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补短板,泉州在路上

2022-02-16 09:12
| | | |

  近日,泉州市召开了一场以“强产业、兴城市”为主题的经济发展动员大会。会上,泉州部署了“项目攻坚2022”“抓城建提品质”“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加快工业(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等多个行动。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强产业还是兴城市的主题,都直接契中了泉州产业经济“大而不强”“城市配套不足”这两大软肋和短板。会上,泉州的主政者发出了政策最强音——通过多个行动方案,尽快补齐这两大短板。

  众所周知,泉州是我省民营经济大市和省内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民营企业、工业经济、传统制造业三大主体构成了泉州经济的基本盘。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制造业滚动式发展的多轮红利期,泉州形成了9大千亿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在泉州地面上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体量。2020年,泉州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去年,泉州经济总量跃升至1.1万亿元。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经济规模庞大固然是一个相对优势。然而,客观地看,规模背后,泉州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视角看,根据近期福、厦、泉等3个设区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福州是749亿元,厦门是881亿元,泉州仅有504亿元。泉州与福州、厦门相比,差距不小。换言之,泉州GDP的含金量远远低于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因此,对于泉州来说,在保持经济总量平稳增长的同时,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显得尤为紧迫。

  在泉州,民营经济“十分天下有其九”,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来形容泉州民营经济的地位,十分恰当。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几乎事关泉州全局的民营经济来说,转型不易。近年来,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泉州民营经济,遭遇了中低端产品比例过高、产能过剩、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新兴产业增量不足这一系列“大考”。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考”,如今还在进行中。

  泉州经济体量大,是我省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的主力军之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发展的压力,泉州没有退路,必须迎难而上,加快新旧动能转化,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全方位提升泉州产业经济运行质量。

  在微观领域和执行层面,当下,面对经济主体领域的“马太效应”和“龙头化”发展趋势,泉州必须舞动龙头,继续做大做强安踏、恒安、达利园等龙头民营企业,以此带动行业转型,夯实经济基本盘;面对新兴产业的勃兴,泉州要加快三安光电、火炬电子等新经济项目的发展和培育,为泉州经济贡献更多增量,形成更多新增长极;当然,泉州也绝不能放弃中小企业,要给它们更多的“雪中送炭”式的扶持,假以时日,这些中小企业中,会出现更多未来的安踏、恒安、三安光电。

  作为产业转型的支撑之一,近年来,城市配套建设和完善也日益重要。泉州中心城区面积过小、辐射能力偏弱,城市格局主要以县域为基本结构和框架,这一状况下,导致城市建设配套相对不足、城市品位相对不高,对人才的吸附能力有限,也是泉州经济新一轮发展和转型的一大掣肘。泉州部署“抓城建提品质”行动,就是基于补齐这块短板的努力。

  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泉州首先要正视自身的要素禀赋,当地民营经济的底蕴还在,充沛的民间财富还在,海外侨亲资源还在,爱拼敢赢的精气神也还在。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去年,泉州还拿下了世界遗产这一金字招牌。尽快将这一招牌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也是值得期待的新经济引擎。

  泉州补短板的努力正在路上,我们从中得以窥见其背后的经济转型压力。(记者 何金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