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出圈 城市出彩
仙游县西苑乡凤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张力 摄
春节期间的莆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航拍。张力 摄
城厢区南门摆棕轿跳火现场 马金焰 摄
春节期间,湄洲岛天妃故里遗址公园景区热闹非凡。高亚成 摄
到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赏花灯看演艺,打卡一场国潮风CityWalk;登上湄洲岛谒妈祖,开启新年祈福之旅;来仙游九鲤湖,融入自然围炉煮茶观瀑听声;在古邑游洋镇天马村,赏一出山水音乐会;到涵江双福村做大岁,吃流水席;到各村体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元宵嘉年华……今年春节,莆田各县区瞄准“民俗、年味、潮玩”,打造了一系列欢乐喜庆的节日活动,迎来文旅“开门红”。
据测算,2024年春节假期莆田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02.9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49.5%;实现旅游收入10.95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128.2%,文旅“春经济”迎风上扬。眼下,莆田元宵还在热闹上演“一月欢腾”,释放莆田“年味超长待机”的长尾效应,凭借独特的民俗IP打造出自身的文旅品牌,莆田正通过新形式、新热点,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内涵式建设
全域联动乐享“在地游”
1月29日深夜,首批巨型花灯从距离莆田近2000公里的四川自贡运抵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5天后,莆田“莆阳开春·龙腾福跃”春节元宵文旅活动启动仪式在街区拉开帷幕,随着街区亮灯,荔城区提前进入春节档。
自2022年10月正式开街,从推出全省首条“非遗文化一条街”,相继获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旅游新业态创新发展典型案例”等,到春节推出“花灯暖莆阳·龙耀中国年”系列花灯演艺活动,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在自己“卷”自己的路上,一路繁花。
龙年春节,街区大手笔布置21组巨型花灯,进行为期一个月全天50场不间断闽风宋韵演艺节目,再现“大宋不夜城”盛况,发挥千年宋城文化地标优势,全方位打造新时代“城市会客厅”形象,荔城区打出“文化+新场景+新体验”组合牌。
立足地方特色,挖掘内涵元素,打造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是近年来莆田布局文旅产业,做活“在地游”文章的关键。
围绕历史文化名城、木兰溪、生态绿心、1号滨海风景道等特色资源禀赋,实施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综合开发生态绿心、开通海上航线、打造休闲旅游村等项目,去年莆田以“莆阳开春:开河、开街、开村”为抓手带动文旅经济发展,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8.7%和57.6%。
让居民开心、游客开怀、商铺开张、城市开放,一个“开”字见精神。
今年,莆田围绕全省“文旅联万家·福气通八闽”主题,精心策划“莆阳开春·龙腾福跃”系列文旅活动,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分别推出“莆阳开春·有一种旅游叫仙游”“莆阳开春·泽荔腾飞”“莆阳开春·厢遇有福”“莆阳开春·福游涵江”“莆阳开春·秀屿年味”“莆阳开春·妈祖祈福·福泽绵长”“莆阳开春·妈祖大爱·福润万家”等主题活动。正月初二,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日接待游客破11万人次,正月初四、初五,湄洲岛连续两日接待游客突破5万人次,创单日游客总量新高。全市监测的4A级及以上景区(点)累计接待人数81.62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实现门票收入1900.39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90.9%。
民俗年出圈
花式喊话“要过年,来莆田”
元宵节一到,莆田的年味又再次回到巅峰。
从正月初三至二月初二,莆田村村闹元宵,家家齐上阵,爬刀梯、跳傩舞、摆棕轿、打铁花、游圈灯、踩炭火……每天都有不同村庄、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闹元宵,这些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则汇聚成独具特色的莆阳元宵文化。
莆田各地开展的闹元宵形式都不一样,同一个镇不同宫庙举办活动也不尽相同。静态的有如摆斋菜、点烛山、搭橘塔蔗塔等;动态的有游圈灯、摆棕轿、踩炭火、舞龙弄九鲤等,也有动静结合的,所到之处金鼓齐鸣,弦歌达旦、灯月交辉,尽显浓厚的乡土风情。
中原“衣冠南渡”历史烙印,民间信仰神祇种类繁多,中原姓氏文化、宗族文化等因素影响,千百年来,莆田闹元宵习俗世代传承,以其形式之繁、时间跨度之长、参与人数之多、辐射影响之广而闻名全国,堪称民俗文化活态博物馆。
春风裁出莆阳民俗大赏,进入一处古村,遇见一场非遗,到莆田寻地道民俗风味,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新选择。
“我来自江苏”“我是浙江来的自媒体博主”“我来自印尼,每年都要来贤良港天后祖祠参加上元祈福拜妈祖闹元宵活动”“我是慕名从湖南来的,组团来参加莆田元宵活动”“我是从山东济南过来的文旅从业者”……近几日,在莆田的大街小巷、各村各镇都能见到不少说着各种方言、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地游客和自媒体团队。自莆田元宵开启后,莆田接待外地游客量持续上升。“民俗活动精彩震撼”“选择多”“热闹喜庆”成为外地游客选择莆田闹元宵的充分理由。
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莆田元宵多样的颜色。正月十四晚,莆田元宵同时登上央视新闻频道《新闻联播》《东方时空》、央视新闻客户端直播;正月十五,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经济信息联播》等央视多平台、多栏目聚焦莆田元宵。外地游客中,来自北京的郭磊一家给出“要过年,来莆田”的高度评价,侧面印证了莆田春节元宵的文化魅力。
谋篇布局“文旅+”
从“等客来”到“请客来”
在等待真正破圈之前,莆田做足了“请客来”的准备。
正月十五晚,仙游县枫亭镇大街小巷千灯舞动,霓虹闪烁,汽车站中心广场人山人海,国家级非遗项目枫亭游灯在此举行。与往年不同,今年活动主题升级为莆田市首届蔡襄文化旅游节暨国家级非遗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活动。经过两个月筹备,此次连续5天举行万人大游灯,200多个游灯彩架踩街,数万人参与。此外,还举办游灯制作技艺展示、美食啤酒节元宵花灯精品汇展等配套活动。
“枫亭游灯汇集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古巫、傩舞等多种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糅合当地民间的灯艺、曲艺、舞蹈、历史文化、十音八乐、戏剧和杂技等各类艺术,是莆田灿烂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莆田民俗专家林成彬表示,枫亭作为北宋书法家、文学家蔡襄故里,通过节会带动,赋予活动新内涵,拓展了新体验,有力推动了文旅融合。
绶溪公园连续7天上演非遗打铁花演出;莆田市博物馆莆阳夜市,打造集食、购、游、娱、文、体于一体的夜市文旅市集;涵江区依托囊山寺禅修特色,建设囊山公园生态美食城……近年来,莆田发力探索文旅“文化+新内涵”“活动+新体验”,优化文旅融合新算法。
去年,莆田通过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家公共文化场馆实现常态化错时延时开放,提升建设乡村戏台18个、农民文化公园18个,支持建设旅游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项目6个;推进莆田兴化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一期)、莆田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旅项目18个省级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绿心十里河道、城涵河道等河湖水系河道资源,串联推出5条“水上巴士”航线,培育集观光、文化、休闲等为一体的荔林水乡生态旅游新业态……不断实现文旅项目的场景转化与高效利用。
此外,在打磨“服务+新政策”上,莆田也上线“宠客”模式:出台《莆田市促进民宿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保障旅游服务品质;编制“五级十五同”文旅系统审批事项思维导图100多项,实现“一张导图、一个系统、一份专版、一个目标”要求;春节期间推出“龙年福惠卡”,为市民、游客提供免门票、折扣套餐等百项特色产品及新春惠民福利;九鲤湖和九龙谷景区推出“一票通玩双4A”活动等惠旅措施……调查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莆田市接待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美食感兴趣的比例为57.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伊晓燕 张萍)
花絮
平海:千人巡游古卫城
正月初九,是平海(社区)人的大日子。
十里锣鼓热闹喧天、“众神百官”古朴神秘、车马相衔鱼贯而行……当天的海滨路上,长长的巡游队伍一眼望不到头,宛若金龙游动,与周围热烈的喝彩声、鼓乐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
平海社区位于秀屿区平海镇集镇区,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在明代,它是福建沿海十六卫城之一,为当时抵御外侵的重要海防屏障。而选址筑城的明代大臣、军事家周德兴,因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得明朝百年间海防稳固、百姓安居,死后被封为平海卫城隍庙神,即城隍爷。在平海,百姓世代传承着对城隍爷的虔诚信俗,并在每年正月初九,上演一场倾村而出、万人空巷的传统民俗盛典。
“正月初九是玉皇诞辰日,当地每年都会举行由玉皇大帝委派城隍爷‘出巡民间’的巡游活动,活动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莆田地区恐怕无出其右。”平海天后宫董事会秘书、平海旅游网主编郑剑波说。
平海卫城隍庙拥有600多年历史,是平海镇的重要公共活动中心。正月初九,在城隍庙举行隆重仪式后,城隍爷金身以及由真人装扮的阴阳判官就会代表玉皇大帝出行,巡游整修平海社区。
正月初九上午9点整,巡游队伍从城隍庙出发,城隍爷在“天兵天将”、“文武百官”、花车、马队等数千人的随行下绕村巡游,乡民沿街祈愿,群众簇拥观看,队伍所到之处,大红鞭炮噼啪作响,场面十分壮观。
已是耄耋之年的陈凤英看着自己的孙辈们高举手机,快门随着踩街的队伍不断闪烁着,她说:“几乎全村出动,还有不少从外乡赶来,大部分都是年轻人。”
平海社区居民洪玲玲曾在初中时期连续3年参与巡游。“那时扮的是女将,不仅要骑马,还得背着十几斤重的护背旗,颠簸整日,到家都累坏了,但一路上十分振奋。”当时,她一收到城隍庙发出的请柬就压在枕头下,初八整夜兴奋得睡不着,天一亮就去村部等待妆造。
出游队伍浩浩荡荡,待到下午4点,巡游队伍返回城隍庙,众人方尽兴而散。(记者 陈汉儿)
湄洲岛:接妈祖 闹元宵
23日晚,妈祖金身在结束5天4夜的绕境巡安布福后,回到湄洲妈祖祖庙寝殿安座。这一被当地民众称为“送妈上宫”的特色民俗活动,是湄洲岛每年最重要、最热闹的闹元宵活动,掀起全岛元宵狂欢高潮。
当晚,妈祖金身巡游至东蔡上英宫,等候已久的人潮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在锣鼓声、鞭炮声与呐喊声中,妈祖跑宫、摆棕轿、跳火堆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宫前广场轮番上演,引爆现场观众的热情。
“恭请妈祖金身起驾!”伴随着通赞嘹亮的声音,妈祖金身从上英宫起驾。大灯、龙旗、锣鼓等执事队伍迅速编队成型,由近百名年轻男子组成的护驾团迅速手挽手拉开空间,护驾妈祖金身回銮。妈祖金身所过之处,鞭炮不绝、烟花漫天,沿途不断有妈祖敬仰者争相跟随,护驾队伍绵延数里,蔚为壮观。
妈祖金身抵达祖庙圣旨门广场后,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舆夫们扛着銮驾跑上台阶,呼啸着簇拥妈祖銮驾进入祖庙寝殿,并在这里举行庄严的妈祖金身回銮安座仪式。礼毕,一朵朵绚烂的烟花竞相绽放,在夜空中尽情勾勒画卷,璀璨夺目、流光溢彩。“祖姑巡安湄岛春,驻跸接驾民风淳。子时回銮一声喝,满阶满殿进香人。”古时这首竹枝词生动描绘了妈祖金身回銮盛况。
每年正月,湄洲岛上14个妈祖宫庙都会按约定俗成,依次迎接妈祖金身绕境巡安布福,传承“接妈祖,闹元宵”民俗文化,这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至今已逾千年。今年巡安期间,举行妈祖驻驾、驻跸、过乡、游灯、猜灯谜、分丁饼、摆棕轿、耍刀轿、乩童踩火等丰富的妈祖信俗活动,带来一场精彩的民俗文化盛宴。(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程黎婷)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