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坚持“科学+”定位,厦门海沧与厦门科技馆合作打造沧江公益研学营地

开辟新赛道 为科学教育做加法

2023-03-09 10:51
| | | |

孩子们在了解雷达测速原理。

学生在制作水位报警器模型。

学生在了解卫星定位的基本原理。

  5日,在厦门海沧沧江研学营地,厦门市海沧区第二实验小学毕业班学生3天2夜的公益研学之旅圆满落幕。看到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求知目光,校长吴志坚感慨万千。

  “沧江研学营地‘研’的含金量更高了!”他说,营地研学之旅,既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也拓宽了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渠道,“特别是其中一些科学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校借鉴”。

  作为海沧区教育局、厦门国有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厦门科技馆联合倾力打造的校外教育场所,去年6月启动的沧江研学营地始终以教育为核心,以科普研学为特色,多数时间面向海沧区中小学开展公益研学。在教育“双减”背景下,沧江研学营地做足做好“科学+”文章,逐步成为海沧区为科学教育做加法的全新赛道、全新探索。在厦门市教育局3月6日公示的厦门市第三批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营地)、劳动教育基地中,沧江研学营地榜上有名。

在职业启蒙中 感悟科学力量

  与无线科学家跨时空对话、重回上世纪90年代破译时光密码、在无线电波世界探索蓄能、完成穿梭海陆空的演练、迎接星际通信网络的终战……在沧江研学营地3天2夜的研学项目中,“Hz行动——无线电主题打卡闯关特展”最受高年段学生喜欢。

  该特展是沧江研学营地今年专门从中国科技馆引进的项目。孩子们以科学家、守护者、工程师的身份加入打卡闯关,在与众多原创展品互动中感受无线电带给世界和生活的诸多变化与便利,感悟背后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好玩有趣,充满挑战性,还能学到很多物理知识、科学技术。”以“电磁物理工程师”角色参与制作电磁铁等实验后,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5年(1)班女生陈南辛切身体会到科学的神奇,“原来,磁悬浮高铁技术就是利用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理啊。”

  为了达到以体验探究的方式完成教育的过程,沧江研学营地启动之初就以“基于实物的体验”+“基于实践的探究”为思路研发设计课程。继去年推出“我们的生活圈”研学主题后,2月24日启动的沧江研学营地2023年公益研学春季课程以“未来的我们”为主题,围绕自然、生物、物理等科学领域做足“科学+”内容,设置中医师、消防员、园艺师、仿生工程师、汽车工程师、电磁物理工程师等6大职业启蒙研学路线,为学生创设职业文化体验和自然科学思维环境。

  “我们希望通过全方位打造真实体验场景,为研学学员创造‘真听、真看、真感受’的参与式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在成长规划中建立多元化职业观念。”沧江研学营地总经理李飞翔说,营地将为中小学生提供有趣有益的探究体验、丰富多样的实践课程,帮助学员开阔眼界,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

以科学的理念 开展科学教育

  “孩子动手实践环节成功率比较低,要不要降低课程难度,让孩子们在现场一一过关,提升他们的成就感?”

  “研学营两三天时间,让孩子放松心态去体验实践过程,会不会更适合?”

  3日,这样的争论在沧江研学营地办公区不时上演。海沧区教育局派驻沧江研学营地的联络人白森泉与营地产品研发负责人杜常翔私下也经常互相探索沟通,求同存异,希望以更科学的理念开展科学教育,探寻更为妥适的研学模式。

  “沧江研学营地本就是一个全新探索,体制内的教育方式跟商业运营方的教育理念多少有些不同,这样的探讨体现了我们对课程研发的精益求精。”海沧区教育局综改办负责人凌琳说,从去年的“我们的生活圈”到今年的“未来的我们”,沧江研学营地每年的课程研发适度衔接,也体现海沧区教育局跟厦门科技馆在科学教育上持之以恒的探索决心。

  “双减”政策的实施,减轻了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海沧区教育局也在探索如何利用“双减”创造出来的空间,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加强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培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

  “在我看来,科学教育,不仅是科普,让孩子们接触一些科技,还应包括以科学的理念开展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凌琳说,海沧区创新机制,以沧江研学营地为载体,完善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并坚持长期主义、循序渐进,关注孩子们的内在发展。

  在课程研发上,增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教育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研发设计相应的主题路线。同时,每个主题路线的内容设置也遵循“看世界(观察)—问世界(探究背后的原理)—创世界(动手实践)”的过程,对孩子的思维进行深层次开发。

  正是通过在研学营课程上的观察与动手实践,海沧第二实验小学6年(3)班的汪阳溢才对在学校社团学到的伯努利原理理解更深刻。“往相距5厘米的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发现纸不会向外飘,反而会被一种力挤压在一起。”汪阳溢说,这个简单的实验很具象化地呈现了伯努利原理,让人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奥妙——原来,两张纸中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快,压力就小,而两张纸外侧的空气没有流动,压力就大,所以外侧空气就把两张纸压在了一起。

  参观恐龙主题展,通过多媒体了解翼龙是最早飞上蓝天的爬行动物;再去参观飞鸟基地,动手制作木鸢鸟、纸鸢、滑翔机,学用无人机航拍,逐步深入探究飞行的秘密……带领学生体验课程后,海沧第二实验小学带队老师王冬萍也受到很大启发。

  “了解知识、动手实践,最后验证原理,这个过程逐步深入,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王冬萍认为,营地的课程把课堂上的间接经验变成孩子的直接经验,让孩子们学会思考,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究世界、探究自我的欲望。

润物细无声 渗透核心素养

  带队参加研学营后,海沧区锦里小学老师张靖雯发现,孩子们的生活技能、实践创新、自主发展等核心素养都得到明显提升,“两三天内,孩子学会叠被、整理收纳,让很多操心不已的家长颇感意外”。

  当一名“药剂师”,辨识不同的中草药,学会抓药、称药,在导师带领下制作当下时令节气的草药香囊,自制纯天然草本抑菌洗手液……在“中医师”职业启蒙路线中,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五年级带队老师张建发发现,仅这么一个课程下来,就涉及人文素养、实践创新、自主发展、审美情绪等多项核心素养的培养。

  “孩子们通过参观中医药展馆,了解传统文化,明白药食同源的道理,并培养健康生活理念;动手制作药包、提炼精油,将现代技术学以致用,并通过片仔癀、青蒿素等实物,明白有些‘老东西’可以造福人类……”张建发说,营地课程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启发学生学知识、学做人,获得全面发展。

  “精彩的研与学应是研学营地的工作核心。”海沧区教育局局长孙民云说,沧江研学营地除了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长见识、增加阅历、获得多种人生体验,还要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信息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素养,更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

  根据初步计划,围绕沧江研学营地“科学+”定位,海沧从今年起将结合各学段特点,循序渐进推动科学科技类阅读,为推进全学科阅读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依托和载体。孙民云表示,希望通过科学科技类阅读,让学生产生学科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和动力,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厦门观察记者 林泽贵/文 见习记者 林梓健/图)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