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 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王文烂 郑祖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的战略任务。当前,全球粮食体系重构叠加地缘冲突频发、气候变化加剧,我国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和韧性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不仅是筑牢“三农”基本盘、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举措,更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点。
通过增强农业产业链条稳定性与适应性,能够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冲击,为乡村发展提供坚实产业支撑与就业保障;促进农业与加工、文旅、电商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拓展乡村经济增值空间;优化要素流动机制,推动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向乡村集聚,增强乡村区域发展活力;带动政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制度体系协同完善,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供给与治理支撑。
◆以科技创新夯实农业产业链韧性根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动能释放
创新动能不足是制约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基础性瓶颈,其带来的农业产业效率抑制、风险暴露与适应能力弱化,使农业在自然灾害、市场变动等冲击面前加剧了脆弱性。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核心动力,不仅能提升农业产业链在应对风险方面的自适应与缓冲能力,更能带动乡村产业升级、推动农民职业转型、提升乡村应对灾害能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科技动能、筑牢现代治理基础。
以科技创新夯实农业产业链韧性根基,需要以种业革命为突破口,构建从研发到转化再到应用的全链条技术体系。一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设立国家级种质资源库与生物育种攻关专项,破解“卡脖子”难题,支持种业企业自主育种,建立智能化种子信息数据库,推动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建议相关部门设立“农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推动“揭榜挂帅”与多方协同攻关机制落地,强化中央科研机构与地方农业高等院校、企业的联合攻关平台建设。二是推动数字农业平台建设,支持地方搭建集作物长势监测、智能播种、病虫害识别、市场预警于一体的农业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对农情灾情的快速响应。三是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行“任务揭榜制”“联合实验室制”等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场景化联合研发。四是健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层数字农技服务站,开展在线培训、实地演示等科技下乡活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以区域协同推动农业产业链条重构,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格局
区域发展不均与资源错配是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结构性障碍。应构建多层次空间协同机制,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功能互补、要素共享的网络化农业产业体系。通过优化区域协同,不仅能增强农业产业链的整体稳定性,也能促进城乡资源互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升乡村物流与基础设施水平,为乡村经济注入更大空间活力与发展机遇。
以区域协同推动农业产业链条重构,一是强化区域功能定位,东部发挥资金技术优势打造创新中心,中部稳定主产区建设加工基地,西部依托特色资源推动产业转型,东北聚焦黑土地保护与绿色农业发展,形成全国农业产业链的协同格局。二是推动跨区域资源流动,建立“技术飞地”“产销对接基地”“链主企业带动”等机制,实现从技术输入到产品输出的高效联动。可由相关部门牵头设立“国家农业区际协同发展示范区”,各地制定链主企业、核心产区与合作社协同发展的政策组合,明确财政支持、用地保障和物流配套等扶持措施。三是建立国家农业产业协作平台,引导东部龙头企业在中西部建设原料基地、储运中心或加工园区,推动链上共建和链下共享。四是加快融入全球农业供应链,建设海外农业合作区,拓展国际资源配置空间,增强外部风险下的供应链弹性。
◆以涉农财政金融制度完善提升农业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增强乡村经济活力
资金供给失衡是制约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机制性缺口。农业产业链韧性构建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长期困境,需要资金要素的精准滴灌。财政金融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增强农业产业链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能缓解乡村主体融资难题,激发农业经营创新,提升农民增收能力与乡村经济活力。
以涉农财政金融制度完善提升农业产业链抗风险能力,要求我们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对农田水利、冷链仓储、农产品加工园区等的财政资金投资强度,建立中央统筹、省级引导、县级落实的分层投入机制。深化改革农业支持补贴机制,推动财政支农资金与绿色发展、产业融合等方向挂钩,由产量导向型向绩效激励型转变,增设“技术采纳奖补”“绿色绩效积分”等制度,调动农业经营者转型积极性。创新风险保障工具,扩展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动巨灾保险、收入保险、绿色保险落地,推动建立区域性农业灾害损失应急基金。不断拓展金融产品供给,鼓励金融机构创设基于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合同、仓单、信用数据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相关部门可牵头推广“订单贷”“仓单质押贷”等模式,鼓励省级建立“农业金融风险补偿池”,缓解融资难题,提升农业产业链金融韧性。
◆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提升农业产业链配置效率,激发乡村产业发展内生活力
要素流动阻滞是制约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体制性障碍。一些地方的土地、劳动力、资本与数据等要素在农业产业配置中存在流动慢、配置散、效率低等问题,阻碍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需通过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和制度创新释放要素活力,提高土地、劳动力、资本与数据等要素的流通效率,这不仅能增强农业产业链对要素配置的灵活调节能力,更能为乡村提供多元资源整合的基础,助推农业经营现代化和乡村发展多样化。
以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提升农业产业链配置效率,一是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流转,建立农业用地经营权交易平台,以支持土地入股、托管、联合经营等模式,提升农业经营规模与效率。通过出台农地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指引,推动县域农地交易规范化、公开化。二是持续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建立覆盖入行培训、技能升级和岗位认证全过程的职业农民制度。推动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与信贷支持、社保接入挂钩,增强职业吸引力。三是推进数据要素确权入表,制定农业数据采集、使用与收益分配规范,构建省级数据交易平台,推动农业数据产品化、资产化。出台农业数据确权指导意见,推动省级农业数据交易平台试点,明确运营方与农户的数据权属。四是大力清除要素流通行政壁垒,推进农业用水、用能、物流等价格改革,引导要素配置向农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倾斜。
◆以三产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边界,拓宽乡村增收转型路径
产业交互弱化是制约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协同性缺陷。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与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结合点。三产融合不仅能提高农业产业链条的协同效率,更能拓宽乡村价值实现路径,激发多元产业发展活力,拓展农民就业与收入空间,推动乡村从单一生产向多元经营转型。
以三产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边界,需要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纵向整链,推动其在种业创新、加工增值、流通整合等环节进行垂直拓展,打造“从种子到餐桌”一体化模式。通过建立“农业产业链整合企业培育库”,对入库农业龙头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设备更新补贴与数字化转型扶持。鼓励经营主体横向跨界融合,发展农业+文旅、农业+康养、农业+教育等融合业态,重点支持田园综合体、农业研学营地、乡村民宿群等项目落地。积极推进数字赋能融合,发展智慧农业园区、直播电商基地与农业虚拟现实试点项目,推动线上线下价值协同增值。可通过设立三产融合专项基金,并将三产融合成效纳入地方年度乡村全面振兴考核体系。健全乡村产业融合项目评估与融资机制,设立三产融合发展基金,推动农业资源多维转化、多层增值。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