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开足马力“赶春光”
俯瞰恒而达沙堤厂区。郭仲火 摄
恒而达沙堤厂区生产车间
莆田富邦实业公司生产车间内的智能画线机
“目前,公司6月份的订单都已接满。我们将扩大生产流水线,更新改造机器设备,预计今年产值会比去年增长近20%。”近日,在荔城经济开发区黄石片区,东方猎狼服装织造有限公司行政经理林建伟难掩兴奋,言语间满是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春节假期后,荔城区各条“战线”捷报频传:16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复工复产;荔城区永嘉街二期项目征迁协议签约完成;重点项目陆续恢复建设……处处洋溢着春天的蓬勃生机与希望。
齐到岗,解订单燃眉之急
日前,记者走进福建恒而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沙堤厂区生产车间,只见300多台(套)机床设备全力运转,马不停蹄赶订单,抢抓时间生产直线导轨副产品。
恒而达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多年来凭借金属热处理工艺、金属材料加工技术和自动化专用装备制造三大核心技术优势,打造出金属切削工具板块、高精度滚动功能部件板块和高端智能装备板块产品矩阵。2022年,恒而达将自主研发的直线导轨副产品推向市场,迅速赢得客户青睐,销量逐年增长。
沙堤厂区占地150亩,是恒而达在荔城经济开发区黄石片区投建的新工厂,主要生产高端智能装备及各行业自动化产线的核心功能部件——直线导轨副产品。“订单在持续增加,所以正月初六就复工了,员工基本到岗。”厂区生产负责人说,由于产品加工工序复杂、精密度高,不同岗位的人才要求存在差异,并且产能在进一步布局中,存在用工需求。节后,当地人社部门组织了多场招聘会,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
不久前,荔城区人社局在莆田市中心文献路举办了一场夜间招聘活动。现场,用人单位和人社局工作人员化身“店小二”,通过线下摆摊和线上直播的方式,与求职者面对面“双向奔赴”。招聘活动吸引了56家企业参加,提供岗位254个。当晚,仅线上就累计突破5万人次观看。
节后,荔城区人社局急企业之所急,相继在黄石镇、西天尾镇、镇海街道开展了4场“莆惠就业·职耀荔城”招聘会,带动131家次企业发布招聘岗位需求超9000个,在企业与求职者之间搭起了有益桥梁,促进就业供需精准匹配。
“大部分老员工已经到岗了,新员工也在招聘补充当中。今年的订单排到4月份了,急需足够的人手,确保如期交付。”莆田富邦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蔡叶香说,“设备也在不断更新升级,借助智能裁切机和画线机,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
富邦同样位于荔城经济开发区黄石片区,是一家集研发和生产于一体的规模以上鞋类企业,拥有12条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鞋流水线,每年可生产400多万双鞋子。
集中招工、政策上门、返岗奖补……数据显示,随着各项措施多管齐下,荔城区16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节后全部恢复生产,奋力冲刺今年第一季度“开门红”。
当先锋,项目建设不落后
连日来,记者驱车前往荔城多个在建项目,随处可见繁忙的建设景象,工地上红旗猎猎,机器轰鸣。
在荔城区鞋材加工集中区项目现场,来自中国水电十四局莆田项目部的施工人员正忙着完善道路,为下一步施工做准备。“节后就上班了,主要开展安全技术交底、安全生产教育、设备进场检查等工作,正月十五全面恢复建设。”荔城区鞋材加工集中区配套设施项目负责人李旭锋表示,整个项目部以“不安全不开工”的态度落实各项生产措施,鼓足干劲赶进度。
鞋服是莆田市第一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而荔城区鞋服产业规模在全市占比近一半。近年来,为了从源头补齐鞋服产业链,进一步提高本土化生产水平,当地策划生成、开工建设荔城区鞋材加工集中区。
荔城区鞋材加工集中区规划总用地约93万平方米,其中一期用地近37.7万平方米,总投资40亿元。该区依托鞋材加工集中区开展产业链整体招商,引进鞋材、鞋楦、鞋底、鞋面、鞋机等相关企业,打造拥有鞋材生产、研发、仓储、交易等众多功能的鞋服配套集中加工区,以及大型综合性鞋服仓储配送交易中心。
目前,荔城区鞋材加工集中区一期已出让9个工业地块。其中,鑫昌鞋材项目已投产;启泰鞋业项目已竣工;潮流鞋材、鑫山服饰等5个项目主体已封顶;万存科技和新阳鞋业项目处于桩基施工阶段。“节后工人就到位了,正在有序开展2号综合楼地下室、3号仓库基础承台土方开挖等部分作业。”新阳鞋业项目经理廖明山说。
永嘉街二期项目位于荔城区新度镇,是从莆田市主城区跨越木兰溪连接火车站的一条交通要道,征地拆迁涉及149户村民。春日里,永嘉街二期项目传来喜讯,已在10天内实现征迁协议百分百签约。“这项工作顺利完成的背后,是各个方面的举措得当和党员干部的不懈努力。”新度镇党委书记方鹏介绍说,镇里成立项目征地拆迁工作组和征迁临时党支部,向一线下沉党员干部40名,带头宣传、发动、推进,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我们挨家挨户走访,耐心讲解征迁政策,倾听合理诉求。”徐俊杰是一名有着多年基层工作经验的党员干部,他多次登门拜访,从征迁后的生活保障到未来区域发展前景入手,与村民促膝长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群众签订征迁协议。(记者 林剑波 通讯员 朱崇飞 文/图)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