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向乡野进发

2024-02-01 08:47
| | | |

云霄县妇联巾帼志愿者向农村妇女群众宣传反诈骗安全教育知识。

在义诊服务点,医务人员热情接待群众。

  日前,2024年漳州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云霄县火田镇政和社区启动。由市县有关单位组成的20多支志愿服务队为村民带去法治宣传、科技咨询、农业指导、政策宣传、专家义诊等惠民服务。

  他们躬身乡野,把文化盛宴摆进乡村院落,把科技知识带到田间地头,把健康守护送到百姓身边。记者采访了几位助农代表,分享他们倾力服务乡村振兴的故事。

科技入田间 助农结硕果

  讲述人:陈建中(漳州三本肥料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是漳浦县首批台胞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漳浦县官浔、湖西、盘陀三个乡镇,也经常深入大南坂镇、旧镇等地指导粮食蔬果的科学用肥,为当地农户提供无偿技术支持,帮助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

  我的做法主要是请农户给我一两亩地做实验,用我的配方肥料来种植养护,后续如有损失,我承诺100%赔偿。目前,尝试的领域包括水稻、土豆、芭乐、百香果、火龙果等,农户使用我的配方后农作物产量有明显提升。

  以盘陀镇上洞村的漳浦县雨淳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我建议合作社负责人林震淳将液体菌肥应用于蔬菜无土栽培,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生产出的天然蔬菜也能够从农场摘下来直接上餐桌。目前,林震淳生产的蔬菜主要供给当地大型酒店,商超等市场也在逐渐拓展,未来成长空间很大。

  在长期下乡走访中,我发现,大陆部分农地因长期施用复合肥导致土地肥力减弱。为有效改善这一情况,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公司投资建设化验室,实施测土配方,为土壤精准量身定制肥料,帮助农户实现丰收。

  担任科技特派员对我们来讲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我们的所学在祖国大地发扬光大。

家门口有了手术室

  讲述人:张仔辉(云霄县火田镇卫生院院长)

  中专毕业后,我一直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目前所在的火田镇距县城13公里,辖区内有21个建制村,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共同承担着全乡5.8万人口的医疗卫生服务。

  以前,乡镇卫生院条件很差,血常规等三大常规都用手工检测,也没有最基本的生化设施。村卫生室就更简陋了,只有“老三样”医疗器械——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看病治疗多凭个人经验。

  这些年,随着国家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乡村医疗质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我们卫生院逐渐完善外科基本设备,重新修建规范化手术室,能做阑尾炎、疝气、静脉曲张等小型手术,填补以往手术空白。

  为满足区域群众健康需求,这两年,我们输送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增设急诊科、康复科、特色中医馆等科室,并在中医馆内增设中频磁振、牵引、药蒸等项目。

  现在,各村都有不少失能卧床的老人。对村民而言,最“急难愁盼”的是乡镇的康复理疗治疗。例如老人朱开花今年61岁,此前因脊髓病至漳州市医院手术治疗,出院时四肢仍无力,不能坐立、站立行走,上级医师建议后续进行康复训练及针刺治疗。因为每天都需要康复训练、县级医院距离遥远、子女接送不方便、报销比例低等原因,他转回卫生院。近段时间,老朱都来接受按摩、针灸等中医康复治疗,仅37天就有了明显的效果,能站立行走,能自理基本生活,治疗费仅花了370元。

  看着老人逐渐康复,我深受触动。既能看得好病,又能节省开支,越来越多的老人都能在家门口看病治疗,真正实现了“小病在乡镇,大病去医院,康复回基层”。

乡村孩子成非遗传承能手

  讲述人:兰少泉(芗城区浦南镇党委宣传委员)

  1月12日晚上,以“浦南振兴正当时”为主题的2024年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乡村迎新春晚会在芗城区浦南镇双溪村举行。村民们会集到村口,乐享文艺盛宴。

  为了这场演出,我们精心策划了一个多月,根据浦南镇实际,深入挖掘非遗古傩表演等浦南当地传统文化,融入节目中。

  浦南古傩舞蹈,又名浦南大神尪,是漳州开漳圣王文化系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听、可尝、可赏的古傩舞蹈从纸上名录中走入晚会中,鲜活起来。

  考虑到不少村民想学非遗艺术,近年来,我们在浦南中心小学设立古傩社团,社团成员来自本村村民和村里的小学生。社团采取“请上来”的模式教学,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老艺人所授动作形态是最纯粹与原色的,让非遗得到最本真的传承。

  学生们不仅利用寒假业余时间学习傩舞技艺,还积极跟着师傅们参加各种傩舞表演活动。从看客到主角,从观望到投身,乡村孩子不仅学习傩舞、闽南语,还可以更好地了解闽南的民俗文化,也让地方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保护。(记者 苏益纯 通讯员 郭杨 林惠卿 刘钦赐 文/图)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