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埔:文创引领,老村展新颜
航拍南埔村 杨莹钦 摄
51号灯塔·共享会客厅读书室 谢桂妹 摄
“从无到有、由空及满,这是属于南埔灯塔温暖的极繁主义。”上月底,历经4个多月时间改造的漳州市东山县樟塘镇南埔村后岭自然村11—1号房正式告别“颓废”,开启“51号灯塔·共享会客厅”新生。
11—1号房是一座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闽南风格两层瓦房。随着主人的搬离,在岁月洗礼下,墙体脱落、尘土堆积、杂草丛生,尽显荒凉。2022年9月,来自厦门的文艺女青年方芮淇认领该房,改变由此开始。
“我们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从小物件的摆设到抹墙、水电安装等进行全方位改造,让老宅迸发新生命力。”51号灯塔主理人常学说,改造后一楼将作为儿童阅读室,二楼则打造成手冲咖啡文创空间,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让更多人喜欢上自家村落,为村落感到骄傲。
如今,11—1号房室外杂地上已种满波斯菊、绿樱、芭蕉树等绿植,一派生机;室内则被打造成复古、美观、舒适的社交式咖啡厅。“五一”假期,周边游客、群众闻讯前来打卡,享受宁静乡村时光。
在南埔村,11—1号房的蜕变并非个例。
2022年7月,南埔村决定打响爱国华侨谢联棠文化名片,将闲置已久的古厝群打造成文化小村,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为争取村民的支持,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23户村民自愿将自家老房子委托给村委会进行集中管理,每年每平方米收40元租金,5年免租返利给文创客,这样原本闲置的老宅既能创收,又能换新颜。
利好政策一经推出,很快吸引北京、湖南、浙江、新疆、黑龙江、台湾等五湖四海的文艺青年,仅半年的时间23户老宅全部被认领完。
因南埔村宗姓为谢,25户为一里,同时为了寄予感恩之情,南埔村将文化小村取名为“谢谢里”。目前,一座座老房子经文创客改造后化身为古琴室、书画室、手作工作室、油画创作基地、摄影棚等,“沉睡”的古宅正逐步“复苏”。
为改善整个片区环境,南埔村从基础设施配备入手,秉持保护村落历史肌理的原则,将背街小巷改造为石板路,把旮旯杂地打造成口袋公园,增设古香古色的凉亭……“谢谢里”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乱到雅、从冷清到热闹的转变。
作为第一批入驻的文创客,东居文创工艺品中心主人林盛章既是古厝的改造者,也是“谢谢里”成长的见证者。“村干部有想法又有干劲,我对未来的发展也很有信心。”他说。
据了解,目前南埔村共有闲置老屋50余栋,一期已改造完成近半,二期民宿项目也正加速推进中。“下一步,我们将让改造后的老屋变成各具特色的业态,把文化小村打造成新的网红打卡点,助推乡村振兴。”南埔村党总支书记谢桂妹说。(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欧东菌)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