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赓续文脉 书写新章

——莆田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综述

2023-10-25 09:15
| | | |

木兰溪绕城而过。陈晓威 摄

双福村村民水上采荔枝。陈英 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木兰陂 陈盛钟 摄

打铁花民俗活动 许金珊 摄

端午“送王船” 蔡昊 摄

湄洲妈祖像 陈晓威 摄

  10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莆田成为全国第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也是继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后,时隔30年,福建迎来的第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自2018年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以来,莆田市在统筹推进、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三方面重点发力,最终申报成功。莆田将以更足的底气,赓续城市文脉,书写新的辉煌。

申报名城底蕴深厚

  经过持续一年多的调查考古,2022年12月,莆田木兰溪流域考古调查组发布最新调查报告,新发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26处遗址,其中首次发现的山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填补了莆田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把莆田地区有人类生存活动的历史至少提早到距今2万年前,莆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添一个力证。

  1400多年建制史和1000余年建城史,成就了闽中莆阳“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灿烂文明。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省级传统村落21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4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04项,妈祖文化广泛传播到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延伸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莆田底蕴深厚。

  “从历史的视角看,莆田属于我国古代府级城市类型,保留有宋代遗风的子城格局和谯楼,从文化的视角看,莆田属于我国海洋文化类型名城,最突出的妈祖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文化、海防文化,都和海洋文明有着直接且重要的关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陈双辰说。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悠悠,与古为新。

  如何保护、开发好莆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让历史文化为我所用,成为彰显城市软实力的特色名片?站在对家乡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莆田市几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不约而同地作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大战略决策。

  莆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自2017年8月左右开始启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时两年左右完成《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2020年获得批复。

  2023年1月,住建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来莆考察评估名城申报,经专家考察,认为莆田基本具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顺利通过评估。

保护与发展并进

  “秉承敬畏之心,高站位统筹推进;秉承珍爱之心,全方位保护传承;秉承尊崇之心,多形式活化利用。”莆田市委书记付朝阳在莆田市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既是荣誉,更是责任。

  以规划为纲,以普查为要,以立法为基,认真处理好名城保护与城乡建设、民生保障、活化利用的关系……申报路上,莆田作出了很多努力和有益探索。

  “我们在名城保护规划初步完成的同时,推进并启动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针对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和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分别编制了详细的专项保护规划。明确街区内建筑分类保护整治、更新改善等要求,直接指导有关项目的实施。”陈双辰说。

  不仅一大批古代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得到系统保护、全面保护,还有一些被岁月遗忘的文化遗产也得到挖掘。

  “在莆田兴化平原上有一个古镇名叫笏石镇,我们在编制保护规划前,这个保存完好的古镇是完全被遗忘的,没有任何保护身份,我们发现它、走进它。我们迅速向莆田名城保护主管部门提出抢救保护建议。令人十分欣慰的是,保护规划还没编制完成,这个古镇就被正式公布为省级名镇。”陈双辰感慨道,“有着同样命运的古镇古村还有多个,笏石镇启示我们,愈发深刻理解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价值,就愈能在这里做到遗珠拾粹。”

  点开高铁新城历史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平台链接,页面跳转出该片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具体方位,还可以放大查看文物具体信息。“在编制高铁片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的同时,我们搭建线上管理平台,将高铁新城内涉及的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以及七境总宫等历史文化遗产的地理位置、基本信息、三维倾斜摄影、照片等内容予以建档,并在平台上展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刘源介绍,该区域关于七境仪式联盟涉及的总宫、庙宇数量众多,且相对集中,创建这个平台既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助于地方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此外,莆田还搭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电子系统平台,数字化测绘档案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走向活化利用

  不论是木兰陂渠系水利灌溉工程,还是南北洋平原农业种植业,乃至在莆田基层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仪式联盟活动和宫庙维护习俗,大面积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的活态传承是莆田留给中规院专家团最深的城市印象。

  仪式联盟的自组织运作模式能否用于街区保护更新的“自组织”?政府行为在街区保护与更新中能否实现自上而下的保护转移,进而促成基层社会的“自治化与自发性”保护倾向?

  在推进莆田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项目过程中,陈双辰团队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针对保护更新的具体组织模式和两片街区的文化差异性,提出具体解决方案——

  兴化府街区自古即是“城”的所在,宫庙较少,现代化更新建设较多,商业区位和城市经济效益显著;萝苜田街区自古即是“市”的所在,宫庙众多,传统居住和商业并存,传统社会网络依然较好保持。因此,差异化地提出街区保护更新实施组织模式:兴化府街区以“政府统筹、整体运作”为主,以“政企合作、市场运营”为辅,兼顾“政府支持,居民参与”;萝苜田街区以“政府支持,居民参与”为主,以“政企合作、市场运营”为辅,兼顾“政府统筹、整体运作”,通过后续保护更新实践证明,两种模式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申报走向保护实施再走向活态传承,我们见证了兴化府和萝苜田两片街区从年久失修、杂乱差的景观环境蜕变成莆田最具魅力的历史文化活力片区。”陈双辰说,名城保护突出体现了复杂性、系统性、专业性的特点,既需要保护好各类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要改善和提升在这里生产生活的居民的人居环境品质,处理好保护和发展、利用和开发的关系。

  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对莆田名城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名城保护重点不仅是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全市域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文物和历史建筑都是保护的对象。”陈双辰说,莆田还要加大力度保护好工业遗产、水利灌溉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其他各类遗产,着力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通过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刘雅婧)

 

观点

名城保护任重而道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城市规划师 陈双辰

  莆田名城保护任重而道远,需要在三个方面继续发力:

  一是拓展保护对象的年代区间。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不仅要保护好古代遗产,还要保护好近现代乃至当代重要建设成果。特别是关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着眼于不同时期的不同遗存,做好各类保护对象的普查认定和保护利用工作。

  二是深化认知名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到以价值为导向的保护。莆田之所以被国务院公布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是由于它有着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城市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工作。在名城保护规划中,我们提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重镇、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地、中国古代农耕治海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国明清海防体系的前沿阵地等五大历史文化价值,每一条历史文化价值都值得深入研究。我们也欢迎专家学者提出新的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丰富莆田名城历史文化保护的内涵。

  三是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推动名城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有别于文物单体的保护,名城本身就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载体,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记忆,也承载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活态遗产、复合遗产。要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记者 林爱玲 整理)

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师 刘源

  兴化平原地处海滨,既有山脉环抱,又有河流润泽。莆田先民在这里通过逐步建设庞大的水利设施系统,长期围海造田经营,逐步造就了既具淡水冲积灌溉属性又有防御海潮倒灌功能的兴化平原。

  兴化平原至今仍保留有大规模的农田,历史沟渠支系清晰可循,并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农田灌溉作用。沟渠水网的岸线边缘为了固土,种植有成片的荔枝、龙眼等果树,尤以荔枝为最。独特的滨水荔枝林种植系统,形成了全国唯一的荔林水乡景观。因此,兴化平原十分契合农耕文化景观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兴化平原上的莆田生态绿心位于莆田市主城区的地理中心。《莆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对生态绿心提出了“环绿都市的中央休闲田园”“地方文脉的活态传承典范”“兴化湾区的生态保育标杆”的总体定位及发展目标,对生态绿心的保护与利用的目标是将其打造为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的样板、福建乡村振兴的先行示范、国内水乡旅游的特色名片、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

  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莆田应加大对地方文化价值的挖掘,在更高层面梳理对标重要IP,全力推动莆田生态绿心申报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记者 林爱玲 整理)

站在新起点上再出发

□莆田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 陈祖芬

  负山襟海、“七山二水一分田”,莆仙地区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治海文明,它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十分丰富。

  妈祖文化、莆仙戏、木兰陂、广化寺……在中国,很少有一个地方能像莆田这样群体性地把地方文化传承得如此完整。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莆田历史文化保护仍然任重道远。在城镇化的脚步当中,我们也看到了正在消逝的乡村、遭遇危机的方言、被异化的传统。如果有一天,当我们回头寻根的时候,发现老家已经不在了,俗例已经没有了,这种失落的滋味肯定不好受。

  近些年来,莆田市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终于成功了,这是一个成功的终点,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需要再出发,需要让有着独特魅力的莆仙文脉代代相传,需要更多有识之士贡献智慧和力量。期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块金字招牌给莆田带来的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记者 陈汉儿 整理)

 

千年名城掠影 魅力莆阳寻芳

  逛古街进名村看城事变迁,赏非遗品工艺感受千年韵味……日前,中央及省级媒体记者深入莆田古镇古街古村开展联合采访活动,感受新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触摸历史文脉

品味文化街区魅力

  了解一座城,先从博物馆开始。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绶溪公园东侧,莆田市博物馆犹如一枚音符跃动在溪畔。

  莆田市博物馆新馆于2017年9月启用,融合文化传承、旅游休闲、互动体验和宣传教育等功能,聚焦“文博+”“场馆+”“体验+”,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在这里垦荒拓土,商周时期,大大小小的聚落散布在木兰溪、绶溪和萩芦溪流域……元代设兴化路,明清设兴化府,‘兴化’寓意‘兴德化民’,此后成为莆仙地区常用的一个称呼。”在一个多小时的介绍中,莆田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通过文物、老照片、文献资料,带大家认识了一个浓缩版的千年莆田。

  作为古代中国农耕文明时期城市的杰出代表,莆田具有十分鲜明的农耕文化、科举文化、城市文化、家族文化、华侨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基因。纵横交错的街巷蕴藏着写不尽故事的官宅府第、寓意深远的里社祠堂、深邃神秘的寺院宫庙,而有着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便是解码莆田历史的一把钥匙。

  近年来,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传统街区风貌与现代商业深度融合,采取政府征收、回租经营、自主修缮等三种模式,对6条街区沿街房屋进行腾退征收,整合修缮400多坎新门面,导入文创、研学、演艺等新业态,但背街背巷没有动迁原住民,没有改变社会网络,街区仍然饱含烟火气。2022年国庆节期间,历经两年多保护修缮后,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成为莆田人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和城市名片。

品鉴匠心智作

领略工艺之都风采

  群山起伏、江河蜿蜒,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走进春晖木雕艺术馆,一块长12米的大型台湾桧木木雕作品让人叹为观止,北宋王希孟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多娇与韵味,在这幅立体的金色山水中一览无遗。

  春晖木雕艺术馆由“大国工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郑春辉创建,是莆田首家民间木雕博物馆,馆内收藏有《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闽乡多锦绣》等逾百件精美绝伦的木雕作品。其中,长12.286米、高3.075米、宽2.401米的香樟木木雕《清明上河图》,被载入“世界上最长的木雕”吉尼斯世界纪录。作品两面分别雕刻着北宋张择端和清宫画院绘制的两版《清明上河图》,共有2275个人物形象,集镂空雕、透雕、浮雕和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于一体。

  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简称为“仙作”,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名录。在三福红木文化工业产业园内,雕刻师们以刀为笔、以木为纸,俯首精雕细镂。三福艺术馆品牌总监郑少倩表示,“仙作”巧妙融合传统国画、雕刻艺术与家具制作技艺等,是明清家具经典款式的延续和创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莆田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主要涵盖木雕、工艺家具、金银珠宝、油画、香业等细分品类。莆田市先后荣获“世界中式古典家具之都”“中国木雕之城”“中国银饰之都”等15个国家级区域品牌荣誉称号。

探访名村古迹

遇见乡愁与浪漫

  “木兰陂一面拒海水于陂下,一面使原先时常发洪水的溪海分流,通过其渠系工程——九十九沟灌溉了兴化平原,造福千载,泽被万家。从此,盐碱之地变成鱼米之乡,也造就了莆田的农耕文明和文献名邦的美誉。”木兰陂讲解员寇秋华介绍,木兰陂建成已近千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灌溉工程之一、中国五大古陂之一,被誉为福建的都江堰,至今仍然发挥着引水、蓄水、灌溉、防洪、挡潮、水运的综合功能。

  从木兰陂沿溪而下10公里,木兰溪治理展示馆静卧溪畔,讲述着最近20多年来木兰溪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生动治理实践。荔林水乡是莆田市区最富魅力的城市特色之一,“水上巴士”穿越北大、吴江、东阳、洋尾、双福等绿心荔林水乡和历史文化村落集群,是打开莆田城市魅力的金钥匙。

  初秋的涵江区白塘镇双福村,荔波荡漾,古迹秀美,田园野趣,一派水乡风光。这座至今已有900多年建村史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拥有十数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古荔枝树。

  “我们把传统村落保护与促进乡村振兴、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紧密结合起来,在保护村落风貌的基础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统筹推进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留住村里的烟火气,让乡愁有乡可寻。”莆田市委副书记、市长林旭阳说。(记者 林爱玲 陈盛钟)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