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渔互补 向海图强新“光”景
忠门A区1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施工现场
海风轻拂,浪潮拍岸。19日下午,站在莆田湄洲忠门镇北江围垦堤坝上远眺,工人们正用箱式打桩船在围垦区内向海底打桩。“目前进行的是桩基施工,每天可完成900多根桩基的安装。”华润新能源(莆田)有限公司负责人凌峰介绍,“桩基工程将于10月中旬完成,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底正式投产使用。”
北江围垦,承载着颇为厚重的历史底色。20世纪90年代,面对忠门沿海人多地少、农业发展受限的困境,北江围垦工程启动。数千名建设者迎风斗浪、垒石筑堤,硬是在波涛汹涌间拓宽忠门半岛咽喉地带2公里,围出良田1.01万亩,缔造“沧海变桑田”的奇迹。
长期以来,当地利用这片肥沃的“蓝色牧场”,立体化养殖对虾、蛏子、花蛤、梭子蟹,年产量达5000吨。昔日荒滩如今鱼虾跃、蛏蛤肥,围垦养殖区年创渔业产值超亿元,惠及忠门镇5个村(社区)约2.2万户村民,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支柱。
时代浪潮奔涌,传统垦区迎来绿色转型机遇。今年8月,忠门A区1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作为该镇近15年来首个央企投建的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开建,项目总投资5亿元,装机容量为127MWp,用海面积1700多亩。通过在滩涂水域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下方开展绿色生态立体套养,形成“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新型产业模式。
项目启动之初,习惯了传统养殖模式的村民们对此存有不解,镇村干部便带着设计图纸、收益明细,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把政策讲透、把账算明白,逐步赢得大家的理解与支持。
“听说给鱼虾建‘遮阳板’,不仅能提升养殖效益,还有租金收入。”养殖户陈金灿说。
绿色“风光”共绘发展底色。据测算,这一新型产业模式具有优化养殖环境的效果,养殖产量将提升30%以上;稳定运行后,年发电量可达1.587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4.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2万吨。
“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既帮我们实现了农业、工业等土地资源的零占用,也推动绿色能源产业与农业生产养殖转型升级的跨界融合,在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同时,更为乡村振兴补齐了链条。”忠门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伍进峰表示。(报业集团记者 陈汉儿 通讯员 胡玉婷 文/图)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