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新天地,把“土特产”做成“大文章”
编者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省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立足农业资源多样性和气候适宜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
今日,福建日报刊发一组记者从田野乡间发回的报道,介绍我省乡村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念好“土特产”三字经、发展壮大特色现代农业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松溪万前村:一根甘蔗,制出一串衍生品
“开镰啦!开镰啦!”近日,松溪百年蔗开镰活动在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举行。现场,蔗农将一根根百年蔗砍下,然后用麻绳捆绑起来,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百年蔗产业是松溪的优势特色产业,拥有近300年的种植历史。目前,松溪百年蔗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总产量突破8000吨。近年来,当地强化科技赋能,持续进行百年蔗功能性食品、药品等精深加工研究,推出后生元功能性红糖、蔗酒、红糖茶点茶饮等产品,进一步延伸百年蔗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万前村是百年蔗之乡,百年蔗核心保护区就坐落于此。2012年,万前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创办万通百年蔗蔬菜专业合作社。2013年,万前村成立百年蔗制糖加工厂,进行百年蔗红糖熬制,迈出松溪百年蔗加工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如今,百年蔗产业已从最初的红糖粗加工发展到针对不同功效开发的精细加工,各种衍生产品陆续研发上市。
在不久前举行的2024年百年蔗新品发布会上,包括雍韵蔗酒在内的多款百年蔗系列新品亮相。据悉,雍韵蔗酒由福建雍蔗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出品,以优质的松溪百年蔗为原料,结合现代科技,对酿造过程进行精细控制。
此外,松溪县红唐纪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浙江大学百年蔗专利菌株研发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多维度开发百年蔗药用价值,研究出多款后生元红糖固体饮料。
“后生元作为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无生命微生物,具有抗氧化、改善肠道、解酒护肝和改善睡眠等多种益处,而百年蔗红糖在特定条件下,有保护神经元和改善认知功能。”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大喜介绍。
“百年蔗红糖的定位是‘糖中贵族’,公司后续的产品会突出百年蔗红糖与普通红糖的差异化特征,并继续与后生元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红唐纪代表柯茂奎说。
在不断丰富百年蔗产品的同时,商家也在尝试将更多特色文创元素融入百年蔗系列产品的包装设计,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比如,福建省民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新出品的百年蔗中国红礼盒包装上,除了有一幅烫金工艺勾勒的百年蔗图案,还有松溪的地标性建筑——奎光塔。
为助力产业发展,松溪还成立了百年蔗产学研协调领导小组,持续加强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江南大学院士团队、广西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百年蔗药用价值和天然药化研究,推进百年蔗基因组测序、注释,完成并发布《百年蔗活性成分与保健功能白皮书》,为百年蔗的科学研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记者 许可欣 通讯员 范鑫琳 夏贵萍)
宁德蕉城上竹洋村:一片竹林,兴起一条产业链
从土地流转、竹林管护、竹笋采摘、竹制品加工售卖再到竹文化的推广,宁德市蕉城区石后乡上竹洋村这一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带领下,打造出一条完整的竹产业链,村集体年收入达100多万元。
寒冬时节,在宁德市蕉城区上竹洋村,村民依旧忙碌地穿梭在竹林间,熟练地收割着成熟的竹子。
“我们村的竹资源丰富,但过去各自为政,效率很低。”上竹洋村党支部书记杨庆朕说,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村里开始走产业振兴之路,需要整合林地资源。
起初,不少村民对土地流转这一做法并不支持,甚至存在一定抵触情绪。面对挑战,村干部没有退缩,一方面,他们不断对这些村民做工作,和他们聊生活、谈未来,解释林地流转对整个村庄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不少村干部带头流转林地,他们中好几户的林地位置是最优渥的,也是短期来看“损失”最惨重的。
经过村干部数月的努力,许多反对的村民纷纷转变态度,土地流转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村党支部随后引进了一家私有企业进行竹产品粗加工,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当村民第一次拿到分红,不少人湿了眼眶。
后来,这家竹制品加工厂的经营者因发展需要,想转让厂房回收资金。上竹洋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宏斌同杨庆朕等人一合计,提议由村集体“吃”下全部股份,获得村民一致通过。
走进该村的竹制品加工厂,只见村民正专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根根竹子加工成各种竹制品。这里的竹制品种类丰富,既有蒸笼、竹筐、竹椅、竹桌等日常生活用品,还有非遗传承人制作的竹工艺品,件件做工精细、造型美观。
为积极开拓竹制品市场,上竹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发力线上渠道,在各大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推广。在推广过程中,上竹洋村注重挖掘和弘扬本地特色文化,经常举办竹编技艺大赛、竹文化节等,还邀请口琴世界冠军为村里“助力”。浓浓的文化味既增强了村民的自信,也为村里的竹产业增添了亮点。
眼下,上竹洋村的竹产业已形成了从养护、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村民在“家门口”务工,计件获得劳务报酬,不算年底的分红,月收入就经常超万元。
据悉,上竹洋村党办合作社还牵头让附近几个同样有竹资源的村集体和村民入股,进一步将分散的资源组织起来,带动附近村庄共同致富。(见习记者 庄然 通讯员 杨慈监 张清英)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