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厦门湖里: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民生福祉新答卷

2024-12-19 08:02
| | | |

东渡邮轮母港片区新貌(湖里区供图)

近年来,诸多有国际影响力赛事选择五缘湾,带动形成游艇运营、保养、维修、文旅销售的游艇产业链。庄化育 摄

湖里区对城中村进行“两改造三提升”,让宜居宜业照进现实。(湖里区供图)

环岛慢行步道“蓝丝带”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好去处。(湖里区供图)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厦门市湖里区在更快更好建设“两高两化”中心城区路径中,始终注重写好“民生”答卷。

  近年来,湖里区坚持人民至上,持续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擦亮幸福底色。在人民群众幸福的“具象化”中,不仅有鼓起的钱袋,亦有温暖与美好:热度有之——环岛慢行步道“蓝丝带”成为市民健身休闲好去处,海上世界、湾悦城等大型商业综合体人头攒动;暖度有之——城中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长者食堂、口袋公园建了一个又一个;用情有之——新建校里传出朗朗读书声,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提质扩容;融合有之——专业性台青基地吸引台青人才登“鹭”,两岸同胞往来交流愈加密切。物阜民丰、万家灯火之中,一项项民生愿景变成幸福实景,这座城区的“民生”答卷生动鲜活。

  风至自灵动,策高当行远。放眼未来,湖里区主要负责人说:“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让他们越来越幸福!”

聚焦民生关切

夯实幸福之基

  今年,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公布,全国56个,其中之一是湖里区,为福建省唯一。

  这对湖里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的突破,因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的评估标准严格,32个评价指标要求区域内的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项项达标”“校校达标”,甚至是“班班达标”。而现实是,湖里区以全市4.2%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市近四分之一的流动人口,就学压力一直制约着教育发展。

  如何破题?百姓对优质均衡教育的期盼,就是湖里区奋斗的目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不仅是荣誉称号,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学,而且“上好学”。

  湖里区公办学校建设开始加速跑。数据显示,近5年,湖里区新建公办校园24所(含6所中小学、17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其中,2022年秋季开学,湖里一口气上新6所公办校园,投资近9亿元,创湖里区历年来教育建设规模之最。

  规划新建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教育的质量能不能跟上?湖里区成立教育集团,以优质品牌学校领头组建教育集团,带动区域内普通学校和新建学校共同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民办校也不能落下——湖里区采用公民办学校紧密型帮扶模式,公办学校在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教育资源等方面给予民办学校全方位的扶持,进一步缩小公办民办学校之间的差距。

  老百姓期盼什么,湖里区就做什么,既着手于当下,也奋力谋未来。

  上个月,福州、漳州、泉州、三明、南平等5地市住建及城管部门人员集聚湖里区,目的都是为了深入学习湖里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模式。

  走进马垅社区,空中“蜘蛛网”式缆线不见了,全部“上改下”,电力整体增容68%;漫步围里社,会福殿、会福古井得到加固修缮,古厝危房被打造成新旧共生的休憩空间、文化客厅;夜游后浦社,源源不断的人流穿梭在46个台湾美食摊位中,一旁的唱跳节目让夜市热闹非凡……5地市人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议、一路赞。他们详细了解城中村统筹布局、协同推进的前瞻思路,认真聆听环境改善、业态布局、项目运作的工作办法,对湖里区城中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表示赞叹。

  城中村改造提升是一项守底线、利长远的民生工程。湖里区率先全市启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建立了区委、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亲自抓的管理体系,让“住有宜居”照进现实。

  目前,湖里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基础设施改造、内部环境改造任务已基本完成,湖里区正在推进以围里社、塘边社、湖里社为先行示范的“三提升”工作,着力引入社会资本,探索“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管理一体化公开招投标)建设模式,提升产业业态,增强造血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真正让城中村焕发新生机、承载新希望。与此同时,湖里区还试点探索综合网格精细化治理,以精细化服务为目标,以网格化治理为手段,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发展文体旅商

城区活力涌现

  冬日暖阳,五缘湾碧蓝海水潺潺涌动,泛着点点金光,市民在“蓝丝带”慢跑、健身、骑行,鸟儿在水边啁啾,人与自然共同歌唱着一曲海天新韵——18日,湖里区“探索推进五缘湾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改革案例从全国20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县域案例,全省仅2个县域改革案例上榜。

  谁能想到,今日的美丽海湾,曾经是“烂潮滩”、晒盐场。

  从民生出发,厦门市委市政府放弃了当时变现最快的房地产开发,选择保留湾内89公顷原生湿地,湖里区作为五缘湾管辖地,担起了五缘湾综合整治工程的重任,不仅清淤整治、退塘还海、净化水质,如今还建起了一条全长23.6公里环岛慢行道“蓝丝带”。

  “蓝丝带”的建造充满巧思,它途经五缘大桥、翔安大桥、集美大桥、厦门大桥、杏林大桥等地,将灯塔公园、五通码头等十多处美景“串珠成链”,并与生活空间有机融合。对长跑爱好者来说,“蓝丝带”是完美适配的“半马”训练,对普通市民来说,这条慢行步道也能兼容骑行、慢跑、散步,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实现健身自由。

  从旧滩涂到城市绿肺,再到“蓝丝带”,对于五缘湾,湖里区有着更深远的考虑。“我们不仅要把宝贵的自然环境留给百姓,更要立足涉海资源开发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湖里区主要负责人介绍说。

  由此,一幅五缘湾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几年,开赛声在五缘湾上空频频响起。中国俱乐部杯帆船挑战赛、中国(厦门)国际游艇展览会、全国尾波(冲浪)锦标赛、U.I.M.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海峡两岸高校帆船赛……诸多有国际影响力赛事选择五缘湾,2023年以来,就有近200场活动赛事,帆船游艇体验近200万人次,五缘湾游艇港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游艇港之一,带动形成游艇运营、保养、维修、文旅销售的游艇产业链。

  知名度+自然风光,带来高涨的人气。一方面,高端酒店争相“筑巢”,10余座高端酒店如珍珠点缀于五缘湾畔;另一方面,禹悦天地、砂之船奥莱等商圈成为文旅促消费的重要载体。

  “这些年,我感受到家门口的文体赛事越来越亮眼,旅游景点越来越出圈,消费娱乐越来越多元,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幸福感更足了。”五缘湾当地居民吴先生说。

  对标“两高两化”,湖里区推进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步履不停,为的就是打造功能完备、品质一流、富有魅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区,造福于百姓。

  湖里区盘活闲置空间,打造仙岳山闽台文化交流馆、艺术驿站等文化空间,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厦门岛内现存体量最大的闽南古厝“坂美九十九间”近日也完成最后的修缮工作,未来,坂美民俗文化园将挖掘华侨、闽台等特色元素,打造闽南民俗展馆、海丝文化馆、非遗研学基地等,让300多年的光阴唤醒流淌在老百姓血脉里的乡愁记忆。

探索融合新路

两岸交融交心

  投身宠物市场创业,瞄准“它经济”,湖里区台青又多了一个创业平台——18日,“众智台青基地”正式挂牌运营。作为一个专注于宠物行业的创业基地,众智台青基地覆盖了宠物行业全产业链,全“台籍”运营团队引入上下游产业资源,帮助创业台青顺利落地项目。

  “宠物市场背后有着巨大商机,湖里区一系列优良的扶持举措让我们有很强的获得感,这里是创业的理想之地。”众智台青基地总经理潘怡君说。目前,入驻众智台青基地的企业已过半,项目包括宠物用品贸易、宠物零食烘焙、宠物沟通、宠物洗护馆等。

  湖里区是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是对台工作的前沿阵地,现有台资企业1572家、台胞台属1.1万余人。近年来,湖里区积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奋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培育台青创业基地,释放招才引才“强磁场”。目前,湖里区共有11个台青创业就业基地,其中,国家级、省级台青创业就业基地4家,行业领军型基地5家,湖里区通过“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和“以台帮台”“以台引台”等成功经验,吸引台青前来创业就业。目前,在湖里区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有1530多人,这3年在湖里区实习、见习、研学的台湾青年近3000余人。

  “在湖里区创业的3年多时间,得到很多政策扶持与基地辅导。”进驻海西MCN两岸青年三创基地的台北青年王健骅表示,其创办的直播平台已经步入正轨,还为大陆朋友创造了十多个就业岗位。国家级台青创业就业基地台青创客家则累计进驻173家企业,目前仍存续108家,基地入驻企业存活率超过80%。

  安居才能乐业,湖里区用“创新”和“真诚”,不断增强台湾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日前,湖里区数据管理局联合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打造“近便利”台胞服务专区,派驻专职帮办代办人员,为通过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登陆来厦的台胞台企提供延伸政务服务。

  “近便利”是闽南话“真便利”的谐音。台胞来到“近便利”服务专区,可以集成办理生活、入学、入园、就业、补贴、单位参保、个人参保、个体工商户证照联办、健保核退结算等9项台胞政务,换句话说,就是湖里区通过将热点单项事进行合理归集,让台胞“一站”一次就办妥事项。据悉,“近便利”一站式台胞服务专区今年以来服务保障航行5482班次、同比增长56.9%,出入境客流110万人次、同比增长76.1%。

  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到湖里区生活和创业,他们对更优质司法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今年5月,湖里区成立涉台纠纷化解中心,创新构建“台胞枫桥”机制,统筹全区涉台纠纷化解工作。这也是福建省首个主要由台胞组成的涉台纠纷化解中心。

  “中心的台胞调解员们多是来自社区的台胞主任助理,拥有丰富的基层调解经验,更能了解台胞们的心理诉求,更能接地气地去调解涉台方面的纠纷。”涉台纠纷化解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心挖掘辖区内台企、台胞、台属等优势资源,组建了22人涉台调解专家库,同时借助23名社区台胞主任助理力量,发挥“同乡情”优势,为台胞台企解忧答惑,进一步增进了两岸同胞互信融合。(邓婕 廖丽萍 王春华)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