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包工头代签 实现签约“零跑腿”
平潭创新推广农民工电子劳动合同
18日,在平潭国际赛车场项目部,来自内蒙古的28岁建筑工人王辉,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社会保障处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手机依次进行信息输入、实名认证等步骤,与用工企业签订电子劳动合同。
这得益于当地试点推广农民工电子劳动合同,实现劳动合同签订环节“零跑腿”。“此举尚属全省首创,这意味着农民工通过手机即可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能够有效遏制建筑市场用工乱象。”实验区社会事业局社会保障处处长李富家说。
当天,王辉在手机上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与用工企业的签约,整个过程高效又便捷。“你看,电子合同写得清清楚楚,每月工资按时发到卡上。我心里踏实多了!”王辉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合同页面,喜滋滋地说。
近年来,平潭大力建设国际旅游岛,引进了一批文旅项目落地发展,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招工热潮,农民工群体日益壮大。王辉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5年,刚加入平潭国际赛车场项目工程队一个多月。“以前工地上基本都没签合同,工资大多捏在包工头手里。”王辉告诉记者,“拖欠工资时有发生,甚至还遇到过包工头携款跑路的情况,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全打了水漂。”
据了解,为规范建筑行业劳动用工管理,本月起,平潭通过电子劳动合同平台,免费为用工企业和农民工提供电子劳动合同签订、解除(终止)以及实名制用工备案等一站式线上服务,有效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该平台引入了区块链技术,如同给每一份合同都加上了“防伪印章”,保障信息真实、不可窜改,为劳资双方提供权威可信的凭证,有效降低了潜在的劳务纠纷风险。
“电子劳动合同的签订,好处显而易见。”李富家介绍说,此举既能减少人工误差,又能适应建筑行业人员流动频繁的特性,为工资支付、工伤认定、劳动争议处理提供依据。此外,还可与农民工实名制系统数据互通,形成“签约—用工—保障”闭环,从源头解决合同代签、结算争议、责任不明等隐患。
据介绍,当地于近日还启动了农民工电子劳动合同推广工作,以在建项目、产业园区、国企、科技企业为重点,覆盖全区在建工程施工企业及招用的农民工,要求施工总承包单位牵头,分包单位同步跟进,确保农民工“一人一合同、签约即生效”。(报业集团记者 张哲昊 郭雅莹 通讯员 林小玉)
编后: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痛点,如何从源头保障劳动者权益?平潭综合实验区率先破题,在全省创新推广农民工电子劳动合同,由农民工与用工企业直接签约,用数字化手段为劳动者撑起“保护伞”。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让农民工告别包工头代签、“白条工资”等带来的困扰,更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合同真实可信,实现“签约即保障”的闭环管理。
从包工头“口头约定”到手机“一键签约”,从维权无据到全程留痕,电子劳动合同的推广既是治理欠薪顽疾的重要手段,也是数字政务赋能民生保障的生动实践。平潭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用工需求为契机,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新思路。期待这一“小合同”带来的“大变革”,能为更多劳动者筑牢权益保障的防线,也为各地农民工权益保护工作提供可复制的“平潭经验”。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