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让大家爱上中文爱上中国”

2023-04-13 11:59
| | | |

2021年,知了茶堂为中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使馆国际茶日活动提供茶事服务。(资料图片)

北欧艺术家在澳头村的红砖老厝体验闽南文化。(资料图片)

2022年,华侨大学的缅甸、泰国、印尼、毛里求斯、老挝留学生在南靖土楼体验元宵节舞龙民俗。(资料图片)

  近日,以“凝聚侨智侨力·同心共圆中国梦”为主题的第二届世界闽籍侨领峰会在福州举行,来自英、美、法、日等近30个国家的闽籍华人、华侨社团代表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大家围绕凝聚闽籍华侨力量,分享自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经历和心得。

文化摆渡人

  “在厦门翔安,有一个叫澳头的风景如画的渔村。在19世纪,这里曾是中国商品向欧洲出口的中心。这里现在有一个艺术馆,即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经常展出斯堪的纳维亚艺术……”这篇登载在丹麦杂志、题为《中国澳头与北欧艺术文化合作》的文章作者是丹麦康纳美术家协会主席朋图斯。

  几年前,朋图斯受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馆长蓝兰的邀请,到厦门翔安新店镇澳头村进行创作。这一次奇妙的旅程、有趣的文化碰撞,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也给当地留下了跨文化的艺术作品。和朋图斯一样,许多北欧艺术家也是第一次受邀来到中国闽南的乡村,而当他们踏上回程时,这段美好的回忆和中国文化印记也装进了行囊。

  故事分享人叫蓝兰,厦门人。过去二十年间,她和先生王彤在瑞典成立了中国文化交流中心,牵线完成了近200场北欧与中国的交流画展、讲座、音乐会、政府文化推介会等。2016年,蓝兰回到厦门,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在澳头诞生了。

  中心大门口,是一只象征友好的兔子,这是丹麦艺术家拉尔斯用当地渔民捕鱼的废弃泡沫浮球浮板完成的;来自瑞典的6位艺术家在这里用中国水墨集体创作了《白桦林》;丹麦著名摄影家珍妮特则给澳头留下了一组影像作品,取名《爱在空气中》……

  “对于这些北欧艺术家来说,中国特别是闽南乡村无疑是陌生的。但在村里住下,他们发现,真是‘爱在空气中’啊。”蓝兰告诉记者,不少艺术家在村里闲逛,有村民请他们喝茶吃酒,有时赶上饭点,还能“蹭”上饭。村里大榕树下,人们熟络得像一家人。晚上广场舞时间,村子又成了个露天派对。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好完全不受语言和文化的阻隔。

  学太极、唱南音、练书法、画国画……在澳头村,北欧艺术家们全身心地感受中国文化。小小的澳头村,还吸引了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瑞典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欧汉询等前来参观。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前院长艾西玛丽等专程来澳头,拍摄自己的纪录片。蓝兰赠送的传统中式服装也成了艾西玛丽出席各种重要场合的标配,她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中国文化有瑰宝”。

  “文化因不同而有趣。交流的根基在于知己知彼、不卑不亢。”蓝兰说,“每个在海外的中国人,更会知道自己文化的珍贵,也更珍惜自己的民族属性和基因,并在中外交流中努力把她发扬光大。”

逐茶香而来

  茶,曾以中国的名义被世界认知;它是饮品,也承载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峰会现场,华人华侨围茶席而坐,茶香四溢。尽管已在海外多年,但饮茶始终是他们的日常。在世界各地,中国人创办的茶文化体验空间近年来也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茶客们逐香而来,走进一个万千世界。

  带来茶的故事的是意大利闽籍侨胞华秋秀。老家在福建,“客来敬茶”仍是她在意大利的待客之道。2017年,华秋秀在意大利普拉托市创办了ZENTE知了茶堂。她认为,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茶是最容易亲近的文化载体,它是自然的造化,也得益于中国历代茶人的智慧。

  福建茶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去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我们在国外做茶的底气。”华秋秀告诉记者,“我们有原产区的优势,优秀的制作工艺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茶要打造世界高端茶品牌不是不可能。”

  随着中国茶文化体验空间的创办,外国人开始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茶文化。华秋秀说,他们很好奇泡茶的过程,蒸汽升起,聆听水落入茶壶的声响,闻一闻茶的芳香。暂定几秒,感受茶香从升起到逐渐消散。整个过程能让人回归平静,这与浓烈的美酒加咖啡完全不同。

  一方茶堂吸引了意大利各地的茶文化爱好者。疫情期间,华秋秀开始尝试在网络直播讲授中国茶文化,从神农尝百草,讲到中国茶道与日本的渊源,再到中国茶传入欧洲……没想到,这意外打开了一个市场。意大利多所初高中老师主动联系她,带着学生专门来茶堂上中国茶文化体验课,连不少家长都一起来参加。

  2021年,意大利普拉托市长比福尼携市长办公室团队拜访知了茶堂,并在个人社交账号发文感谢不同民族文化的分享。同年,知了茶堂为中国驻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使馆国际茶日活动提供茶事服务,获得到会各国大使的高度赞赏;2022年,知了茶堂受邀参加意大利卢卡秋季时尚生活展;意大利电视台邀请华秋秀做了一期分享中国茶文化的节目……

  茶,对于华秋秀这些旅居海外的华人来说,是家乡的滋味。国有界,茶无界。对于世界各地的人们,这片“神奇的东方树叶”,则是源自中国的味道。

“海外新声代”

  华侨大学作为我省留学生最多的高校,近几年把留学生培养成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民间力量。

  在华侨大学读书的安哥拉留学生卫宇达去年第一次公益直播带货,帮助福建的农民推荐土特产。不到1个小时,就卖了2000多元的农产品。这让卫宇达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电商经济在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卫宇达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观察:中国人会因地制宜制定策略,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发展旅游业、推广特色小吃,通过直播为农民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

  近几年,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吸引着留学生,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留学生对中国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家里的老照片、祖辈的故事、海外媒体的塑造上。”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党委书记袁媛说,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就是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每年华侨大学都会组织留学生开展中国国情教育实践,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历史等维度,让留学生看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2020年,“海外新声代”新媒体工作室在华侨大学成立,已有美国、爱尔兰、南非等16个国家的200余名来华留学生参与创作多语种短视频390期。留学生以短视频等方式,记录中国生活,讲述中国故事,并分享给世界各地的朋友,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来自印尼的留学生白家嘉是新媒体工作室主创之一。来中国前,她以为中国很多地方是很落后的。在中国留学的这几年,她深切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和年轻人的勤奋活力。每到寒暑假,她和伙伴们回到印尼,还会教家乡的孩子们说汉语、学习书法等。白家嘉说:“现在巴厘岛的很多学校已经把中文列为必修课,未来,我会回印尼当教师,让大家爱上中文,爱上中国。”(记者 陈梦婕 《市场瞭望》记者 吕甜 实习生 王丽 冯诗影 庞嘉荧)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