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2025-05-13 08:01
| | | |

□吴建铭 罗向阳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家庭则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家庭家教家风承载着特殊的意义。良好的家庭家教家风,犹如坚实的基石,支撑着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深刻阐明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代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助力基层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家庭是社会价值观传承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了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承担着传承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将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相较于社会与学校教育的广泛性,家庭教育显得更为专一,有利于促进家庭组织内形成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自觉。当每个家庭都能秉持正确的价值观念,整个基层社会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将得到极大提升,为基层治理营造良好氛围、提供有效的治理方法和途径。

  家教是塑造个人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注重家教,他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可以说,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积极进取等优秀品质,并将伴随孩子一生,成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立足的根本。当每个家庭都能重视家教,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基层社会的秩序将更加井然,更能为基层治理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家风是基层社会风气的重要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家风清、家风正,社会风气才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优良的家风是基层治理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为基层善治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一方面,良好家风有利于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家风是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的家风能够引领社会风气向上向善。另一方面,优良家风能为基层治理提供道德滋养。基层治理的根基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而优良家风正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重要纽带。家风问题是社会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一个家庭如果家风正、家教严,就能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愿意为社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家庭多了,基层治理的根基就更加牢固,社区的发展也就更有保障。

  在充分肯定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基层治理重要支撑作用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们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比如:代际价值观差异引发的家庭矛盾日益增多,在婚恋观念、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分歧;基层家庭文明建设投入不均衡问题仍需重视,部分地区家庭教育公共资源配置相对不足;部门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相关平台建设等存在资源分散现象;长效化建设有待加强,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列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进一步突显了家庭家教家风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具体而言,一是强化家庭成员责任意识,通过广泛开展家庭文明宣传活动,及时掌握家庭成员的思想动态、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家庭责任感和归属感。二是积极健全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提升家庭教育专业化水平,帮助家庭解决好子女教育、婚姻辅导、心理咨询等现实难题,努力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针对性。三是深入挖掘、弘扬传统优良家风,结合新时代要求,广泛开展“最美家庭”等典型示范活动,通过公益广告、家风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家庭成员总结、提炼家训家规,让良好家风深入人心。四是推动家庭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积极发挥家庭在社区志愿服务、环境卫生整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环境。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篇大文章,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当每个家庭都成为文明和谐的港湾,当优良家风成为浸润人心的力量,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必将更加通畅,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必将更具活力。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要以更大力度推动家庭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让优良家风成为基层善治的“精神基因”,让家庭文明成为社会文明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福建开放大学。本文是2024年度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实践价值研究”(项目编号:FJ2024XZB031)阶段性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