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与生态破局:海沧生物医药产业何以逆周期增长?
厦门市近日重磅出台《全链条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20条精准政策破解行业痛点,构建从研发创新到市场应用的全周期支持体系。作为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海沧区多年深耕的生态链,再次站上政策红利风口。
当有的园区比拼税收优惠、用地指标时,海沧区却端出一份“非典型”成绩单——2024年产业规模虽同比下降11.29%,但剔除检测试剂“退潮”影响,核心业务逆势增长6.69%。这组“矛盾”数据如一柄手术刀,剖开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深层病灶:在“政策内卷”愈演愈烈的当下,真正的竞争力不在政策字数,而在于能否构建自我造血的生态循环。
海沧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把“解决问题”变为“创造价值”。除了提升“一窗受理”效率外,海沧还专设“进不了窗口”服务中心生物医药分中心,主动聚焦政策覆盖盲区的企业诉求:医疗器械入院审批难?通过建立跨部门协调专班、优化审批流程,显著缩短三甲医院准入周期;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慢?通过建立区域内伦理委员会标准互认,大幅提升审查效率。这种“政府找问题”的逆向思维,让二十条新政中“企业诉求快速响应”的抽象要求,变成了“已解决114项”的具体案例。更意味深长的是,海沧还延伸服务场景,建设全省首个细胞药物试验平台、国际标准实验动物中心、共享实验室等长周期基建项目,破解“创新孤岛”。
在产业规律与政策周期博弈中,海沧展现出罕见的战略定力:十年前扶持特宝生物等“十年无产品”初创企业,并加速布局宫颈癌疫苗、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等长线赛道。这种“逆周期培育策略”在二十条新政中找到了回响:政策不再简单奖励“产值数字”,而是聚焦“创新药械上市”“出海突破”等质量指标。数据显示,海沧在研新药占全市82%,九价宫颈癌疫苗、长效生长激素等5个“50亿级”品种已进入上市倒计时——这些深埋十年的“种子”,正在长成抵御行业周期的“防风林”。
生物医药的全球化竞争,本质是制度创新的较量。厦门新政“支持产品出海”,在海沧早已落地。万泰沧海宫颈癌疫苗成为首个进入联合国采购系统的国产疫苗,艾德生物的肿瘤检测试剂打入60国医保体系,看似是技术突围的胜利,实则是监管互认、标准接轨的制度突围。当同行还在为“如何应对FDA审查”发愁时,海沧企业已在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架起转化桥梁,在两岸药械绿色通道实现“海峡认证、全球通行”。
更隐秘的突破在于资本运作模式:面对资本寒冬,海沧没有跟风设立补贴基金,转而以心血管产业基金为纽带,引导国有资本、社会风投精准导入早期研发,形成“既当红娘又做风控”的资本生态,让新政中“加强金融供给”有了具象注脚。
海沧实践,为中国产业升级带来三重“启示”:营商环境的终极战场,已从“政策洼地”转向“制度创新”,改革越深入,谁就越能赢得先机;产业培育需“逆周期”思维,只有提前布局,方能避免“风口依赖症”;全球化是生存刚需,需要实现从“赚快钱”到“拼技术”的认知跃迁。
站在新政起点回望,海沧的突围恰似一场精心设计的生态实验:当别人在“政策竞赛”中内卷,它以“进不了窗口”服务中心打通政务服务堵点;当行业在资本狂欢中迷失,它用十年时间培育出4家上市企业的“创新矩阵”;当市场在出海潮中慌乱,它借金砖机制、两岸通道织就全球化网络。这些看似分散的举措,最终汇聚成生物医药界的“海沧逻辑”——最好的政策不是最优惠的,而是最适配的;最强的竞争力不在数据增长,而在生态韧性。
全国首个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进入临床,两岸共建的离岸研发中心落地,金砖国家医疗技术转移基地挂牌……当前,这些充满雄心的项目,彰显了海沧成为制度创新“策源地”的抱负。在生物医药这个“长跑赛道”上,穿越周期波动的关键,是将生态建设变为“护城河”——比拼制度创新的锐度而非政策文件的厚度,聚焦生态自愈维度而非数据增速。这种超越短期功利的产业哲学,或许才是破解“内卷”困局的终极密码。(林泽贵 林晓蕾)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