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小二”护航,全力兑现“幸福清单”
——探寻厦门湖里区殿前街道获评“2023营商环境质量十佳街道”的出圈“秘籍”
“殿小二”常态化走访辖区企业了解需求,解决问题。
新建成的湖里区慢行线殿前段—时光海岸风景宜人。
改造提升后的马垅社,活力焕发。
厦门全市首个专业服务企业的智能化驿所—“殿小二”智荟家园
湖里区殿前街道获评“2023营商环境质量十佳街道”。
日前,由环球时报社主办的2023年国际化营商环境创新发展论坛发布《中国城市营商环境发展评估报告》,厦门市湖里区殿前街道获评“2023营商环境质量十佳街道”,是全省唯一上榜的街道。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经济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跻身高含金量榜单的背后,正是殿前街道在“殿小二”服务机制的保驾护航下,以“坚如磐石的初心、赤诚相待的诚心、嘘寒问暖的贴心、专业专注的匠心、追求卓越的恒心”的新时代“五心”服务理念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不断向好的生动缩影。隐藏其间的,更有包含党员干部、网格员、工作人员在内的殿前街道上百位“殿小二”在服务企业发展、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平安建设等各个领域中的勇挑重担、积极作为。
近年来,在湖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殿前街道以主题教育为抓手,深化运用“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和“四在一线”工作法,紧盯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聚焦企业所需、民之所盼,抓住辖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契机,加强空间梳理、全面升级“殿小二”服务品牌、持续赋能产业融合成长,以争优、争先、争效的高度自觉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主题教育成果不断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清单”。
2023年街道完成财政总收入59.55亿元,总量位居全区第一,财政总收入及街道本级财政收入在高基数情况下实现平稳正增长;规上工业全年产值180.51亿,实现同比增长22.5%;外资促到资完成额2952.79万美元,同比实现了412.6%的较大增幅……优质营商环境加持下,2023年,殿前街道经济发展在持续承压中延续稳中向好的复苏态势,规上工业、软件业营收、实际使用外资、限上餐饮等多项重要指标甚至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高增长,为街道经济后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也为全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殿小二”赋能
产业发展生态“聚势启新”
临近年关,位于殿前街道的湖里区规上工业企业益立佳服饰有限公司生产有条不紊。公司准备上马生产一款工艺难度较高的新式冲锋衣,总经理陈金城踌躇满志,节后打算到街道找老朋友“殿小二”商讨如何进一步拓展订单。此前,“殿小二”不仅邀请抖音平台“王牌工厂”老师手把手辅导益立佳转战电商赛道,还特别开展“益立佳服装”品牌专场直播,帮忙开拓订单。
陈金城口中的老朋友“殿小二”,是殿前街道面向辖区企业、群众的服务品牌,由“店小二”谐音而来。街道及所辖社区所有的干部职工化身“店小二”,为大家提供零距离、零时延、 随叫随到的贴心服务。前不久,就因为“殿小二”主动帮忙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企业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问题、指导企业处理涉税事项、对接政策补贴事宜等贴心服务,先锋影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还特地打市长热线表扬、送锦旗,表达真挚的谢意。
2023年7月,殿前街道聚焦企业所需所盼所难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创新推出全市首个专业服务企业的智能化驿所——“殿小二”智荟家园,公益提供“殿小二”招商团、微课堂、会客厅、直播间和人才加油站等专业化企业服务,以及项目对接、政策咨询、课程培训等共享空间。同时,拓展“微课堂+直播间”“招商团+会客厅”等叠加模式,促成“殿小二”2.0版成功上线抖音。
在具体服务过程中,殿前街道更是结合智荟空间和人才工作站等平台,依托园区+行业“小二”和服务专员团队,实行专人专职、“分行业、划重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定制政策解读、帮助链接资源、协调解决问题等精细化服务。同时,依托湖里区“亲清一家人”线上服务平台,以问题为导向,专人负责对接协调联动各职能部门一同解决问题,实现服务全要素全域贯通。“产业+平台+服务”叠加效应益发凸显,多维度、全方位提升了“殿小二”服务品质。仅去年,就协助企业兑现扶持资金6563.238万元。
智荟家园引进来,贴心服务送出去。去年,殿前街道组织纺织服装抖音资源对接会、走进万达鹭港、走进汽车商贸党建共同体、“云逛”海西车展直播活动、扶持政策解读及人才引进主题微课堂等“殿小二”系列惠企益企活动近30场,多措并举帮助第六空间、万达鹭港、避风坞等辖区商圈引流,帮助企业了解政策,服务人才发展。
依托在高端制造、商贸物流、影视文创及电商直播等产业方面的基础及优势,殿前街道还携手商协会、商会、新阶产业联合会、非公党建联盟等共同体搭建产业资源合作平台,组织招商推介会、慈善公益等活动,成立汽车商贸党建共同体,推动辖区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从分散到聚合。如今,殿前街道已初步形成“党建引领+产业链+‘殿小二’服务体系”的产业发展生态圈并逐步释放效应,持续为不同产业叠加赋能。
“殿小二”服务品牌的与时俱进、创新升级,展现出殿前街道营商服务向注重营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转变,向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的特点,更是殿前街道进一步增强信心、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和更实的举措全力推进辖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的生动体现。第六空间集团厦门区域负责人庞忠焕说,在“殿小二”身上,他看到一个有信念、有理想的群体,“大家充满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大大增强殿前街道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企业来说,产业生态才是最大的营商环境,再贴心的‘店小二’服务,都不如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盈利和扩大发展的空间。”地处鹭岛门户的殿前街道深知这一点,始终不忘作为特区桥头堡的使命,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发展的意识非常强。去年,殿前街道为此特别成立商协会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资源叠加扩大裂变效应。作为“殿小二”品牌的创新之举,商协会联盟已吸纳厦门市上海商会、厦门市惠安商会、厦门川大会长班商协会联盟等25家成员。
在不断升级的“殿小二”护航下,高质量殿企“朋友圈”持续扩大,并在关键时刻“有的放矢”。在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过程中,殿前街道就及时链接厦门市上海商会的投资企业资源,为高殿社区、马垅社区集体经济规划引导与制定方案,引荐适宜的产业项目等。看到联盟平台对企业的价值,联盟发起人、厦门市上海商会会长冯意山甚至将新公司直接落户在殿前。
接下来,殿前街道将持续秉持“我们负责阳光雨露,你们负责茁壮成长”的服务精神,不断升级“殿小二”服务品牌,优化营商环境,搭建更多资源合作平台,深化产业间跨界合作,不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强链聚变”,为企业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培育发展新动能。
“城中村”焕新
社区治理格局日益完善
整齐悬挂的大红灯笼,随处可见的中国结,大街小巷年味浓浓;宽敞的道路、路旁规整的小摊、统一美观的店招,还有抬头可见“无线美”的蓝天……走进殿前街道马垅社区马垅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成效凸显,昔日狭窄脏乱的模样早已不见了,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越来越繁华,居民也越来越有素质!”租客林少志深有感触地说,一项项暖民心的改造工程,正逐步将各项“问题清单”转变为百姓的“幸福账单”。
作为许多外来人口在厦门发展的“第一站”,城中村的提升改造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殿前街道拥有厦门岛内最大的“城中村”,改造提升任务艰巨。
去年3月以来,殿前街道认真落实市、区工作部署,集聚精干力量、配置优势资源,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坚持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和规划先行的总体思路,统筹推进殿前、中埔、马垅等辖内7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新模式。7个自然社89个网格自觉攻坚克难,积极推动空间梳理和“四打通”工作,在空间缆线入地、强弱电改造、道路提升、消防设施完善、口袋公园建设等方面形成更新改造项目清单,进一步补齐城中村基础设施短板。
作为市级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试点社区,马垅社区以“党建统领一盘棋”牵引“多元治理一张网”,统筹推进相关工作。街道、社区充分发挥乡贤力量、党员、居民代表作用,网格员、专班成员和包保干部携手“披荆斩棘”,用真心和专业换取居民理解。
“群众急需什么,社区就安排什么!”马垅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黄秀叹说,停车难、道路拥堵,一直是马垅社区居住环境的痛点。街道、社区、小组三方联动,多方征询居民意见,最终,小组动员自筹资金1300万元申建马垅社区停车楼项目。在区、街全力推进下,这个全市首个居民小组自筹资金修建的停车楼近日奠基,计划年后开工,建成后可提供近135个停车位。马垅社区居民还自发联合共建,自费投入约700万元改造门头店招,重焕往日“车水马龙”的烟火气与活力。
马垅社区还特别成立马垅社区建发合资平台公司,挖掘马垅社区记忆,改造升级沿街商业空间“邻悦汇”,建设马垅社区村史馆等,既留住乡愁,又让人们从过往的奋斗史中不断汲取前进的力量。
破题疏堵中,“让群众参与成为自觉行动”成了殿前街道推进城中村综合治理的关键密码。在征拆过程中,殿前街道既突出用心,街道主要领导、社区主官深入城中村调研、带头宣讲,再深入宣传引导居民群众;更突出用情,在落实三次入户法基础上推行N次入户法,各专班网格长、网格员、下沉干部、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开展重点对象入户动员,沟通拆除方案和政策,积极协调解决问题。
“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离不开拆除违法建筑,让居民自愿积极配合非常关键!”高殿社区中埔社网格员郑溅对此深有体会。
中埔社许多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甚至80年代,基础设施薄弱、规划不合理,排污管道狭小、水电线路凌乱,住得不舒服,也有安全隐患。空间梳理和“四打通”工作启动后,居民们起初也不理解,更不配合。
除了常规的宣传、动员,拆除期间,小散工程组、路灯工程组、线箱工程组同步跟进,让空间梳理和“四打通”工作就跟老旧房子公寓化改造一样。郑溅说,就是让居民明白,空间梳理和“四打通”工作并非“一拆了之”,而是给城中村“把脉问诊”,排查出历史遗留问题并“对症下药”。
看到城中村由内而外“焕然一新”,越来越多的居民理解了这项工作的意义,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被激发,主动配合拆违,有的甚至让出地块作为社区垃圾分类点。
街道领导小组协调调度,及时与区委办局、相关国企等单位联动;各专班汇总推进,街道、社区、小组密切联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在殿前,城中村治理“比学赶超”氛围浓厚,形成整体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工作局面,“全民参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日益完善,各个城中村的颜值和功能都有明显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原地升级。近日,街道高殿社区“分片管理赋能,助力精细化城中村治理”的做法,荣获“全国社区党建创新案例”优秀案例,是厦门市唯一上榜的社区。
城中村蝶变为“城中景”,大大提升了殿前的城市品位,满足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又为产业、城市发展腾挪出空间,成为殿前街道优质营商环境的“加分项”。
从去年10月份起,殿前街道全力开展城中村空间梳理和“四打通”百日攻坚行动,目前已基本完成。据统计,7个自然社涉及的3094处点位已全部打通,空间梳理规划拆除点位已签约1350处,签约拆除面积近6万平方米。接下来,殿前街道将谋划导入一系列新的文旅商项目和管理机制,让老百姓腰包“鼓起来”。
“城中村治理,既要保留城市的烟火气,又要提高外来人口的舒适感。”基于这一理念,殿前街道接下来将进一步结合主题教育要求,聚焦制约城中村治理的深层次问题,持续积极探索城中村精细化、智慧化、现代化治理新路径,系统提升城中村社会治理水平,为城中村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样本,为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加分”。
“获得感”满满
民生保障成营商环境注脚
光阴流水间,旧貌换新颜。如今的嘉福社区是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为社区嵌入式便民服务项目之一,“吾嘉灶咖”社区餐厅不久前开业,食材基本靠爱心单位捐赠、工作人员大多是志愿者,普通居民入会就享受优惠价,8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用餐还送餐上门,菜品丰富、价格实惠,更是让居民吃出了“幸福的味道”。“吾嘉灶咖”、面包房、健身房、托育园……嘉福社区正逐步用真心、暖心、爱心绘制幸福“嘉园”,构建社区近邻服务“15分钟便民圈”,让居民“近”享便利带来的幸福“烟火气”。
从典型的老旧小区和问题社区,到焕然一新的幸福家园,嘉福社区的“完美蜕变”,源自于社区大党委推行党建引领核心下的多方力量共融共建,并依托“七彩网格”智慧平台管理模式打造“一格一色、一网多彩”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变化的背后,正是殿前街道聚焦民生“急难愁盼”办实事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殿前街道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民生事业,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去年以来,街道完成9个老旧小区改造,并聚焦“一老一小”服务,先后投用殿前街道(神山)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嘉福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完善了“一刻钟养老服务圈”配置,列入2023年省“为民办实事”项目的街道(高殿)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项目也已建成准备对外开业;同时,超额完成托位建设任务和年度目标,新增托育机构2家,新增托位633个,并升级“知心姐姐”谈心室项目。
殿前街道也关注青年人的发展,联动万科泊寓举办“七夕”“防非”等宣传互动活动,让在厦拼搏的青年既能享受城市的精彩,又能感受家的温度。值得一提的是,在街道指导下,台胞聚集的兴隆社区持续探索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近日还投用全市首个同胞融合驿站“兴融映巷”,并举办“融祝兴禧,合乐年年”兴隆社区新春联谊会,让台胞更好融入厦门、爱上厦门,助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建立无人机巡防队、打造智慧海防、投用翔鹭消防科普教育馆、率先建立6个交通安全劝导站……在为居民谋求美好生活的同时,殿前街道全面完善“海陆空”一体化巡防体系,全力以赴筑牢安全底线,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在社会治理中,街道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建设工作,9个社区均成立了网格工作站、网格工作室,借助“网格化+信息化”手段,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作为“鹭岛门户”,殿前街道是许多老湖里人、特区建设者和台胞台商的家园。在这里,宗祠、南洋楼、厂房、青年公寓、文化影视产业等汇集,闽南古镇、万达鹭港等现代化商圈林立,数十万“厦漂”与老村民、返乡华侨共同生活,多元文化碰撞交流。
为进一步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殿前街道特别注重挖掘、利用街道特有的红色、台侨等资源,积极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或精心打造各类艺术市集、青年艺术家展览等,或将文艺创作者、民俗学家、非遗传承人请进城中村,打造容纳五湖四海艺术家的艺术交流中心,逐步提升城中村品位,打造高品质百姓生活,为“城中村”探寻发展新路。
其中,连续三年举办的三季“腾飞殿前·诗画家园”艺术嘉年华,一季一主题,一季一精彩,既增强了居民对社区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又为社区带来了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仅去年第三季活动,就吸引了一万多名的年轻人来到殿前。
频繁举办艺术活动的同时,殿前街道更坚持“筑巢”“引凤”双向并举,打造知名艺术家聚集地。目前,已有6家艺术家工作室、26名各门类艺术名家、5名国家级名家、3个国际艺术机构、10个省市级艺术机构进驻殿前,本土艺术产业生态初步形成。由殿前人陈丹妮牵头成立的红顶艺术社区,不仅“将艺术带到殿前”,更成了厦门最大型最热闹的文艺青年聚集地;而刚落地殿前不久的中国好书画产业园项目,也通过“书画+园区”,探索书画产业发展新路径,为殿前产业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艺术,正在深刻改变殿前城中村的面貌,改变居民的生活状态。殿前街道顺势而为,紧抓“金鸡”“九八投洽会”等重要节点,主动靠前与辖区的厦门自贸片区与火炬高新区联动招商、联动服务,引进先锋影业等一批头部影视企业,为城中村文化传承、艺术氛围培育、转型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落地殿前辖区的海丝(厦门)国际电影工业产业基地,将建成中国南方最大的影视基地。
为城中村增添“艺术气息”的同时,殿前街道更是巧借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契机,加强空间梳理,并积极对接建发城建、戴德梁行等企业,就打造特色街区、串联辖区优质文旅资源、活化利用历史风貌建筑等方面展开深度探讨,挖掘“南洋革命第一人”陈楚楠的爱国华侨革命精神和故事,在中埔社打造陈楚楠生平展陈,因地制宜探索“文旅商+城中村”融合发展模式。街道还围绕辖区“潘仔楼”等历史建筑及自然文化资源,持续推出“印象殿前”系列文旅商推广文和短视频,探访城中村的历史建筑,为城中村文旅商融合发展营造氛围。
全力推动时光海岸沿线慢行系统建设,整合海堤公园、闽台中心渔港、时光海岸码头等文旅资源,创新推出2023年浪潮殿前生活节文旅商融合品牌,举办“乐跑慢行线”、“时光海岸音乐节”、“殿小二”带你逛渔市等系列活动……如今,殿前街道正努力通过整合慢行系统与餐饮业、商业零售等多元要素,“文旅商”融合打造“一社区一特色”文化品牌,提质升级多元化消费新场景,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稳进提质、增进民生福祉。1月27日—29日,街道还携手夏商农产品集团举办“‘龙’情夏商,年味殿前”2024厦门农特食材年货节,500多家批发商带来上千款年货让市民“一站式”采买,成交量达到近10万单。
“做好民生保障,不断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增强百姓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已成为营商环境的重要元素。”殿前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达达说,无论是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补齐民生短板,还是服务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殿前街道跨过的每一道关口、打赢的每一场硬仗、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可见每一位工作人员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有着奋发有为的状态、敢闯敢试的斗志、开拓进取的精神。
“责任担在肩,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敢教日月换新天!”正如殿前街道主题歌曲《新时代新殿前》里歌词所唱的,敢作敢为、敢闯敢创、爱拼才会赢的殿前人,永远逐梦风浪尖。畅想未来,殿前街道将继续发挥“殿小二”精神,持续推动经济企稳向好,落实民生保障,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确保社会和谐安定。(林泽贵 陈鉴武 文/图)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