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春风度玉关
“昔有左公植柳,引得春风度玉关;今日万众播绿,无限生机遍陇原。……”在甘肃定西市城区的南山,一座美丽的“福州亭”掩映在绿树丛中,亭边碑石镌刻的《榕定生态扶贫赋》,生动讲述了东西部运用“长汀经验”,携手共造万亩生态林的故事。
近年来,“长汀经验”从福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日益彰显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意义。近日,记者走访了多次到甘肃定西、宁夏固原开展生态扶贫的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教授。
“康熙年间,侯官人许铁堂出任安定县也就是今天定西市安定区县令,他为民办了很多好事,深受群众爱戴。我参观了那里的许铁堂纪念馆后深受感动,心想也要尽力为西部的百姓多做一点好事。”兰教授表示。安定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干旱少雨,当地曾流行顺口溜“山是和尚头、一坡打一斗”。2017年,福州与定西确立对口帮扶关系,双方合作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安定区南山建设“福州林”,探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扶贫模式。由兰思仁教授、张国防教授等组成的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借鉴长汀水土流失区小流域治理等成功经验,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油松、云杉等树种,采取乔灌草多层次配置、针阔混交等措施,创新造林技术,在这里建成万亩森林,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林木3年的生长量超过当地造林15年的生长量。同时,采用“林果、林花、林蜂、林药、林菌、林农(农作物)、林禽、林旅”相结合示范种植模式,充分发挥了项目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福州林”带动贫困户参与退耕还林、植树务工、营林管护、发展林下经济,如吸纳390户贫困户参与造林,发放工资约128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19年,福州·定西生态林项目入选联合国全球最佳减贫案例。目前,“福州林”系统谋划的生态扶贫产业链正延伸到定西其他县区,惠及更多百姓。
2018年,福建专家团队去宁夏固原考察时发现,当地已经从干旱半干旱地区演变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与长汀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阶段很相似,可以运用长汀把“火焰山”变为“花果山”的经验,向固原大规模引进经济果林,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据悉,当时固原提出开展“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建设:“一棵树”,找准能在当地形成产业的经济果林;“一株苗”,选准有市场前景的特色苗木树种;“一枝花”,培育适宜当地种植的景观花卉;“一棵草”,找出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既能与草畜产业结合又能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的品种。2018年6月,科技助力“四个一”工程列入闽宁对口协作重要内容。闽宁联合编制了“四个一”工程相关方案和规划,确定了“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五城”与“四个融合产业”的发展布局。
福建专家团队向当地提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推进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实现生态优先与富民为本的统一。专家团队在固原建立各类试验基地30多个,为当地培训了大量技术人才。目前,“四个一”林草产业、蜂产业、食用菌产业、中药材产业、旅游产业提供就业岗位约20万个,带动10万农户长期稳定脱贫致富,突破了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大规模营造生态林和经济果林的关键技术,营造了389万亩生态林(草)。专家表示,固原国土总面积约1578万亩,这389万亩生态林(草)相当于在当地重造了一个生态系统。(记者 黄琳斌)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