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全国首个“美食地标城市”向“世界美食之都”迈进——

开启“山海寻味”新征途

2025-08-09 08:17
| | | |

游客打卡石湖海鲜一条街。(资料图片)

“吃在福鼎·醉拥山海”第三届啤酒美食交流周暨八闽美食嘉年华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刘超超 摄

“黄金宴”之栀子脆皮鸡

栀子糕

福鼎“白茶宴”菜品

挂霜芋(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夏日的福鼎,山海之间涌动着舌尖上的狂欢。

  7月9日,全国厨乡烹饪大赛首次落地福鼎,全国120多名烹饪高手同台竞技,带来了一场味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7月16日至20日,桐山溪畔,“吃在福鼎·醉拥山海”第三届啤酒美食交流周上,百余个展位升腾的热气里,黄金鱼枣的酥脆、肉片汤的滚烫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成网……这个夏天,福鼎这座闽东海滨小城因美食迎来高光时刻,火爆“出圈”。

  福鼎有深厚的饮食文化积淀,从市中心的百年老店到山野乡村的农家灶台,创造了1000多道福鼎菜肴、378个小吃品种。

  福鼎美食从摆摊起家,现已蝶变成年产值60亿元的富民支柱产业,直接从业人员6万余人,带动上下游产业10多万人就业。单福鼎市就有各级各类餐饮企业3800余家、美食行业工业企业141家。

  在第三届啤酒美食交流周开幕式上,这座全国首个“美食地标城市”郑重宣告向“世界美食之都”进军。福鼎,这方山海如何酝酿出千般“滋味”?这座小城又何来如此底气?循着烟火气,记者踏上了寻味之旅。

山海灵韵

地标基因的千年密码

  鼎,是古代烹煮食物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在闽方言中,“鼎”就是“锅”的意思。福鼎之名,寓意“幸福系于一口锅”,仿佛天生为美食而生。民以食为天,两肩担一口。福鼎人笃信:“吃就是天大的事,对待食物要有敬畏心。”

  顺时取物、因地烹鲜,是福鼎美食的千年密码。福鼎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建县,地处东海之滨,闽浙边界,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海岸线长达432.7公里,以山丘地貌为主,海域面积是陆域面积的10多倍。这里依山傍海,山海物产丰饶,大自然的馈赠让福鼎成为食材宝库:山间有福鼎白茶、槟榔芋、栀子;海中盛产鲈鱼、紫菜、百余种贝类,取之不尽,延绵不绝。

  “福鼎的底气源于‘山海基因’。”福鼎市餐饮烹饪与服务行业协会会长王代进表示,“福鼎美食取材本地,不仅讲究美味,更注重美色、美形,吃得饱更要吃得好。”

  山海农耕文明叠加百年闽浙通商史,福鼎美食发展如虎添翼。从宋代《梦溪笔谈》记载的“桐江鲈鱼脍”,到近代闽浙商人在石湖码头形成的海鲜贸易圈,福鼎始终是山海食材的集散中心与烹饪技艺的“试验场”。

  炸、爆、炒、蒸、焖、炖、烩、卤、拌、挂霜……十八般厨艺演化出“福鼎白茶宴”“八盘五宴”等经典宴席,创造了1000多道福鼎菜肴、378个小吃品种。

  这份深厚的饮食文化积淀,早在2003年便为福鼎赢得福建首家“福建美食名城”称号。2019年9月,福鼎再获殊荣,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其全国首家“美食地标城市”称号。如今漫步福鼎街头,104个“中华名菜、名点、名小吃”、182个“福建名菜、名点、名小吃”构成独特的美食图谱——从市中心的百年老店到山野乡村的农家灶台,美味俯拾皆是。

  全国厨乡烹饪大赛今年首次落地福鼎,正是对其“江湖地位”的加冕。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乔杰坦言,选择福鼎作为大赛举办地,正是看中其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与包容创新,也可作为窗口,推动地方特色菜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雅俗同辉

从市井到殿堂的跃迁

  多少人认识福鼎,始于街边一碗热腾腾的福鼎肉片,“7天有5天早餐是肉片”是福鼎人的日常幸福。这份源于明初管阳镇的平民美味,历经600年锤炼,成为当之无愧的“全民小吃”。

  出身“肉片世家”的王汝君,半生心血倾注于此,如今已是福鼎肉片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竭力发扬福鼎小吃。我们有幸目睹了这份匠心的淬炼。

  只见王汝君掌心轻压2公斤后腿肉,“肉色不发白,微黏,最是合适”。剔除肉筋后,她抡起枣木槌,“啪!啪!啪!”槌声如更鼓响起。历经500多次捶打,肉块化作细腻肉泥。随后是“五揉四加料”——5次反复揉搓,分4次精准加入食用碱、盐、糖、味精、水和地瓜粉。最终,2公斤肉神奇地转化为4公斤弹性十足的坯料。“要做好肉片必须慢下来,心要静,手要稳,捶打要有力,加料要有度,这也是磨心性的活儿。”一番功夫下来,王汝君已大汗淋漓。

  而今,这口讲究正突破地域界限,大大小小的城市里,寻常巷陌间,总能看到福鼎肉片的身影,筋道中带点滑溜的肉片,在深夜抚慰多少疲惫的灵魂。据统计,福鼎肉片仅在闽浙两省注册门店就达5000多家,全国门店数以万计。

  在清末民初时期,福鼎桐山街道溪西桥老街是全市最繁华的商埠聚集地之一。而今,这里摇身变成“桐山溪西小吃美食街”,与桐城石湖海鲜一条街、山前特色美食街一道成为全方位展示福鼎美食的窗口。

  溪西桥头,油纸伞下,百年食肆汇聚,金黄鱼枣、晶莹肉片、酥香挂霜芋、滑嫩锅边糊香气诱人;石湖街边,海鲜池宛如微型水族馆,明虾活蹦、青蟹张螯、蛏螺吐水,食客常“眼大肚小”,满载而归;山前街上,兼具山珍海味河鲜,藏着老福鼎人惦念的特色美食。“吃不完,根本吃不完”“这里是美食天堂,吃货一定要来”……打开抖音和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福鼎逛吃攻略令人眼花缭乱,好评如潮。

  “老福鼎”海鲜大排档后厨里,切配食材、调配调料、掌控火候……庄明挺游刃有余。2019年入行的他,已从新手小白晋级为厨师长,一路见证福鼎美食的跃迁之路。“福鼎美食历久不息,秘诀在于掌勺人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庄明挺在师傅刘元建的启发下,将鲈鱼与槟榔芋、海鲜与白茶“结对子”,成为游客必点菜品。

  刘元建,正是“白茶宴”的奠基者。“福鼎人管‘喝茶’叫‘吃茶’,何不真把茶‘吃’下去?”在刘元建团队的反复试验下,寿眉遇见虾、银针汆海蚌、白牡丹炖小鲍鱼等组成的白茶宴惊艳问世。

  如果说以茶入馔已令人称奇,那栀子入菜则是“鼎菜”更为大胆的一次创新。全国厨乡烹饪大赛“六大宴”特展上,由福鼎特产黄栀子做成的“黄金宴”首次亮相,引来全国名厨围观称叹。“八宝葫芦鸡”色泽诱人,“栀子鲜蛏冻”晶莹剔透,“金黄素卷”酥脆,“栀子脆皮鸡”香气扑鼻……福鼎特产黄栀子浑身是宝,花、果、根皆可入菜,清热解毒,贴合健康潮流。目前,经过福建省及宁德市、福鼎市三级烹饪技能大师组成的工作室合力攻关,多道菜品面世并获得市场青睐,前景可观。

  这些以福鼎地道食材为基础,取闽菜、浙菜、瓯菜精华,融合创新而成的福鼎特色名菜,凝聚成“白茶宴”“香芋宴”“鲈鱼宴”“八盘五宴”等特色宴席,还被授为“中华名宴”,获得国家认证。

由店到厂

舌尖撬动大产业

  福鼎小吃多始于摆摊,看似小打小闹的特色小吃,现已蝶变成年产值60亿元的富民支柱产业,直接从业人员6万余人,带动上下游产业10多万人就业,单福鼎市就有各级各类餐饮企业3800余家、美食行业工业企业(不含白茶)141家。

  在太姥山镇水井头工业区,太姥邱记生产车间一派繁忙。员工们身着洁白工装,戴着防护帽与口罩,左手捏皮,右手挑馅,双手舞动间,一个个圆润饱满、褶纹匀称的小笼珍珠包就诞生了。而后,零下30摄氏度的冷冻库锁住鲜味,将街头蒸笼里腾跃的美味通过朴朴超市的冷链车,走进全国千家万户的冰箱。

  “我们从1990年开始摆摊,经营小笼珍珠包、福鼎肉片、鱼滑等小吃,而后开店,又在政府支持下,2016年办了第一个厂。”太姥邱记创始人邱世强回顾创业历程,“现在主要给朴朴超市、永辉超市、盒马鲜生等商超供货。”

  太姥邱记从店到厂的成功模式为福鼎小吃从业者提供了新思路。在协会和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全市SC认证生产企业从寥寥13家猛增至141家。鼎灿食品、李唐盛世、鼎鑫园、展翅食品等食品加工销售企业,生产理念、经营理念脱胎换骨,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2021年,福鼎肉片、小笼包等6种小吃有了地方制作标准,品质更加有保障。

  经营模式上,不同于沙县小吃以家庭为单位、独家个体经营的模式,福鼎小吃走出差异化之路,连锁、加盟、线上线下并举。现在市场上不仅涌现出线下直营店超百家的快炒,还有鼎灿肉片、阿耐猪头肉、手心的你饭团、朱杨清鸡架等连锁加盟企业。

  福鼎小吃的腾飞,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性引导息息相关。成立美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版《福鼎小吃名录》明确制作标准、开展从业人员培训等,推进产业政策、完善交易规则、协调资源分配,系统性政策构建了全产业链发展的沃土。

  从家庭摊点到标准化工厂,从连锁经营到跨出国门,传播中华美食文化,福鼎小吃的步子越走越稳当。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奥本市皇后街14号的福兴小吃餐厅,常常食客盈门。许多澳大利亚人和海外游子慕名而来,只为这一口“中国味”。

  对于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5年的福清人陈坚而言,福鼎肉片就是家乡味,是他思乡念家时的慰藉。“这几年澳大利亚福鼎小吃摊和店铺越来越多,还有华人开的大卫超市、旭晟超市等都可以买到速食肉片。”陈坚感慨道,真空包装的肉片让海外游子3分钟复刻家乡味,在福州长乐机场,它常被戏称为“比护照更认家的味道”。

  福鼎市餐饮烹饪与服务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善施说:“除了澳大利亚,在新加坡、泰国、日本、美国等地都能吃到福鼎肉片,肉片香飘四海,福鼎小吃得到世界的认可,正是我们申报‘世界美食之都’的底气。”

  砧板上的律动,炉火中的蜕变,这座小城将山海馈赠化作舌尖盛宴,成为中华饮食文明薪火相传的见证——在锅碗瓢盆的交响中,福鼎味道正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见习记者 周佩青 通讯员 王婷婷 文/图)

 

记者手记

玩转“美食+”魔法

  夏日福鼎,桐山溪畔的啤酒泡沫还未散尽,全国厨乡烹饪大赛的锅铲声犹在耳畔。这座被山海环抱的小城,正以“美食+”的魔法,将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酿成撬动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城市跃迁的甘泉。

  “美食+文化”,是最动人的化学反应。在福鼎肉片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汝君的捶打声里,600年的技艺随着枣木槌起落;刘元建团队研发的“白茶宴”中,太姥山的云雾与海鲜的鲜甜撞出清雅滋味,美食成了流淌的文化密码。104个“中华名菜、名点、名小吃”、182个“福建名菜、名点、名小吃”,让福鼎不仅是“有口福”之地,更成为活态的饮食文化博物馆。

  “美食+产业”,书写着从小摊到蓝海的传奇。从6万名直接从业者到带动10多万人就业,从摆摊叫卖到年产值60亿元的支柱产业,福鼎用SC认证、地方标准、金融“活水”,为小吃插上工业化的翅膀。当速冻肉片乘着冷链车抵达澳大利亚的超市,当连锁加盟店在全国铺开,“小生意”早已长成“大气候”。

  “美食+创新”,让山海滋味不断打开新边界。福鼎不仅探索出“连锁+加盟+线上线下”的多元路径,更在食品谷产业园的蓝图里,规划着与各大菜系对话的未来。三级烹饪大师工作室攻坚栀子入馔的苦味难题,正是这种创新精神的注脚——既守得住老味道,又敢闯新赛道。

  站在桐山溪西小吃美食街的霓虹下,看食客捧着肉片汤笑意盈盈,忽然读懂“福鼎”二字的深意:“鼎”既是烹煮之器,更是聚合之力。美食与文化、产业、创新紧紧相拥,奏响属于中华地方美食的升级强音。(见习记者 周佩青)

 

人物访谈

多维发力,培育区域公共品牌

  区域公共品牌,不仅是地方的名片,更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独特魅力和集体记忆。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是特色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国厨乡烹饪大赛现场蒸腾的烟火气中,福鼎市餐饮烹饪与服务行业协会会长王代进告诉记者,“当前,福鼎市正全力推进‘吃在福鼎’区域公共品牌注册工作。打造专属IP势在必行,要让福鼎美食形成全国性品牌标识。”

  自2019年摘得全国首个“美食地标城市”桂冠,这座闽东小城便开启美食产业化的加速跑。但在此过程中,福鼎小吃也曾遭遇“滑铁卢”。因产品推广过程中存在争地盘、打价格战等不良竞争,2022年日销售达到70多吨的福鼎小笼包,却在内耗中市场份额消失殆尽。这一教训让福鼎痛定思痛,加快走标准化、品质化发展之路。

  “打造‘吃在福鼎’区域公共品牌,有助于提高知名度。”王代进说,“‘吃在福鼎’就是一个行走的符号,让人记得住叫得出,日子久了就能像‘沙县小吃’一样印在大众脑海中。”

  “2023年,我们成立了美食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抽调精干力量组建专职办公室;成立福鼎美食产业发展基金,自2024年起每年投入200万元真金白银培育产业生态。”王代进如数家珍。

  传统的“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方式难以形成统一品牌,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有利于提高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在地方政府的规划指导下,整合福鼎美食人才和产业资源,将更好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美食产业化进程。

  当然,产业的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顶层设计落定,还要联动协会、企业等多方力量,一步步为“吃在福鼎”品牌注册积蓄力量。

  作为品牌注册的牵头单位,协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企业标准不一。“有的企业沿用老配方,不符合现代食品规范,依托《福鼎小吃名录》,我们联合专家制定了小吃制作标准。”王代进介绍,“通过规范美食从业者的生产行为,主要是对肉片、小笼包、牛肉丸、肉燕、鸡翅等6种小吃进行标准化生产,规范食材和制作方法,有利于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稳定。”

  此外,协会还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企业代表成立工作组,对从事美食生产的企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这些都是品牌注册时不可或缺的技术要件”。

  针对小微企业升级资金不足的问题,恒兴村镇银行两年发放1亿元贷款,人社部门简化创业贷款流程,让企业大胆闯、大胆试。福鼎还投资34.6亿元,建设1463亩的食品谷产业园项目,计划吸引文化旅游、餐饮服务、住宿娱乐等现代服务配套企业入驻,推动福鼎美食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等品牌注册成功的那天,福鼎美食将带着统一标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王代进的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见习记者 周佩青)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