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感受福建电影的澎湃十年

——“有福电影·十年纷呈”活动侧记

2024-11-15 08:14
| | | |

“中国电影这十年”访谈现场 记者 林梓键 摄

  八闽披锦绣,有福抒华章。

  回顾十年光影历程、推介优秀电影作品、聚焦电影产业投资……14日,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特别举办“有福电影·十年纷呈”活动。

  发挥金鸡百花电影节示范带动效应,活动以“有福”之名汇聚电影之力,共同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用电影讲好新时代的福建故事、中国故事。

  10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井喷式发展:电影银幕数量从2013年的1.8万块,增长到2023年的8.6万块,位居世界第一;电影票房世界第二;电影产量世界第三。

  “这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明振江说,10年间,中国电影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电影工业化、产业化以及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观众满意度也不断增强。

  现实题材与社会议题的结合,成为中国电影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突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丁亚平留意到,10年7届金鸡奖中的诸多优秀电影,如《狼图腾》《夺冠》等,都将现实观照和人物塑造结合,赢得广泛观众基础。

  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和年轻化,更是“现象级”成就。《长津湖》《志愿军》《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等系列电影,凭借类型化策略、情感刻画和视听特效,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丁亚平说,年轻一代创作者的电影作品在创意和立意、价值呈现上表现出色,既保证票房,又增强了对青年观众的吸引力。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邓光辉在致辞中提及,福建正在着力打造的福文化IP中,“有福电影”品牌极具代表性。

  扎根边疆大地,奉献青春力量。有一群人,用60年跨越时空的守护,换来了大戈壁中的白色原野……电影《阿克达拉》改编自福建省第二批援疆干部总领队吴玉辉创作的长篇小说《援疆干部》,以小见大讲述援疆故事,情感细腻。

  当天,福建电影精品推介环节邀请7个福建重点电影项目的主创团队上台推介,其中有福建影人参与制作的电影项目,也有在福建取景拍摄的电影项目,体现福建影视热土吸引力增强与“闽派”电影的繁荣景象。

  凭借东南沿海的地缘优势,10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福建电影事业与产业开创新局面——福建省出台电影产业扶持政策,构建省市县三级叠加扶持体系,覆盖山区沿海;金鸡奖落户厦门,厦门及平潭综合实验区推出多项优惠举措;10年来,全省共793家企业申请备案2048户,获拍摄许可电影1231部,生产229部,取得国家公映许可证145部。全省第一出品电影公映94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

  2019年金鸡奖落户厦门后,借助金鸡展开的双翼,福建重点培育推广“有福电影”品牌,开展有福电影巡展、有福电影盛典、有福电影人之夜等一系列配套活动,不断增强福建电影影响力。

  10年间,“闽派”影视风格凸显。福建相继推出《古田军号》《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大闹天宫》《听见光》《谷文昌的故事》《即刻待命》等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优秀电影,联合摄制出品《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守岛人》《你是我的英雄》等电影精品,精心打造《扫黑·绝不放弃》《检察风云》《无界之界》《阿克达拉》《桃李无言》等把握时代主题、彰显信仰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优秀作品。

  作为闽籍优秀电影人,无限自在传媒董事长朱玮杰深感家乡电影发展态势良好。“福建已经成为中国电影重要的场域之一。”他说,福建正以数字赋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电影企业健康发展,民营电影企业的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得到激发。

  “福建有电影,电影有福建。”朱玮杰将企业总部迁回福建泉州,期待创作更多宣传家乡的影片。他认为,福建的红色文化、海洋文化、传统文化,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都是中国电影几十年反映的主要内容。所以,他始终觉得中国电影当中的每个年代、每个时代,都有福建的生活、福建的内容和福建的创作。

  《阿克达拉》导演张忠也认为,福建是影视素材宝库和拍摄佳地,且服务高效。在拍摄《阿克达拉》时,福建一路绿灯。“有一次,一个片名的修改涉及5份文件,福建省电影局半天之内就给批复了,我们是‘有福电影’最大的受益者。”

  近年来,福建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海丝电影交流平台、金鸡电影交流平台、东盟电影交流平台、柬埔寨电影交流平台、闽台电影交流平台等五大电影交流平台,深化电影交流与合作,推动电影文化互通互鉴,助力福建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来自台湾的影视导演、制片人黄朝亮表示,金鸡奖落户后,福建的交流与政策对台湾影视帮助很大,他看好福建电影未来的发展。(记者 林泽贵 邱赵胤

 

无限自在传媒董事长朱玮杰:助推文旅与影视双向奔赴

  “我希望之后可以把更多好项目带回福建,也期待在‘电影+文旅’方面做一些工作。”14日,前来参加“有福电影·十年纷呈”活动的无限自在传媒董事长朱玮杰,在聊到未来计划时表示。

  作为知名出品人、制片人,朱玮杰在泉州待了很多年。“从业经验都是在泉州开始积累的,泉州浓厚的商业氛围以及闽南人敢拼敢闯的精神都深深影响了我的事业。”这名北漂后又回到家乡创业的青年回忆了自己的历程。

  朱玮杰表示,无限自在正持续创新发展“文旅+影视”业务,计划打造呈现泉州丰富文化资源及城市风光的文旅短剧,实现影视产业与泉州文旅的双向奔赴,为泉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繁荣作出更多努力。(记者 林闻 林梓健)


导演张忠:福建影业愈发完善

  “从我第一次来福建到现在,刚好也是10年。”在“有福电影·十年纷呈”活动现场,一级导演、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忠与记者分享了自己和福建的渊源。他表示,在这10年间,他的作品得到福建省的大力扶持,福建各地也给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在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张忠带来了新作《阿克达拉》,这是一部由福建投资、制作、出品的电影。影片原名《援疆干部》,后改名《阿克达拉》,意为“白色的原野”。它以中央对口援疆工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两代援疆人以国家利益为重,舍小家为大家,投身新疆的故事。

  张忠很早就关注援疆干部群体。“《阿克达拉》作为本次‘有福电影·十年纷呈’活动的开幕电影,我非常激动。”张忠说,近10年来,福建电影产业愈发完善,福建电影的这10年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电影这10年的缩影。他认为,无论从题材开发、电影类型、电影产业配套还是各项政策的发布,福建电影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对中国电影产业都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张忠表示,讲好福建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电影人的责任与义务,希望今后可以与福建电影制片厂一起创作更多带有福建元素的电影。(记者 林闻 林梓健


导演黄朝亮:希望两岸电影人有更多合作

  “我是在台东县太麻里乡出生长大的,因此设立的公司就叫太麻里文化。‘太麻里’的意思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代表了希望。”在“有福电影·十年纷呈”活动现场,厦门太麻里文化董事长、台湾导演黄朝亮说,“这几年我的收获很多,公司落地厦门后就有新作品开拍,前几年我在台湾拍的电影也在大陆正式上映了。”

  黄朝亮说,他最终选择在厦门发展影视事业,看中的是厦门对影视产业的政策扶持,例如税收优惠等。今年他准备开拍的电影《引路人》,也获得了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补贴。

  《引路人》讲述高雄的一名里长刘德文护送老兵骨灰回大陆故乡的故事。过去20多年里,黄朝亮一直致力于拍摄关于海峡两岸人民的生活、文化、艺术的电影,期待用影像的力量将中华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他说,希望《引路人》能表达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情感。

  “我希望看到更多两岸电影人一起合作、一起创作、一起拍摄。”黄朝亮说,“最好的交流就是合作起来,共同创作华语电影,讲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记者 林闻 林梓健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