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争先丨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

2025-10-15 10:13
| | | |


洪埔戏剧交流汇暨岑兜高甲嘉年华现场 记者 王毅 摄


宁化长征出发纪念馆内景 记者 施辰静 摄

游客在泉州东海街道蟳埔村戴簪花围拍照。记者 王毅 摄


龙岩永定区金砂红色小镇通过讲好红色故事助推乡村振兴。记者 游庆辉 摄


北墘黄酒文化节,村民舞龙舞狮,十分喜庆。李锐 摄

“打开”福建 气象万千

  “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在福建考察时的殷殷嘱托,为福建文化建设锚定航向。

  提升影响力、展示新形象,需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福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孕育了朱子文化、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妈祖文化等多元并存的文化形态,走出了朱熹、郑成功、林则徐、严复、陈嘉庚等一批光耀史册的历史名人。

  “打开”福建,气象万千。

擦亮文化品牌

  左看如华表擎天、火炬烈烈,右观似祥云流转、寿星颔首;纵观整体,既如女子挥洒彩带般轻盈飘逸,又神似少年起脚射门或提灯迎福之姿……一个创意“福”字,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这个“福”字,是福建“福”文化标识中的核心要素,在全省各地和网络空间随处可见。与创意“福”字一道风靡八闽的,还有今年的“福”文化形象IP“福宝”和主题海报。

  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需要打造标识鲜明的文化符号。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建将“福”文化作为独特优势,以实施“福”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牵引,深化研究阐释、促进文旅融合,让“福”文化绽放璀璨的时代光芒。

  如今,“福往福来,福建来见”“来福建,福气多”等口号深入人心,“福”文化成为一张享誉全国的福建名片。

  一年来,备受关注的“闽派”文化品牌,还有侯官文化。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严复……翻开中国近代史,一批闽籍先贤璀璨夺目,他们的生平简介中,有一个相同的籍贯标注——“福建侯官”。

  “人以地名,地以人传。”去年12月,在福州举行的第三届侯官论坛上,国内外学者聚焦“侯官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侯官文化的现实意义与传承弘扬。今年1月,《侯官文化概论》正式出版,由跨学科团队系统梳理侯官文化的历史渊源、精神特质与现代价值,助力侯官文化研究迈向体系化、学术化新阶段。

  “闽人智慧”主题传播计划,是福建系统梳理与推广地域文化的又一创举。该计划开设“你未必知道的福建”“非遗里的闽人智慧”“闽人新智”三个系列,以“日签海报”拉开序幕:每天清晨,融合美图与知识点的“闽人智慧”“闽人新智”主题海报在手机客户端、电子阅报栏、户外屏幕同步亮相,以轻量化、高频次的方式传递“福建新知”,成为一张张“流动的文化名片”。

讲好“何以福建”

  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关键在于讲好“何以福建”的故事。

  福建系统梳理自身文脉“矿带”,以精品化、项目化思路推进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呈现,通过系列出版、影像记录与学术整理,推动八闽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古籍文献整理方面,《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作为福建首次大规模系统整理、出版历代文献的重大文化工程,被列入国家中长期古籍工作规划。该工程广泛邀约海内外学者合作推进,截至今年10月,已出版“文献集成”“要籍选刊”“专题汇编”三大部分共527册,部分成果入选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并进入海外馆藏排行榜,成为国际学界重要参考文献。

  今年9月出版的《天风海涛——历史名人在福建》一书,集中聚焦外省籍历史人物在闽行迹,通过生动严谨的笔触,展现他们主政兴学、守海安民、发展文化、推动交流的动人篇章。该书不仅呈现了历史名人对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贡献,也揭示了闽地“多元共融、根植中原、向海开放”的文化特质,被誉为一部兼具可读性、影响力和学术价值的文史力作。

  在影像记录方面,纪录片《文化闽江》以闽江流域为主线,从生态、历史、人文、新时代发展等多维度解读闽江文化,有机融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目前该片正进一步修改完善,即将组织点映。同期,《纵贯武夷》纪录片也已完成三集脚本初稿,即将启动拍摄。

  此外,由省委宣传部策划指导的《打开福建》系列丛书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即将陆续面世。该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展示九市一区及各县区的历史文化,以别开生面的文学方式“打开”福建,展示福建的历史内蕴、文化内涵和新时代风貌,全面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

创新工作机制

  聚焦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选派省内外高水平专家“组团式服务”,在南安、长汀、浦城、泰宁4个县(市)开展试点……10月9日,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开展的福建省文化科技特派团工作正式启动,吸引各界广泛关注。

  这是福建文化建设领域的又一机制创新。

  当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以机制创新为引擎,福建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化、品牌化发展,构建起区域联动、资源整合的文化建设新格局,持续提升文化影响力与传播效能。

  在组织机制方面,注重系统性整合,将文化工作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系统推进”。比如,“福”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成立工作专班、出台系列政策,实现全省资源统筹;“闽人智慧”传播计划打破层级、单位、媒介壁垒,形成“线索—采编—宣发”一体化流程,展现出文化传播的体系化优势。

  在区域协作方面,积极推动文化资源跨域联动。今年1月,安溪、尤溪、松溪、明溪四地联合举办“四溪争流迎新春”群众文化活动,集中呈现地方特色文化。此前,“三浦并臻”文化联盟与“三泰书香”全民阅读联盟相继成立,有效打破地域壁垒,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创。

  以工程化、项目化思路推进文化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以机制创新着力提升文化工作的组织力、传播力与影响力,福建正深度打响“闽派”文化品牌,推动地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代生活,为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持久动力。(记者 林清智)

 

高甲原乡频出圈

  在古戏台前,顾盼生辉;在戏剧小卖部,款步流连;在非遗美食节,潇洒饕餮……国庆假期首日,小红书自媒体账号“百香果要加冰”博主赵晶和摄像小伙伴,一个凹造型,一个调光影,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的各处景点中。

  9月29日至10月8日,“戏幻岑兜 高甲原乡”2025年天下高甲戏文化周暨第二届洪埔戏剧交流汇在岑兜村举行。这里是“高甲戏师祖”洪埔的故乡,正以高甲戏为文化IP,探索文旅融合、整村开发。

  赵晶是陕西人,定居在厦门。作为有逾1.7万名粉丝的自媒体博主,开博两年来,她发布的近300条作品中,大多以“探店”为主要内容,属于以出镜图文为主要输出的“颜值博主”。

  “这次国庆拍摄的10多个项目,岑兜村最让我兴奋。5个多小时精心拍摄的博文,发布后仅一小时就获得了500多流量和26个赞。”赵晶颇为得意。

  1991年出生的赵晶,对时尚有着独到的理解,“出道”以来,她的拍摄订单从未间断。“国潮势不可挡。”满载而归的赵晶看着手机后台的数据喜笑颜开。

  吴琼慧是深耕泉州文旅10年的抖音博主“陳陳趣旅行”聘请的出镜模特。生长于甘肃的她,对闽南古村岑兜村的风土人情饶有兴致。看到民俗表演火鼎公婆里彩婆的滑稽奔放,听到南音唱段里的缠绵悱恻,她每每会心一笑,而这都成了镜头里引人入胜的光影瞬间。网友王树军在评论区留言:“中秋的月,是归途的灯;国庆的风,是盛世的歌;双节同辉,团圆与欢庆撞个满怀,酿成金秋最暖的光景。愿你我满载温暖,月圆人安。”

  据不完全统计,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岑兜村有20余家主流媒体、20余位文旅达人发布各类打卡推荐视频、推文,线上总浏览量超5000万,抖音话题“去南安追寻一场高甲戏之约”持续霸榜9天,成为区域文旅热门话题,实现高甲戏发源地影响力的又一次“破圈”传播。(记者 陈尹荔


黄酒香里话振兴

  踏进群山环抱的“中国红曲黄酒之乡”——屏南县代溪镇北墘村,酒坊连巷、酒旗招展,浓郁的黄酒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屏南人有‘人生三杯酒’之说,出生、结婚、离世都离不开酒!”在北墘村黄酒文化体验馆,屏南红曲黄酒酿造技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善寨向游客道出酿酒诀窍,“寅时,取六角井的水,用本地高山有机糯米,配自家特制红曲,三要素少一个,都酿不出地道北墘味。”

  从前,北墘村的黄酒多是村民自酿自饮,藏在深巷少人知。直到2016年,村里办起第一届黄酒文化节,被游客围着问“在哪能买”,吴善寨才忽然觉得,这坛酒能走出大山。

  也是在那个夜晚,应邀而来的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研究所原所长王秉安被深深打动:灯火通明的村庄,蒸腾的水汽氤氲着糯米的甜香,纯朴的村民热情邀请每一个过客品尝——谁家今夜糯米被吃得多,今年的酒就会酿得格外香醇。

  看着眼前场景,北墘村的振兴之路在王秉安心中渐渐有了轮廓。他为北墘黄酒梳理出“人生三杯酒”“以煴正味”“夏曲冬酒”等10个维度的文化体系,还谋划了产业蓝图,涵盖黄酒酿造、文化体验、景观打造,以及酒菜肴、文创等延伸产品。

  如今,村里开办了北墘客栈等8家特色民宿、4家特色餐饮店和7家土特产商铺,衍生出子孙孝黄酒DIY等黄酒文创产品和酒糟系列产品。在黄酒文化体验馆,游客陈女士端着酒杯,尝着酒糟鸡爪、酒糟蛋,忍不住发朋友圈:“北墘村,被红曲黄酒香气包裹的古村!”

  “以前酿酒是为了糊口,现在我们是在‘酿文化’。”吴善寨说,眼下,他正一边忙着推广“稻螺共生”项目,一边筹划沉浸式黄酒体验馆,让游客参与酿酒、了解酒文化。“这两个是好搭档——稻田种出的好米用来酿酒,取酒后的酒糟和稻田里养的螺又能做‘酒糟田螺’特色菜。”

  今年国庆假期,北墘村迎来游客5300多人,旅游收入近425万元。从“养在深闺”的农家酒,到“出圈吸粉”的非遗IP,北墘村的红曲黄酒,正带着古村的烟火气,走向远方……(记者 赵文娟


福建文化的“三新”特质

□杨林香

  福建区位特殊、文化积淀深厚。新时代福建要结合独特发展优势,展现出更具活力、创新、开放和多元的文化新形象。

  福建文化具有典型的“三新”特质:新传承、新延展、新业态。

  一是汲取深厚的地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新传承。福建文化矿脉根植中原,在一次次南渡、播迁中落地生根,于乡野、巷陌中滋长的文化既有着鲜明的中原底色,又体现了劳动人民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种传承不是静态复刻,而是活态发展。从语言、饮食、民间信仰到厅堂、族谱上的衍派、流芳、传芳,提醒后人传承祖德、不忘来处,更激励后昆敦亲睦族、团结奋进。福建文化的新传承熔铸闽台“五缘”优势,成为联结海峡的深层文化纽带。

  二是继承光荣的革命文化,实现红色基因的新延展。闽西儿女在红土地上的不屈抗争,镌刻了可歌可泣的革命记忆,铸就苏区精神和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福建工作17年半,创造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从“星火燎原”到“弱鸟先飞”,从调查研究到“四下基层”,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是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文化延展,展现福建文化“红”的底色,擦亮新时代八闽红色文化新标识。

  三是拓展创新的数智文化,打造海洋文化新业态。曾经,海上丝绸之路的万国桅杆、人声鼎沸,缓缓凝固为“世遗”的砖瓦,孕育出开放包容、和平共处的良好心态。今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质与新时代数智创新的锐气结合,催动了网络时代福建文化的爆火与“出圈”。文化领域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消费体验全面革新和升级,科技成为推动文化创新创造、打造文化新业态的关键驱动力量。面向海洋、面向未来、面向数字时代,优秀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基层的文化创造全国瞩目,这一双向奔赴,使福建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协和学院院长)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