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小特产书写大文章
云霄县和平乡棪树村枇杷果园 周先丽 摄
游客在云霄县和平乡棪树村采购枇杷。郭扬 摄
游客在采摘树葡萄。(资料图片)
南靖县龙山镇双明村百汇绿海蔬菜种植基地 张梦帆 摄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正成为漳州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近年来,漳州结合实际,通过改良品种、打响品牌、开发衍生产品等方式,培育出众多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土特产。
改良土特产
天气渐热,在水果饮品市场“C位”出圈的鲜榨余甘汁凭借解腻、健康、涩后回甘等诸多标签,俘获了不少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众多知名茶饮品牌也顺势推出油甘茶饮,助推了水果甘收购价格攀升。水果甘火爆的背后,是漳浦县赤土乡溪东村开发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产业的一个缩影。
山多沟深坡陡,多为赤红含沙土壤,在过去,这不仅限制了溪东村的发展,也束缚了当地村民的观念。改革开放以来,溪东村尝试过种植多种果树,也尝试过种植花卉苗木,但效果都不好,唯有土生土长的余甘长势良好。
上世纪80年代初,漳浦大念“山海经”,开荒拓野,引种经济价值高的果树。村干部带领村民从惠安、南安等地购买粉甘枝条,回来后对山上原有的土余甘进行嫁接。引种两年后,喜获丰收,并获得较高收益。不久后,在村干部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竞相引种。
随着市场上高优水果日益涌现,余甘品种也在不断翻新。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溪东村对原有价值较低的柴甘、粉甘等品种进行改良,从中国余甘之乡广东普宁引进水果甘等高优品种,并施用有机肥,改进种植技术,很快获得丰产。水果甘鲜果个头大、品相好、肉多汁多,回甘较浓,一上市就深受市场欢迎,价格也逐年水涨船高。在大好形势驱动下,水果甘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目前溪东村95%以上的农户种植余甘,人均年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赤土乡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溪东余甘产业的支持力度,溪东村也与时俱进,通过电商进行产品推广,使溪东余甘的知名度得到提升,成为溪东村的名片。
乡党委书记林海坤表示,下一步,他们将深入挖掘余甘文化,与赤土乡传统的丹山文化、红色旅游文化、非遗传统文化以及赤土乡丰富的旅游资源相融合,丰富余甘内涵,创新产品和旅游场景,推进优质余甘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促进溪东村余甘产业高质量发展。
唱响地标品牌
“云霄枇杷获评地理标志农产品后,不仅身价水涨船高,还为我们村带来人气和商机。”5月,云霄县和平乡棪树村处处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枇杷姐姐”吴素华抢抓时机,通过直播带货帮助果农销售枇杷,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美丽的棪树村。
吴素华是棪树村头号“网红”,被人亲切地称为“枇杷姐姐”。这缘于她参加电商培训学习,从果农变身主播,为当地枇杷打开了销路。
“枇杷滞销的时候,8毛钱一斤都没人要。”吴素华说,棪树村地处偏僻山区,以前交通不便,村民又局限于传统的销售模式,等着别人上门收购,枇杷滞销时烂在园子里,非常可惜。
2008年,吴素华返回家乡棪树村创业。之后,她开始接触电商直播带货,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帮助村民销售枇杷等农产品。
2011年,“云霄枇杷”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20年,云霄枇杷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作为云霄枇杷种植大村,棪树村把握地标经济新风口,以发展“生态种植+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模式为主线,持续全配套、优品种、兴文创、做直播,积极谋划和推进餐饮、住宿、文化、休闲观光等乡村振兴项目,不断提升枇杷产业附加值。2022年,全村枇杷全产业链产值达2100万元,人均收入2万多元,田间地头的甜枇杷变成了助农增收的金丸子。
如今,云霄县已成为著名的“中国枇杷之乡”,也是中国优质枇杷基地重点县和服务果业全国先进单位。云霄枇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世界地标博览会金奖、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中国和欧盟地理标志互认产品等50多项荣誉。
云霄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方镇和说,通过品质认证,有利于云霄枇杷打响品牌,拓展市场,进一步提升云霄优质枇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开发衍生产品
5月17日下午,在南靖县山城镇葛山村的金永鹏特色农业展销园内,一批批树葡萄优级果正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树葡萄的学名叫嘉宝果,原产于南美洲,台湾较早引种,近年来进入大陆市场。果实结在树干上,外形像葡萄,所以俗称‘树葡萄’。”福建金永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阳鹏说,由于口感好且营养丰富,树葡萄果深受消费者喜爱。
2007年,看到市场前景的刘阳鹏成立金永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树葡萄现代高优农业技术开发、树葡萄种植研发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如今,金永鹏的客户遍布全国,公司每年销售树葡萄种苗两三百万株。刘阳鹏还在全国各地创建金永鹏树葡萄现代农业产业园合作基地,总面积达12000亩。
与普通水果相比,树葡萄一年可以多次结果,一边开花一边结果的现象被形容为“子孙同堂”。树葡萄还可以当盆景景观来观赏,通过深加工,又能做成多种产品,如树葡萄酒、酵素、果酱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我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带动周边群众共同种植增收。”刘阳鹏说,公司为农户提供种苗及管理技术配套服务,并与农户签订树葡萄认购、种植及销售合作协议。目前,公司已带动上万名农户种植树葡萄1万多亩。
山城镇下潘村村民蔡建龙说,2019年他在村里租了2亩地,以每棵5元价格购买了1.5万棵树葡萄苗,种植3年后以每棵25元价格卖回公司,从中获利20多万元。接下来,他打算再购买一批树葡萄果苗来种植。
在刘阳鹏看来,要将树葡萄产业做大做强,还要在产业链上发力。他说,公司在售卖树葡萄鲜果、树葡萄果苗的基础上,开发出树葡萄酒、蜜饯、酵素等产品,销路都不错。目前,公司正积极与中科院、农科院合作,希望研发出更多树葡萄衍生产品。(记者 黄小英 通讯员 李小琴 张葭 谢宝竹)
前方日志
发力资本市场壮大漳州方阵
日前,漳州市印发2023年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名单,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福建明鑫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1家企业入选。这些企业主要围绕漳州市“9+5”产业布局,涵盖食品加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行业。
上市企业是城市的金名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对于漳州这个非核心城市而言,进军资本市场更是一道须答好的必答题。
近年来,漳州多管齐下、持续发力,陆续出台《漳州市扶持企业上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漳州市企业上市“龙江计划”行动方案》,更新并优化了支持企业上市的优惠政策。
尤其是近期,漳州市金融和上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漳州市2023年企业上市提升“1234”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一个目标、两个方向、三项机制、四大工程,精心打造资本市场的“地方板块”。
《方案》在推动漳州企业上市、挂牌的过程中,侧重于搭建服务平台,练好内功和外功。
对内,针对企业上市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漳州建立领导双挂钩机制、多渠道工作机制,打造纵向打通市县两级、横向联系各有关部门的服务网络,统筹协调全市企业上市工作。
对外,根据企业成长的周期性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全周期服务,如建立企业上市顾问团机制,通过公开选聘券商、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组建企业上市工作顾问团队,对未签约中介机构的企业提供IPO政策宣讲、问题排查和上市路线规划等服务。支持顾问团成员组建工作专班,深入漳州市重点企业调研,提供免费咨询及上市辅导培训服务,为企业上市提供更全面、专业、精细化的服务。
由于产业结构和经济总量决定了辖区内能够达到上市条件的后备项目并不多,因此,《方案》中,漳州开拓思路,突出实施“孵化成长”工程和“县域突破”工程。在以往重视大项目、大投资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行业前景广阔、成长潜力大、细分行业地位突出或规范程度较高等具备一定上市潜力的企业,推荐进入省、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库。
此外,《方案》还高度重视增加高新技术企业,鼓励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集聚发展,引导投早、投小、投科技、投未来,为漳州市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及重点拟上市企业提供全周期股权融资服务。
截至目前,漳州共有片仔癀、漳州发展、太龙股份、龙溪股份、傲农生物、万辰生物等企业在A股上市,在资本市场唱响了“漳州声音”。从《方案》来看,漳州一方面积极主动作为,搭建好服务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已上市企业和政府加强联动互动,以更大的责任担当和志向追求,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在本区域实现集群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跨越式发展。(记者 苏益纯)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