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足干劲,抢跑“春天里”
3万吨级巨轮“GUO DIAN 7”停靠在古雷翔鹭码头装载12639吨PTA产品。詹照宇 摄
新星食品公司饼干生产线(资料图片)
三宝耐腐蚀热轧卷板生产车间 郑文典 摄
蛰虫始振,葳蕤生光。当“能源心脏”与“工业血脉”在春潮中澎湃共振,漳州正以两个千亿级产业矩阵焕新出发。
2月19日,中核国电漳州能源与古雷港经济开发区签署战略协议,标志着福建省首个“核能+”国家级石化产业区正式启航。一时间,抢跑“春天里”成为全员姿态,漳州上下轰轰烈烈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争先年”活动,各级各部门把工作重心聚焦到推进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上,锚定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目标不放松。
谋项目 补链条
钢管焊接声、机械轰鸣声、货车鸣笛声……近日,记者置身福建旺钢工贸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声声入耳,现场忙碌而紧凑。
2月20日,产自三宝集团的巨大钢卷整齐出厂,来到一路之隔的旺钢工贸,经过生产车间的切割、热轧等精细加工工序,变成建筑装饰、水暖管道零件及其他建筑用金属制品,实现“大卷分小卷,小卷制百材”。
企业负责人苏子勇此前从事冶金新材料产品贸易,在一次园区招商推介时,他发现在漳州生产钢材的综合成本优势十分突出,便考虑由贸易型向生产型过渡。2024年6月,苏子勇创办旺钢工贸并入驻三宝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定位为钢铁下游制管企业。
“近水楼台先得月。”苏子勇说,选择入驻园区,一是与原料供应企业更近,二是更利于物流成本的控制。三宝集团不仅为周边下游企业提供原料供应优先权,还提供了原料价格福利,极大降低了企业生产、物流及资金等综合成本。自投产以来,公司业绩已经实现3倍增长。
作为“钢铁侠”的三宝集团,是福建省千亿产业集群的重点培育企业之一。三宝新材料科技产业园自竣工投用以来,已有不少企业入驻投产,像旺钢工贸一样的加工企业在园区内有5家。根据测算,这5家下游用钢企业热轧年需求量在100万吨以上,产值约40亿元。
对龙头企业来说,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协同效应,可构建难以复制的系统性竞争优势,而完备产业链使企业具备供应链弹性调整能力。据三宝集团营销总监王孝泉介绍,通过“以商招商”引进省内上下游企业进园区、共发展,引进了厦门建发物资有限公司、泉州宝闽钢材有限公司、福建旺钢工贸有限公司、福建聚盛钢管制造有限公司、福建钢宝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现已全面投入运营,添补上下游产业链,助推漳州市打造千亿级冶金新材料产业集群。
与“热轧”相对应的,是厂区外用地面积465亩、总投资50多亿元的新项目——冷轧硅钢及金属制品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如火如荼。
“‘以旧换新’同样是企业的一大‘增长点’。”项目负责人介绍,依托“两新”政策,企业将传统建材用钢生产线升级为高端新能源优特钢生产线,采用全流程智能化管控系统,实现产品结构向高新特新转型,可达到低能耗和超低污染排放,实现高精度、高效率、高自动化的绿色生产模式。
项目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高效变压器、智能制造、节能型家电、绿色食品用钢等领域,将为企业带来高附加值增长。一期项目计划于2025年年底竣工投产,投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200亿元。
抓生产 拼质效
在新阳科技厂区不饱和聚酯树脂产品装卸车间,繁忙的生产景象跃然眼前。包装岗位人员熟练操作设备,一包包产品被整齐地传送到传输带上,再由叉车有序运往库房……作为古雷开发区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新阳科技的不饱和聚酯树脂项目原材料承接自古雷石化、古蕾化学等石化园区上游企业,产品主要销往福建、广东以及美国、东南亚等地。
“正月初八,我们立即启动本年度生产。目前七成的生产线赶制出口贸易订单。”漳州新阳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蒋国伟满怀信心地表示,今年将根据市场需求准备库存,争取让2月销量和产量超越往年。
“抓生产”是开年关键词,机器轰鸣是“开局即冲刺”的号角。漳州上下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加快项目建设、拓展市场订单等具体行动,再上新台阶。
在长泰经济开发区,鸿星尔克(漳州)公司物流仓储体系正加速升级。占地5万平方米的108#智能物流仓施工现场,钢结构主体已完成,施工人员正进行楼层板的搭建工作,智能仓已初见雏形。
“继占地约400亩的107#物流仓投用后,年前,公司又马不停蹄规划新建4层约5万平方米的108#物流仓。从选址设计到落地开工,项目持续刷新进度条。”项目负责人黄世雄介绍,目前项目进度已达30%,预计5月可交付使用。项目建成后,鸿星尔克全国70%的订单将从长泰物流园区发出,进一步优化产销路径,提升产品营业额。
鸿星尔克作为入驻长泰的“老牌企业”,不断有“新仓上马”,拼的是产销两端的效与能。“新的物流仓将引入视觉装卸机器人、自动包装设备等轻型智能化物流装备,‘24小时待命’迎接订单。”黄世雄说,投用后,长泰园区电商物流模块将成为鸿星尔克布局中面积最大、投资最多、智能化最高的物流仓库。
智能制造浪潮中,漳州宏发电声高精度的继电器组装也刷新纪录——0.8秒完成一个。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生产线上,方糖大小的继电器凭借小型化、大电流、高性能等特点,备受市场青睐。“这款继电器的抗冲击电流达到120A,是常规产品的6倍。3月订单已排满,一季度产值预计增长10%。”公司副总经理肖明星透露,自动化改造使单线用工从200人锐减至3人,良品率呈上升趋势。
强保障 优服务
正月初十,位于华安县经济开发区的漳州市钜炜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吹响复工号角,各生产线技术人员各就各位,赶制订单。而老员工叶长芝却“心不在焉”,正为孩子转学之事犯愁。
2月17日,叶长芝的诉求在开发区的晨例会上引起重视,开发区立即与学校联系。“当天是开学日,学位和床位都没了,临时插班让学校也有些为难。”华安开发区湖林办事处主任赵思丹说,经过沟通,学校最终回复立即安排插班,但腾不出床位,只能办理走读。赵思丹又马上与厂长协商,腾出一间单人宿舍,安顿母子俩。2月18日上午7:30,叶长芝的孩子按时到校上课。
“从诉求提出到孩子入学,24小时内解决。”赵思丹说。变企业“往上跑”为干部“往下跑”,是华安县经济开发区近年来的服务准则。2023年,《华安县经济开发区便企服务中心全面提升方案》出台,全县9个乡镇在开发区内分别成立9个办事处,由各乡镇指派科级干部常驻开发区,全身心投入服务企业。
“假期前,我们已收集和预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数量,均在本地幼儿园、小学、中学安排相应学位,并将就读政策和办理入学所需材料发给每一家企业,保障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华安县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要让帮助我们建设家园的人们把家安下、把心安下。”
产业腾飞背后,正是“想在前、做在前”服务体系的完善。在面海的一边,古雷开发区重大项目加速落地、重大产业加速集聚,对化工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不久前,在古雷开发区2025年“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上,有不少本地学子带着简历前来。“4年前选择了新材料专业,这些年一直关注着家乡的产业发展,今年毕业后要成为建设家乡的一分子!”当天招聘会,就读于福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邱子琪拿到了家乡的工作意向书。
确保本地高素质技能人才源源不断,就近择业。截至目前,漳州市共举办了162场专场招聘会,2353家企业参与,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28万个次,线下累计吸引求职者进场近11万人次,6024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同时,加强省际劳务协作,开展省外招聘12场,新招录省外员工629人;提供点对点服务包车14辆,输送员工655人。
谋项目、抓生产,既要人才长留,又要“活水”长流。复工伊始,古雷开发区就致力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如为福海创等企业兑现技改补助超千万元,推动5个项目入选工信部专项再贷款清单,获得1.5%年利率贴息支持。
“截至正月十五,全市20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开工生产,实现全面复工。”漳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千名干部挂千企”帮扶服务活动,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强化政策兑现落实,完善落实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春潮拍岸,奋楫者先。从智能工厂的机械臂到石化园区的反应塔,从产学研融合的创新实验室到24小时在线的服务专班,漳州正以“开局即决战”的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全速奔跑。当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在此深度融合,这座滨海之城已然奏响新时代的“春之序曲”。(报业集团记者 杜正蓝 通讯员 刘钦赐 詹照宇 郑晓梅 陈惠敏)
芝山新语
蛇年逐梦 “争”途生光
今年开春,漳州的发展浪潮汹涌澎湃。漳州市企业家创新创业动员大会、漳州市持续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争先年”活动动员部署会,以及漳州市2025年“开门红”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相继举行。其中,102个集中开竣工的项目总投资达239.3亿元,这无疑是漳州新一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劲信号。
这三场大会,如同撒播在春日里的一粒粒种子,彰显着漳州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随后,漳州市正式确定2025年市级在建重点项目名单,882个项目、1.05万亿元总投资、年度计划投资增长9.6%……这一组组数据,无不展示着漳州在项目建设和投资领域的勃勃雄心。
漳州对重大项目和有效投资的重视由来已久。过去四年,漳州接续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活动。重大项目的开工与投用,不仅改善了民生,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2024年,漳州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关口。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漳州市接续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争先年”活动,深入推进“三比一看”竞赛,即比招商引资、比产业发展、比项目建设,以及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怎么比?怎么拼?怎么干?记者从大会上捕捉到三个关键点。
在“比招商引资”上争先。漳州更加突出“成本与效益”“制造业招商”“亩均效益”“增量贡献”等导向,继续用好“9+5”产业链招商地图、1.8万家优质企业图谱,强化以商招商、链主招商、展会招商、基金招商、驻外招商,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力促招商成果转化为产值税收就业、变成产业链链条延伸,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在“比产业发展”上争先。漳州重点抓好产业铸链集群、工业扩产增量、产业社区提质增效等行动,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三头六臂”支柱产业,持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推进产业社区专业化、规模化、智慧化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比项目建设”上争先。漳州牢牢牵住重大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用好用足上级政策积极策划项目,发挥指挥部作用抓紧抓实项目前期工作,坚持能快则快提速省市级重点项目建设,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为未来发展谋求更多增量、更大空间。
竞争必然带来压力。漳州市号召干部群众要着力在“创新策略”上做文章,避免陷入盲目“拼政策”“亏本赚名声”的误区。其中,拼“产业链”是关键。近日,我省召开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现场会,提出“完善产业链招商机制”。“融合”与“机制”这两个关键词,提醒干部群众要认清自身的优势与短板,明确需求与目标,不断提升招商引资成效,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交汇处落地生根、蓬勃发展。
正如漳州市委书记王进足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争先年”活动动员部署会上所说:咬定“三争”不松劲,把握好“先”这个目标指向、“争”这个着力重点、“干”这个实践要求,进一步加力度、挖深度、拓广度,在争当理论武装的“优等生”、敢拼会赢的“先行者”、务实求效的“实干家”上持续用力,在现代化滨海城市建设的新征程上,“拼”出红火明天,“争”出灿烂未来。(报业集团记者 苏益纯)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