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以“长汀经验”解码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之道

2025-05-06 08:04
| | | |

□兰思仁

兰思仁教授(中)在宁夏固原指导花农。黄海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水土流失治理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长汀曾因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而被称为“红色沙漠”。1999年,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同志的亲自关心推动下,长汀开启了大规模、综合性治理水土流失的序幕,历经二十余载接续奋斗,长汀森林覆盖率突破79.55%,水土保持率从76.18%增加至93.56%,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16.3万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9年的2431元提高到2024年的25582元,这片土地实现了从“山光水浊”到“绿富美”的涅槃重生,治理经验入选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这一奇迹不仅改写了长汀的自然面貌,更提炼出一套融合系统治理、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与价值转化的科学治理模式,为我国生态脆弱区的有效治理贡献了“长汀经验”。

  ◆坚持系统治理,遵循生态修复的自然规律

  长汀始终坚持系统治理理念,因地制宜、因山施策,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一是注重自然恢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长汀先后三次颁布封山育林令,实行天然林禁伐,让大面积植被进行自然修复。但由于严重侵蚀区的土壤十分贫瘠,单纯依赖自然恢复周期过长,这就需要人工介入加速生态重建。在侵蚀严重、生态基础薄弱的区域,通过实施等高草灌带、鱼鳞坑、穴播种植、修建拦沙坝等人工措施快速固土保水,形成先锋群落,为自然恢复创造基础条件,并逐步引导生态系统向顶级群落过渡。二是强调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主要通过物理手段快速截留水土、减少径流冲刷,为后续生物措施提供基础条件。生物措施则通过植被覆盖提升土壤保水能力,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在治理崩岗区域时,长汀注重工程上采用“上截、下堵、中间绿”的模式减少水流冲击,利用工程结构稳定地形,生物措施上种植根系发达的草灌固土,并逐步引入乔木恢复植被覆盖,最终通过工程截流与植被恢复相结合,有效控制了重力侵蚀。三是推动斑块治理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强调精准性与系统性并重,针对局部水土流失斑块精准施策,又统筹推进小流域整体生态修复。长汀将碎片化分布的水土流失斑块作为治理重点,建立“补植+施肥+灌草”立体治理模式,全力破解流失斑块治理难题。同时,依托中央财政支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选取具有生态、景观、亲水功能的溪流河道开展综合治理,提升流域整体生态功能,成功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3条。

  ◆强化技术赋能,实现水土流失的科学治理

  长汀通过技术创新与智慧化管理手段,显著提升了水土流失治理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一是以数字化手段实现智慧治理。长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无人机航拍和地面传感器网络,构建“人防+技防”“人工智能+”“地面+空中”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时获取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模数、水土流失斑块分布等数据,动态监测实时水土流失情况。强化数字赋能,有效整合气象、土壤、植被、水文等多源数据,构建水土流失治理数据库,探索利用算法模型优化治理方案,大幅提升治理效率。二是以科技创新破解治理难题。长汀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建立“四站二院一中心”科研平台,创新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技术、新模式。针对红壤区生态修复难题,加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崩岗差异化治理、水土流失阻控与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创新,形成“红壤丘陵区严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等成果,编制“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治理标准体系”等9个技术标准,实现从重治理向以预防为主转变。三是以人才创新支撑科学治理。长汀实施水保人才战略,全面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协作,开展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聚集了一大批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研究的科研团队在此开展关键技术研究,把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与发展农林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本土人才,为水土流失治理的技术攻坚提供智力支持。

  ◆促进机制创新,发挥系统集成的制度优势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实践离不开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健全党委领导机制。长汀充分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实施党委“一把手”工程,贯彻落实“三级书记”抓水土保持工作责任机制,将各级党政领导作为水土保持第一责任人,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督查检查重点内容,使考核由弱约束变成硬杠杆。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长汀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县域综合性水土流失治理目标规划和重点任务。二是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以股份合作、承包经营、租赁合作等模式有效带动农户共同参与治理。健全“生态征信”制度,将水土保持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倒逼高耗能企业绿色转型。建立以资金补偿为主,技术、政策支持为辅的水土流失区生态补偿制度,重点向生态保护区域倾斜。三是创新公众参与机制。长汀按照“谁治理、谁拥有、谁受益”原则,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大户等各类非政府投资主体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通过财税优惠、产权激励、投资补助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回报,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整合各方补助资金,采用以工代赈、因素分配、竞争性分配等方式支持水土流失区群众参与进来,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态资产增值。

  ◆着力价值转化,推动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汀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着力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花、林禽和林蜂等林下经济,将崩岗侵蚀区改造成梯田或经济林基地,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打造长汀本土地理标志产品,推动“长汀河田鸡”“长汀槟榔芋”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品牌溢价提升生态农产品价值。依托治理后的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等新业态,进一步打造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洲湿地公园等生态景区,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产业生态化发展。长汀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通过一系列重、特大项目的实施,推动纺织服装、稀土精深加工、中油(长汀)催化剂等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采用节能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方式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传统企业申报绿色制造体系,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等节能项目,通过资源回收和清洁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实现传统企业向低耗能、轻污染方向转型,打造“绿色引擎”。三是创新碳汇价值实现机制。长汀开展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估与核算,率先设立水土保持碳汇专项账户,探索“平台开发备案、部门协调促成、企业自愿购买、收益回馈治理”的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模式,开展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打造跨省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试点,最大程度确保碳汇成果由群众共享,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总结“长汀经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迈向“全胜”,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的富美长汀。要更加注重提升森林质量和发展林下经济,系统推进树种结构调整和补植修复,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大力发展以林药、林花等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产业,建设森林“四库”打造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县。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和“三产”融合,重点推进产城融合、商贸、红色文旅、产业新城“四大组团”建设,打造汀江生态经济走廊带。坚持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推进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具有长汀生态特色的“三产融合”品牌。

  (作者为福建省人民政府参事,福建农林大学校长、教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