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时评
职业上新需标准化护航
□陈文华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5月8日发布公示,拟新增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17个新职业,以及黄金鉴定估价师、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等42个新工种。这份充满时代气息的“职业清单”,既体现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也为劳动者打开了更广阔的就业天地。新职业的蓬勃生长,不仅需要市场活力的“阳光雨露”,更离不开标准化、系统化建设的“土壤培育”。
新职业是经济活力的“晴雨表”,更是就业信心的“强心剂”。从旅拍定制师到烧烤料理师,从服务犬驯养师到睡眠健康管理师,这些贴着时代标签的新职业,背后是消费升级、科技变革、社会需求多元化的生动写照。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为例,随着AI技术爆发式发展,相关岗位需求暴涨;而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的出现,正是智慧农业、物流配送等新场景催生的结果。这些职业不仅为年轻人提供了错位竞争的就业机会,更让传统从业者看到“老树发新枝”的可能。比如,装修工人升级为装修管家,厨师变身烧烤料理师,职业赛道越拓越宽。
新职业不能只挂“招牌”,更要破解“成长困局”。不少新职业在诞生初期都会出现一些乱象,如技能标准缺失让招聘变成“自说自话”,碎片化培训逼从业者“盲人摸象”,规范缺位导致服务良莠不齐等。以睡眠健康管理师为例,若无专业认证和行业规范,极易沦为变相推销。新职业要真正立足,必须完成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跨越。
打造新型职业人才,需打好政策组合拳。一方面要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比如可借鉴互联网营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发经验,联合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对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这类职业加以规范。另一方面要构建阶梯式培养路径,例如针对电子电路设计师,可推动校企共建“课程包+实训基地+认证考试”的全链条培养模式。此外,还要强化权益保障。比如,对于智慧仓运维员等新业态工种,需探索适应灵活就业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让从业者吃下定心丸。浙江省近期将直播销售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就是值得推广的制度创新。
新职业的涌现,如同经济肌体中新生的毛细血管,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但只有通过精准施策打通“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权益保障”的闭环,才能让这些职业从“新奇特”走向“专精强”,真正成为稳就业、促增收的生力军。当每一个新职业都能在规范中成长、在系统中绽放,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必将更加强劲。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