅读名片。
20年间,从长安山麓到星雨湖畔,从一张黑板到一群人,传播学院形成了良好的阅读传统。
马堡读书会。受访者供图
传承:“纸数融合”
“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习近平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身处智能时代,传播学院20年阅读“不变”的坚守,还藏在数字化的肌理之下。
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纸数融合”理念,在传播学院率先实行——学院与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联袂打造的数智阅读平台“云书馆”于4月底正式上线。
“当AI成为阅读伙伴,知识获取有了更多可能。”2024级新闻传播学类本科生邢贾盛展示着自己的“云书馆”使用记录。在他的共享笔记里,装满了阅读时的个人思考和体会。
20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本科生邹越的云端听书记录显示,过去一个月她利用通勤时间“听”完了三本专业相关图书。
这个集合AI推荐、共享笔记、有声阅读的云端空间,自试运行以来已经累计903小时总学习时长,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云端”碰撞出跨学科的思想火花,留下超过800条的共享笔记。
与“云书馆”相映成趣的是传播学院浸润墨香的实体空间。
近年来,传播学院累计投入300余万元,提升改造新型阅读空间1千多平方米。这些阅读空间、焕新场所成为了师生读书会以及学生自主阅读的好去处。“大家像回家一样,在温馨的氛围中怡然阅读。”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高兴地说。
“数字化和纸质书就像不同口味的咖啡,适合的场景和心境不同,我平时会交替使用两种方式。”2024级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生石航如是说。
石航以及2023级广播电视学本科生焦禹博凭借2024年在校图书馆借阅量排行,分列博士生和本科生前10的记录,被授予“传播学院2025年度阅读形象大使”称号,希望鼓励更多学生像石航、焦禹博一样,在“纸数融合”阅读中把书香变成一种氛围。
硕果:“阅读生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距离福州市200多公里外的南平市漳墩中心小学里,孩子们齐刷刷挺直脊背,目不转睛望向台上。传播学院的一批学子正用音、诗、画的形式诵读《长征组诗》,仿佛带着孩子们穿越时空,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而在另一端,福州市宦溪中学的学生孔诗语看完展演后说,这是她第一次欣赏到如此精彩的诵读,最喜欢的节目是讲述扶贫干部故事的《扎根》,内心不止有感动还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她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大浪淘沙,唯有经典始终历久弥新。“我们以诵读的形式,在口语实践中重温经典,让经典浸润乡土。”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文灿说。而这一工程,正让数千名孩子们,在聆听隽永的诗歌及热血的红色故事中,产生对阅读的渴望和心灵的共鸣。
近5年来,福建师大传播学院持续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优势,走入中小学校、乡村社区、机关军营,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美育浸润校园、经典润乡土等活动。
深入乡村中学开展“经典润乡土”诵读。姚晓雯 摄
“我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阅读文献与书籍,从而发现严复思想的影像化空白,敲定了作品选题。”2021级广播电视学本科生陈一占率领团队在北京国际电影节获奖的作品《鸣明》,正是深耕阅读后的思想结晶。
将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传播学院连续3届蝉联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朗诵一等奖,在中华经典诵写讲“诵读中国”经典诵读比赛、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荣誉近30项。
在更广阔的维度,书香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流动。
对2022级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刘淑钰而言,是初心促使她在研究生入学时便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前往西藏开展援藏工作。
当问及报名原因时,她缓缓地道出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如今,福建师大传播学院的这片“阅读生态”,可谓硕果累累挂枝头。躬身大地阅读有字之书,扎根泥土诉说无字文章,旗山脚下的书香氛围顺应时代潮流,千帆竞发。(林欣莹)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