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漳州花 香飘海内外
长泰十里蓝山的玛琪雅朵花海(资料图片)
长泰吴田山黄花风铃木种植区(资料图片)
长泰陈巷菊花种植基地(资料图片)
漳州海关关员深入企业开展鲜切花查验工作。许方馨 摄
近日,记者从漳州市林业局了解到,2024年漳州出口花卉苗木产值突破1亿美元,共有400多个花卉品种输往日本、韩国、荷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漳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盆栽花卉出口基地。
民营企业是漳州花卉苗木出口的“主力军”,一批批花商带着漳州花木走出国门。
品质过关 鲜花外销
从3月份开始,花商刘峻又忙起来了。一大早,他来到自家的菊花基地,和工人一道将一捆捆鲜切菊花从冷库中运出装车,随后这些鲜花将从海关出关,经过3天左右时间的运输,投放到日本的鲜花市场;基地里的另一批工人正在忙碌地采摘菊花,并熟练地打包整理。
刘峻在长泰陈巷镇有50多亩菊花基地,通过海运、陆运的方式,将鲜花售卖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
“海外是一块很大的市场。”刘峻说,他从2012年开始种植鲜切花,一开始选择做鲜切玫瑰,但反响平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鲜切菊花在海外的广阔市场。
“菊花在日本是国花。日本每年春分、秋分、七月半、冬至四个祭祀节日期间,会消耗大量的鲜切菊花,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刘峻告诉记者,同样一株菊花,到了日本就身价大涨。
长泰陈巷地处盆地区域,气温常年高于10摄氏度,十分适宜菊花生长。2012年,刘峻买入白菊和黄菊的种苗,开始尝试种植菊花,到了2014年,他的鲜花品质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韩国客户特地到他的鲜花基地考察,看见菊花长势良好,与他签下了长期供应订单。
菊花一年可以种两季,3月至5月为夏菊,11月至次年2月为秋菊。刘峻说,最多的时候每天有50名工人进行采摘作业,保障产品供应。
刘峻种的鲜花为什么能得到国外客商的青睐?秘诀在于对品质的高追求。在刘峻的鲜花大棚里,记者看到,一株株菊花都长着“大长腿”,一个个花蕾含苞欲放。
为了让花开得好,刘峻下了不少功夫。2023年,他投入1200万元引入智能温室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光照、温湿度,并采用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改造后,鲜切菊花的A级品率从45%提升至78%,单位面积产量增长3倍。
刘峻说,日本客户对鲜花的品质要求很高,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控制花头、茎秆的粗细以及高度等。比如一等品,茎秆要求在90厘米左右,“花脖子”长度1至2.5厘米等。
如今,刘峻的菊花基地年产可达10万枝左右,其中A级货品率达到70%至80%,符合出口的标准。工人们将菊花带枝叶采收后,分装处理存入冷库,全程冷藏保鲜,通过冷链运输,保证鲜花的活力。
刘峻的鲜花基地做得有声有色,也带动了周边农户种植鲜切菊,产业体量不断扩大。据统计,2024年,长泰的鲜切菊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亩均产值过万元,居全省各县(区)首位。
科技赋能 破解瓶颈
一边是种出高品质的鲜花;另一边,长泰金诺科技有限公司则为苗木赋予了更多“科技感”,着力破解出口“卡脖子”难题。
记者来到金诺公司位于岩溪镇上蔡村的加工基地,目前基地面积300多亩,其中现代化智能温室2.5万平方米,花卉钢架大棚15亩,栽培大棚40亩。
基地负责人董金龙向记者展示了脱土处理后准备出口的人参榕。他说:“这批产品将通过海运售往欧洲。我们通过对人参榕采取剪根、清洗、消毒、摘叶储运等措施,可以延长储运成活时间超过90天,在运送到客户手里后,他们只需要进行二次栽培就可以恢复销售。”
人参榕是漳州苗木出口的“拳头产品”,占全国的90%以上;而后就是金边虎尾兰,出口占全国的80%以上。但漳州苗木“出海”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对于苗木科技研究,是逼出来的。”董金龙告诉记者,因为苗木的特殊性,相比于其他产品,在检验检疫的要求上更为严苛,而且不同国家对于苗木进口有着不同的标准。以前,由于对各国的检疫标准不熟悉,他们吃了不少亏,甚至有过一个批次的货物到关后,因为检验检疫问题,导致整批货物被销毁,损失惨重。
为了打通出口关卡,近年来,金诺公司在长途储运成活率、防治病虫害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与福建农林大学、省农科院的专家合作试验,让公司生产的苗木“增强体魄”,应对更多“风浪”。如今,公司已与福建省农科院、闽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拥有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证书3项和植物新品种权2项等成果。
“漳州依托地理、气候等优势,推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不断前行,正是有了这些民营企业家的披荆斩棘,才能让漳州的花卉苗木产业走上全新的台阶。”长泰区林业局局长黄勇士说。(报业集团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徐炜坚)
芝山新语
让田间地头“长”出新质生产力
闽南金三角的沃土之上,漳州农业正经历着一场静水流深的产业革命。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福建省委一号文件也明确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支点。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许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这些纲领性文件共同锚定的“农业新质生产力”概念,恰似一把金钥匙,为漳州这座传统农业大市开启了通向现代农业的崭新图景。
作为全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标杆,漳州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等“国字号”招牌熠熠生辉。当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生产要素深度碰撞,这座“田园都市文化名城”正在九龙江畔谱写着农业现代化的创新乐章。
漳州蘑菇种植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有“中国菇都”之誉。在“菇都”的智能工厂里,物联网传感器编织的数字化网络实时调控着每间菇房的微环境。全市食用菌产业创下140亿元年产值,双孢蘑菇产量及其罐头制品出口量稳居全国榜首,白背木耳大贝菌更以全球产量之最彰显产业实力。从田间到云端,这场从菌种研发到智能制造的产业跃迁,生动诠释着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无限可能。
漳州同时是全国著名的花卉苗木之乡,34.87万亩花卉苗木基地上,现代设施农业的图景徐徐展开。399.71亿元的全产业链总产值背后,是智能温室里精准调控的光温水气,是植物新品种权证书上跳动的创新基因。漳州花卉产业以科技为笔,在传统种植的画卷上点染出高附加值的现代色彩。
漳州平原是全省最大的平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漳州各地正紧紧抓住春耕备耕这一关键时节,抢抓农时并积极采取多种举措。在科技的加持下,漳州去年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粮油生产目标任务,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连续4年实现增长。
面朝大海的蓝色牧场,同样激荡着创新浪潮。“金虎杂交斑”“福参1号”等新品种的培育,构建起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更具突破性的是,漳州在全国首创政府主导的渔业碳汇开发模式,将海水养殖碳汇核算从零星试点推向全域覆盖,让碧波万顷化作可量化的生态财富。
农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则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文温度。云霄县杨桃观光园的果香里飘荡着田园诗韵;芗城区“万亩蕉海”回荡着“雨打芭蕉”的千年吟咏;东山渔村的“观海经济”正改写传统讨海的命运,这些充满创意的产业嫁接,让农业的价值链在文旅融合中不断延伸。
站在乡村振兴与科技革命的历史交汇点,漳州的实践揭示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演进密码:这不是对传统的简单扬弃,而是通过要素重组催生的质变跃升。
当数字技术穿透农业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当生物经济打开作物生长的“基因黑箱”,当创新要素在阡陌间自由流淌,一幅“未来农业”的壮阔图景正在九龙江两岸渐次展开。
这既是“田园都市”的转型升级之路,更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漳州的农人们,正以奋斗的姿态在田间地头书写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答卷!(报业集团记者 萧镇平)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