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热:新文艺大众化的风景线
□傅修海
短视频热,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互相加持的技术结果,也是别具一格的新文艺大众化的独特风景。这表明,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关注文艺、欣赏文艺的方式。
技术迭代倒逼新的艺术变革,催生出新的艺术大众,更制造着新形态的艺术关注方式。比如,哪吒题材的影视不计其数,但《哪吒2》仍火出圈。数码技术全方位升级,使得今日哪吒更为立体、生动,画面冲击力更强。文旅产业短视频更典型,无论是角度构图、声音处理还是画面组合、技术力量,都呈现出声光电融为一体的惊人力量。以往的阅读与传播,跃升为当下的文化推广,既意味着力量,更饱含着能量。
短视频依托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不仅对日常生活形成了全覆盖信息包裹,也塑造着新大众。新文艺的接受方式、参与模式、反馈机制,共同构成新文艺的大众化图景。大众与融媒体时代前所未有的亲密互动关系、生产与信息联动机制,也导致新文艺与新大众之间不再执着于主动被动的清晰边界。这是动态的信息互动、关系互渗、角色互换。信息无孔不入,不仅是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也是大众文艺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的日常。短视频热,不过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侧影。
短视频兴起表明,新文艺、新大众的新挑战前所未有地生成文艺大众化的新现实。文艺大众化问题已被注入新时代内涵,也面临着新文艺生态和新大众精神需求。新文艺大众化,不只有新文艺的大众化,也有新大众的文艺化。新大众,新文艺,新的文艺大众化,这是时代对文艺提出的新挑战,也是新大众对文艺大众化的新要求。仍以哪吒为例。影片《哪吒2》显然不再以单一的孩子角色或神仙角色示人,更像是日常生活中被痛醒的凡人。哪吒神力一如既往充满破坏力,但其破坏力有欲望释放,也有一反往常的自主思考,甚至还有点少年老成的觉醒之思。不仅是哪吒,连土拨鼠的呆萌都被注入日常无奈与心酸的生活内涵,故而才能引发无数为生活奔波、辛劳的大众共情与共鸣。
共鸣更侧重理智与理性的认同,新时代大众化更要求日常生活悲欢、体贴人情的共情。没有感性的同频共振,就不会有理性的深度共识。新文艺因为读屏时代而特别注重视觉、听觉的直观体验,新大众自然也就更强调感觉的全面激活。短视频热,不过是应和了新大众的文艺需求。注重个体感同身受,是人之常情。融媒体时代新文艺的日常化、生活化和情绪化是常态,个体与文艺的无差别共生、共存与共情,是人工智能时代的文艺生态。新文艺时代每一个人都是舞台主角,每一个人都在参与、投入和编织大众文艺生活,每一个人都在阐释、塑造自己的莎士比亚和哪吒。
短视频兴起表明,新时代的新文艺大众化,是文艺生态中个性鲜明的大众化,是以共情而非共鸣为基础的文艺大众化。幼儿园孩子唱《孤勇者》,与上班族唱《孤勇者》同而不同、不同而相通,交织、汇合成孤勇者的时代洪流。学生所看待的哪吒,与成年人眼中的哪吒,各心有所系。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技术,无差别顾念着每一个人的悲欢离合。
的确,文艺大众化天然存在两难:文艺是美的、精神的,大众则是日常、生活的。前者要超凡脱俗,是提高、凝练、精神的向往,后者是柴米油盐,是普及、朴素、深处的扎根。大众是量的追求,文艺是质的拉升。文艺大众化总是试图寻求量变与质变间的平衡,新文艺大众化亦如此。大数据时代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无非在量的维度上前所未有地达到高度,无论是信息面扩展宽度,还是信息对人际关系渗透的深度与个体被信息包裹的饱和度,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大众之大,大众之众,信息化技术使得面目模糊的大众变得清晰可见,也变得瞬间可同化。区区弹指一挥间,数量级信息就可覆盖无数大众。正所谓:“一切的艺术都是宣传,一切的宣传未必都是艺术。”在数量级的信息覆盖之下,艺术信息化,宣传信息化,艺术与宣传的区隔所面临的,不仅是理性与审美栅栏的判断,更是信息洪流的横冲直撞。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句话在当下已经成为新文艺大众化的现实写照。量变使得文艺大众化的实现貌似成为现实,但也不过是后现代精神平面化的现实,而不是新文艺大众化的精神现实。量变呼唤质变,新文艺大众化的时代质变,仍要求质的提升。哪吒能再度横空出世,除了影视技术变革加持外,与其对许多现实生活中群体悲欢的屏幕触达有关。一日三餐的风雨无阻、兢兢业业,初衷始终都不是为了被拉去炼丹的最终命运。每个人的努力与挣扎,都应该被看见、被尊重。短视频火爆也好,文旅产业热也罢,出圈无非只是量的引流,重要的仍是出彩。出彩才是文化的照亮、精神的飞升。
短视频兴起,无疑是新文艺大众化的侧影,传达着新大众的心声。我们应该关注每个人的情感需求,而不是单纯售卖群体的情绪痛点。人工智能无论如何发达,人都不应该仅仅成为被计算的数字,而应该是被尊重与呵护的对象。新文艺大众化,量变已然可见,质变依旧可期。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