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城厢区:深学细悟筑根基 笃行实干建新功

2023-11-13 08:01
| | | |

城厢大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许金珊 摄

力奴党群活动中心党建展厅(资料照片)

回迁户正在抽签选房。(资料照片)

中电科创城人才房正在加快建设中。(资料照片)

下黄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林国栋(左二)讲述自己亲历的木兰溪治理故事。(资料照片)

区工信局干部走访企业。(资料照片)

  上月底,在城厢区商务局等部门的推动下,莆田国际陆港首次启用跨关区电子关锁,实现跨关区物流运转便利、信息互通,为出口企业节省运输、堆存等物流费用,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莆田城厢区牢牢把握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积极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和优良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群众,转作风,访民情,解难题,办实事,推动主题教育和绿色高质量发展见行见效。

  城厢区委书记王文才表示,从新思想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从好作风中提升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在主题教育和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彰显城厢成效、创出城厢特色、交出城厢答卷。

理论学习“活”起来

  “这是治理前的木兰溪流域沙盘,当时流经下黄的木兰溪河道弯弯曲曲,几乎每年都有水灾……”近日,在霞林街道下黄社区举行的主题教育微宣讲活动中,“福小宣·厢音”宣讲团成员、下黄社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林国栋倾情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木兰溪治理故事,带领大家体悟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推动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实践。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经过20多年的综合治理,木兰溪已由原先的水患之河蝶变为安全之河、生态之河、发展之河。地处木兰溪畔的下黄社区,也由昔日的城郊农业村,变身城市高档居住片区和综合商务区所在地,呈现出都市社区生活的新图景。

  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后,城厢区充分挖掘特色资源,着力在谋划特色场景、特色学习课程和特色实践活动上下功夫,打造特色载体,丰富学习形式。该区将下黄壶兰七境苑、东沙抗捐暴动旧址、东圳事迹教育基地等17个特色资源列为“循迹溯源学思践悟”现场教学点,组织党员干部常学常新、常悟常进,为主题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创办于1989年的力奴鞋业是莆田鞋业龙头企业之一,公司党支部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为载体,培育“三牛”党建机制,设立红色车间、百万“力创”基金,激励企业党员在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市场运营等方面争作贡献。11月3日,城厢区委组织部、华林经济开发区党委在力奴鞋业党群活动中心开设微党课,邀请该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林金星作专题授课。

  当天,城厢区工信、人社、科技等部门干部还在现场围绕柔性引才、产业领军团队申报等作政策解读,帮助企业理解和用好扶持人才政策,将政策“红包”送到企业家心坎上。

  城厢区两新工委服务中心主任胡宏介绍,该区组织省级劳模员工、市级优秀党员、行业领军人物等先锋模范代表,组建4支宣讲小分队入企宣讲,用鲜活语言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目前,已开展入企微宣讲18场,受众2000多人次。同时,整合优化128个车间班组单元,推行党员单元长“领学”制度,同交流、共学习、促提升,打通理论学习“最后一米”。

以学促干动起来

  前不久,胡女士在龙桥街道东园西路租赁了一家门店,准备将自己原先在荔城区开设的百货商行迁到这里。在收到她要求变更个体工商户经营地址的申请后,城厢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荔城区登记机关协调档案迁移事宜,当场颁发了新的营业执照。“只跑了一趟,迁移变更登记手续就全部办理完成,还保留了原来的字号名称,这对商行品牌的延续性很重要。”胡女士说。

  “在主题教育中,我们聚焦政务服务提效争先,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城厢区市场监管局局长李德奋表示,通过区域协同和信息共享,合力破除跨区迁移工作中的行政障碍,为个体工商户有序流动提供畅通途径,助力个体工商户持续经营、做大做强。

  10月30日,位于华林经济开发区西许片区的城厢区专精特新产业园区正式开工建设。该园区规划用地面积约245亩,总投资20亿元,拟打造拥有15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坚持主题教育和项目建设相结合,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项目建设实践,以学促干,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城厢区国投集团总经理许阳升说。

  上月,城厢区启动“以学促干百日奋战”行动,结合开展主题教育,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攻坚一百天,持续打好产业升级、城乡建设、民生保障等攻坚战。

  在产业升级攻坚战中,提速建设“六园千亿”项目成为重中之重。城厢区发改局负责人林根介绍,城厢区以“壮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主线,建设专精特新产业园、中电科创城核心区、西许智造产业园等六个园区,推动重点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力争2026年“六园”实现产值千亿元。

  工业稳增,则经济稳。城厢区工信局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收集企业反映的用地、融资等诉求71条,协调办结49条。同时,着力打通惠企资金兑现“最后一公里”,发放各级惠企资金4000多万元;助力中科华宇等6家企业获得应急保障周转专项资金2.42亿元,帮助凯达卫生等73家工业“白名单”企业获得约3亿元担保贷款,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惠民实事办起来

  “祝贺你喜提新房”“终于盼到这一天”“小区真漂亮”……11月4日,城厢区龙德井片区危旧房改造项目选房签约现场,洋溢着欢腾热闹的喜庆氛围。当天下午,随着筱塘片区最后一位回迁户王建军完成选房签约,该片区首批339户居民回迁选房工作圆满结束。

  龙德井片区危旧房改造项目涉及凤凰山街道南门、龙德井、筱塘3个居委会,总用地面积约11.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7.8万平方米,可安置征迁户4189套。项目配套建设学校、公共绿地、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塑造城市风貌,激发片区活力。目前,项目已进入全面回迁阶段。

  “街道提前谋划,对选房规则、流程等进行多轮模拟,并创建选房系统,确保选房工作公平、公正、有序开展。”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蔡金敏介绍,为保障此次回迁选房工作顺利进行,街道结合开展主题教育,将党组织阵地前移到选房一线,设立选房党员先锋岗,并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主动服务,及时解决回迁户选房签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初冬时节,城厢区第四实验小学新校区工地一派忙碌施工场景。该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09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综合楼及操场等配套设施,可新增小学学位1890个。目前,项目建筑主体结构已经完成,正在进行装修施工及户外配套工程建设。

  教育是民生之基,关系千家万户。城厢区切实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实效的强大动力,抢抓工期,全力推进教育类项目建设进度,有效解决上学难等问题。今年秋季,该区有6个教育类项目投用,新增学位7320个。目前,城厢区第四实验小学新校区、筱塘小学龙德井分校等10个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预计年内竣工,可再新增学位6210个。

  为民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城厢区委主题教育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厢区把主题教育与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各级为民办实事、16项民生“三个十大”工程、“一所三中心五院”医疗卫生、15个教育类项目等民生项目建设,强保障、出实招,以民生温度标记群众幸福刻度。(陈盛钟 易振环 许文泉)

 

亲历者说

黄文高: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初冬的寒意浸透山林,绕过曲曲弯弯的环库公路,一栋栋小洋楼在青山绿水间错落有致,一幅淳朴自然的乡村美景跃然眼前。这里是城厢区常太镇洋边村,一个依山傍水美丽的小山村。

  早年,洋边村是个贫困落后的山区村,被戏称为“三封村”,即没有道路“脚封”,没有耕地“手封”,也没有粮食“嘴封”。20世纪90年代,东圳水库环库公路建成后,嗅得商机的黄文高率先利用山坡地开荒造果,大规模种植枇杷,最多时每年可创收10余万元。靠着种植枇杷挣到的“第一桶金”,他盖起了全村第一栋三层高的小洋楼。

  1997年8月6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洋边村,调研移民村农民奔小康工作。在村民黄文高家中,习近平亲切地问他:“你是靠什么收入盖了大房子?”黄文高朴实地回答:“我这座大房子,是用一粒一粒枇杷垒起来的!”回想起当年那难忘的一幕,65岁的黄文高脸上洋溢着幸福。

  在黄文高的带动下,洋边村越来越多的村民陆续种起了枇杷。1999年4月,该村举办首届莆田(常太)枇杷节,当场成交6500亩的果园订单。小小的枇杷成为村民们的“致富果”,让他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洋边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十里八乡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洋边还是一块英雄的红土地。当年,洋边村群众自觉投身革命,积极支持参与地下游击活动,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后,洋边村被列为城厢区17个“循迹溯源学思践悟”现场教学点之一。

  11月7日下午,一场精彩生动的主题教育微宣讲活动在洋边村举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黄文高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创业的经历以及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故事。

  近些年,洋边村村民除了种植枇杷,还把致富的一翼延伸到外面的世界。村党支部书记林静介绍,通过党员干部“帮带”,亲帮亲、邻帮邻,洋边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山门闯荡市场,从事美容美发、食品加工、工程建筑等行业,收入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抓好果产业,发展旅游业,做活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文章,促进群众稳增收共同致富。”(陈盛钟 陈丽君 唐淑婷)

 

见行见效

“智慧监督”让群众诉求直达快办

  拧开水龙头,看着清洌的自来水哗哗流出,家住城厢区常太镇东青村的陈大伯喜不自胜。以往,每年干旱季来临时,村里自来水水压就会变低,水量少,村民有时甚至喝不上水。“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用水不再愁,很方便。”陈大伯欣慰地说。

  这一切改变,源于他在城厢区纪委监委“智慧监督掌上通”小程序上的一个投诉。不久前,陈大伯在镇村干部的一次走访中了解到该平台的信息,随即在平台上反映了东青村饮水难问题。该区纪委监委收到诉求后,第一时间就群众反映的情况展开实地调查。

  经调查,地处常太镇北部山区的东青村采用山涧水集中供水,易受降雨波动导致枯水期水量不足,无法正常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城厢区纪委监委随即督促区水利局等职能部门积极履职、对“点”答题。很快,东青村便新建了机井作为自来水补充水源,采用“双水源”方式,进一步提升供水保障能力。

  此后,城厢区纪委监委以此为契机,推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民情、民意是监督执纪执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城厢区纪委监委立足职能职责,扎实推进“智慧监督掌上通”平台的宣传推广、业务办理和监督使用,推动基层监督下沉落地,打通服务群众和群众监督“最后一公里”。

  城厢区从“小切口”出发,做好民生福祉“大文章”,将群众反映突出的农村饮水安全等13项问题列入“点题整治”项目清单,并通过“智慧监督掌上通”平台,集中公开“点题整治”项目方案、监督方式、整改效果等。该平台专门设置“作风监督我参与”模块,实现信访举报一键直达。今年以来,该区通过平台收集相关问题20个,已督促整改18个,并对存在违规违纪等问题的3名干部进行处理。

  “以‘智慧监督掌上通’平台的推广和运用为契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全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做到‘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社会评价’,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群众身边延伸,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城厢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陈盛钟 陈丽君 林朱平)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