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争先丨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2025-10-15 08:08
| | | |

莆田双驰科技定制工厂内,取楦机器人正在工作。这是全国首条全智能化制鞋生产线,日产能力达到2400双。记者 施辰静 摄

嘉庚创新实验室科研人员在优化电解液智能筛选系统。记者 游庆辉 摄

“四链”融合 热潮涌动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殷殷嘱托,一以贯之。福建加快整合科技资金、人才、基础设施等关键要素,全力破除发展壁垒,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科技强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互促共进。

  其中,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福建遵循系统性思维,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有机协同,推动“四链”深度耦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的效能倍增。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把县域重点产业链蓬勃发展的势头延续下去。”今年初,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现场会召开,福建吹响“四链”深度融合“冲锋号”。

  “四链”协同,全域发力。放眼八闽大地,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奔涌,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谋篇布局,“链”出新动能

  福建各地资源要素各不相同、产业发展各具特色。深化“四链”融合,基础在县域,关键也在县域。

  作为全省首批10个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之一,龙岩武平这个山区小县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

  在武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地里,汇聚了一条新型显示产业链:光学材料、显示面板、触控/显示模组、智能终端,从原材料到成品的采购销售均可实现闭环。

  这背后,是创新链为产业链提供了动力。

  多次组织企业赴厦门大学、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接,累计推动实施50多个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今年以来,已有6个项目获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还推荐申报6个闽西南协同发展区科技特派员专项项目。”武平县工信科技局科技计划管理股负责人张海燕说。

  资金链、人才链,则为创新链、产业链提供给养和支撑。

  今年6月,以欧阳钟灿院士为首的福建省新型显示产业链特聘专家团正式组建,11位省聘专家团成员将为武平产业发展提供综合智力支持。至今,武平县已组建由176位专家构成的“梁野智库”。

  武平还对县域重点产业链在设备购置、厂房租建、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成立国投聚力龙岩产业发展基金和广龙一号创投基金,还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新显贷”“专精特新贷”“科技贷”等新产品。

  从2019年起,武平决定走差异化、特色化的路子,重点走“中小屏”路线。几年时间,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已近百亿元。

  山海兼容的地貌,造就了福建省内自然、人文、资源等要素差异。在新形势下,福建以产业需求为牵引,深化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协同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福建把县域重点产业链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通过梳理16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保障。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各部门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组建竹产业、氟新材料、新型显示、纺织鞋服等重点产业链特聘专家团,优化福建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梳理县域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白名单”,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图谱上线“金服云”平台,制定“四链融合 链动八闽”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聚合资源,“融”出新机遇

  “四链”融合“链”接福建产业向上向新之路。随着“四链”融合向纵深发展,各地锚定目标,踩足“油门”驶向“快车道”,涌现出一批融合特征明显、人才引领发展的典型经验。

  永春以一缕“香”、一口“醋”推动县域重点产业链“产学研”融合,成立校地协同创新中心、科创服务中心,引入哈工大等3家大院大所设立科研工作站;“产研金”融合,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以投带引,助企融资超10亿元;“订单式”培养人才,依托泉州技师学院、永春职专等,每年平均输送技工人才1500余名。

  厦门培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进入中国人工智能城市排行榜前十。建立健全“一个专班、一个图谱、一套政策、一个园区、一个赋能千行百业行动方案”。厦门聚焦千行百业“人工智能+”需求,收集工业制造、供应链、医疗三大领域82项能力清单和64项场景清单,国内代表性企业110家,涵盖基础层到应用层全产业链。基于此,厦门依托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嘉庚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制造、医疗、城市治理(含交通、气象)、动漫游戏、海洋等多领域持续挖掘并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

  “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背后,得益于福建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让院校、企业、人才、资金在同一个空间里对接订单、技术和场景,打通“链”与“链”之间的藩篱和堵点,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今年起,福建建立服务企业“四通四到”机制,同步开展“四链”融合对接活动,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让产业链上下游同场赶集、各取所需,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路演、对接、洽谈,链主企业台上“自荐”,激情澎湃,链上企业现场“匹配”,高朋满座。这样热烈的场面,今年在福建各地频频出现。

  4月,在“福兴聚光·创启四链”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活动上,福建光电“四链”融合发展创新联合体成立。该创新联合体由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相关单位共同发起。当天,共37个福州光电产业“四链”融合重点项目成功落地,签约金额超223亿元。兴业银行发布“商行+投行”光电产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兴业银行福州分行还与福州市光电行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供百亿元授信额度。

  9月,在漳浦县省级试点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暨产业社区招商(供需)对接会上,联盛浆纸(漳州)有限公司作为产业链链主企业,与厦门建发浆纸等10个项目进行集中签约,覆盖绿色纸业、新材料、食品等多个领域,总意向金额达7.15亿元,将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与资源整合,为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链”融合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形成“一载体、一动力、两关键”的组织架构。(记者 林霞)


翔安

一张屏里见“双链”共舞

  9日,火炬(翔安)产业区三安集成生产车间。经过数道精密的生产流程,依次下线的芯片被送往11公里外的天马产线。天马产线上,通过巨量转移工艺将芯片转移到背板上,并经过全自动封装设备完成芯片焊接、模组组装,最后经AI系统检测等流程后,顺利生产出标准的新型车载显示屏。

  一张屏的背后,不仅是供应链上下游环节,更是企业之间根据市场需求的深度协同。

  双方组建了联合实验平台,围绕车载显示等具体应用场景,从芯片设计之初就共同定义技术参数,开展全链条验证。周会、月会、季会……天马、三安还携手成立了对接小组,打破信息、技术、市场等壁垒。

  这种“需求牵引、同步研发”的模式,大幅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让技术创新更快响应市场。以往,某些技术的开发可能需要3~5年的时间,如今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就能出成果。

  这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在福建省、厦门市多个部门的指导与帮助下,天马牵头成立福建省新型显示制造业创新中心、厦门市新型显示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携手厦门市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稀土所、闽都实验室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三安、乾照、宸鸿、高光、普诚、弘信、祥福兴等产业链重点企业,加速AMOLED、Micro-LED等前沿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多元融合,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涌现出更多的创新成果。如,天马在厦建设并实现从巨量转移到显示模组的全制程Micro-LED产线贯通的同时,与厦门大学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福州大学、三安、乾照等单位合作协同攻关Micro-LED前沿技术,加速推动Micro-LED显示外延与芯片、透明显示、彩色化、高精度驱动、无缝拼接(PID)、巨量转移与键合、IC设计与加工、单芯片色转方案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实现关键材料及设备国产化率业内领先。(记者 林霞)

 

莆田

一双鞋中窥产教融合

  一只高约3.6米、长约5.8米、宽约2米的鞋——这是步入智能制造工程系实训室前,最吸睛的“风景线”。

  从实训室出来的学生,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湄职院”)3年的时间里,分别为父母、教师、环卫工人、留守老人、军人、自己等6类对象设计与制作一双鞋。这是湄职院推出的“一学期一双鞋”培养新模式。

  今年教师节,莆田第五中学九华分校小学部教师收到70双由湄职院智能制造工程系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2024级学生亲手制作的鞋。

  作为湄职院的产教融合合作伙伴,福建辉腾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全程参与此次实训项目。此前,该公司派出3名技术骨干走进课堂,针对“教师鞋需兼顾舒适与耐用”的特点,指导学生优化鞋形弧度、调整数据,解决实操中的技术难点,甚至拆解国际代工标准等,确保学生的制作流程与车间生产无缝衔接。“校企合作,连起‘教室’与‘车间’,实现双赢。”该公司商务总监高震说。

  鞋服产业是莆田的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超过1500亿元。瞄准“中国鞋都”莆田的产业需求,湄职院于2023年开设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从专业建设起步之初就做到高起点规划、最贴近一线。

  当产业与专业对接,更多的行业“大拿”、制鞋龙头企业加入教学环节,促进专业教学水平持续提升:与双驰公司共同开发北京大学文创鞋,与树标体育共同开发驾驶专用鞋,与青春之家共同开发汽车鞋模型,与名品、鲸动共同打造校园师生品牌鞋……

  这也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让课堂与生产线无缝接轨。位于湄职院校园里的莆田鞋业数字化研发中心,智能化生产设备映入眼帘,俨然一条实景生产线。入口处,就摆放着一台智能化足型数据采集机器,人们脱鞋站上去,仅需5秒,就可以获取脚型、鞋码等相关信息。

  今年5月,工信部公布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运动鞋中试平台”入选,成为全国唯一以学校为单位入选“运动鞋中试平台”的高职院校。(记者 林霞)

 

成就亮点

  一年来,福建省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入实施工业科技创新行动,推行“一链一策”等新型科研攻关机制。率先实现新型显示主流技术路线全覆盖,率先在全国启动“电动福建”建设,电动船舶在全国先行先试,制鞋业营收全国第一;全省现有超千亿产业集群20个,宁德市动力电池、泉州现代体育产品2个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16个国家级、60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大集群引领、小集群支撑”的良好态势。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支持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首批12家单位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或“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探索,1—5月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139.7亿元、同比增长近20%。聚焦产业“卡脖子”难题,以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产品创新研发为重点,组织实施296项省技术创新重点攻关项目,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技术、材料、产品,光刻胶、电子特气、宫颈癌疫苗、高纯金属靶材等一批“福建造”打破国外垄断;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5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等。

  强化资金链对创新链产业链的保障作用。建设首个科技创新主体专属融资需求库,累计发放“科技贷”400多亿元;设立20亿元的省级专精特新母基金;设立3期280亿元专项资金贷款;将专精特新“小巨人”奖补标准从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等。

  强化人才链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产学研用“协同发力”促转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先后遴选省产业领军团队5批105个,引进“高精尖缺”人才200多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70多项,带动7家企业上市;省工信厅、省教育厅联合实施校企联合类攻关项目,支持福州大学等高校50个科技成果项目加速落地产业化。(记者 林霞 整理)


开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局面

□严佳佳 兰森

  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争当改革先锋、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践上的肯定,也是对福建未来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体化融合新路径的期望。全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通过全面的创新融合机制建设,在巩固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引导为牵引、产业集群带动为核心、传统行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共进的创新融合发展新局面。

  当前,福建通过“创新链”上全链条支持体系建设、“产业链”上由省级领导担当“产业链长”的制度改革、“资金链”上“四通四到”惠企机制创新以及“人才链”上全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建设,成功实现了“四链”的深度耦合,构建了以“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协同为核心的福建创新融合范式。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福建积极探索市场化产学研合作的闭环机制,已在创新上形成“数量增长—质量提升—高效转化”的良性循环;在传统行业技术升级方面,通过部署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福建已经构建了全域数字化底座,系统性推动传统企业降本、增效、提质、升级;在战略性行业突破方面,福建通过整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等多方资源,培育了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全链条协同为路径的战略性产业集聚格局。此外,通过创新平台生态体系的构建,福建形成了系统化产业支撑网络,培育了“实验室研发—中试验证—产业孵化—全球市场”的全链条平台创新生态,为全国提供智能化、绿色化、全球化三维升级的产业发展新范式。

  为了巩固融合成果,进一步促进创新融合体制机制建设,未来福建应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完善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及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构建梯度创新格局上持续努力,厚植创新发展优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福建模式。

(严佳佳为福州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兰森为福州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