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以专精特新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5-11-01 08:01
| | | |

□俞雪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专精特新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以下简称“两创”)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必须发挥其独特优势,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一、“两创”深度融合须发挥专精特新企业积极作用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省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00多家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70多家。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集中于工业“六基”领域,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关键节点。

  专精特新企业有利于加速成果转化。它们在细分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精准满足市场特定需求,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拥有更高效的创新和管理机制,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合作研发和协同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专精特新企业有利于增强产业链韧性。它们深耕产业链关键环节,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补齐技术短板,打通产业链堵点断点,依托链式协同优势,嵌入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链主”及上下游企业共享技术、联动产能、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如宁德思客琦、三祥新材等企业,专注于智能装备、新材料等细分领域,与“链主”企业宁德时代协同合作,推动了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形成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专精特新企业有利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它们广泛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将先进技术、智能制造和创新理念引入生产经营,实现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型升级,推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通过“两创”深度融合,加速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的转化应用,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

  二、发挥专精特新企业优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筑“两创”融合发展引擎。一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强原始创新,在细分领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嵌入产业链关键节点,强链补链延链,以专业化加速成果转化、精细化再造产业底座、特色化深耕细分赛道、新颖化焕新产业生态。二是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应用”发展模式,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耕国内市场应用场景,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欧班列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双循环格局下“两创”融合发展新模式。三是深入实施“互联网+”“数字+”“人工智能+”,促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实现数据共享与流程优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两创”融合效能。

  加强产业链和产学研用协同合作,营造“两创”融合良好生态。一是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发挥链式协同优势,依托省工业企业供需对接平台、省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平台等,通过“技术共创+场景共享”协同发展模式,建立与产业链主、上下游企业的常态化对接机制。聚焦产业链堵点断点,共同开展靶向科研攻关,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二是深化产学研用合作,通过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联合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依托产业集群和区域联动优势,打造“两创”融合发展高地。一是释放产业集群效应。借助专精特新产业园、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平台优势,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流动与配置优化。优化产业集群的服务配套,提供技术咨询、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支持,营造良好的“两创”融合氛围。进一步引导专精特新企业向产业园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二是放大区域联动优势。以厦门、福州、泉州等专精特新企业密集区为核心,搭建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创建“两创”融合示范区。深化山海协同,通过项目合作将创新资源有序导入龙岩、三明等山区。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企业与在闽台企组建合作联盟,协同技术攻关和市场开拓。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转移转化。建设企业出海服务中心,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技术、产业和市场深度合作。

  锻造产业竞争优势,构建“两创”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发挥专精特新优势,加快技术创新、数智化转型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两创”融合标杆企业,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转型升级路径。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梯度培育力度,鼓励专精特新企业深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元宇宙、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赛道。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为导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成果转化。三是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完善技术支持与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在工业“六基”领域实现更大突破,助力制造强省建设。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推进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加快数智化转型,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厚植核心要素,夯实“两创”融合支撑体系。一是强化政策支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双轮驱动,推动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向专精特新企业集聚。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完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先使用后付费、收益分配等制度。加强中试服务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升级,加速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科研机构与企业搭建常态化供需对接机制。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依托“金服云”等平台,推动金融机构开展专项贷款、股权质押等融资,通过贴息和担保基金等方式降低风险。发展耐心资本,发挥省级专精特新母基金杠杆作用,通过“母基金+子基金+直投”模式支持企业发展。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支持企业赴境内外上市融资,畅通多层次资本市场通道。三是完善人才引育机制。鼓励高端人才向专精特新企业流动,给予核心团队专项补贴和住房支持,建立人才共享和柔性引才机制。深化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硕博士及技术人才,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四是优化创新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整合服务资源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法治化创新环境。

  [作者为福建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化转型赋能福建专精特新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机制和对策研究”(FJ2024B114)阶段性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