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经验”是“两山论”的生动诠释
□蔡华杰
甘肃定西绿树环抱的“福州亭” 黄海 摄
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实践不仅验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科学内涵,更构建起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共生的完整实践路径。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经济不能竭泽而渔,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而且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实践中,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层次的升级而历史性地展开。我们对“两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历程正是这一认识历史性展开的生动写照。
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
马克思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衣、食、住等生存需要的资料,外界的自然条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富源,人类正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展开这一历史活动,也正是在这一索取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产生消极影响。长汀在第一阶段经历的是生存逻辑下的生态劫难,陷入了“向山要粮”的阶段性困境。近代以来,随着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日益加剧,长汀逐渐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花岗岩风化土瘠薄的表土层被雨水冲刷得越来越薄,草树难以存活;山里百姓常年收成少,为了生存就只能上山砍树、卖钱、换粮食,附近的山砍光了就去砍更远的山,从而陷入了生态环境恶劣导致生存环境艰难、生存环境越艰难越向山林无节制索取的恶性循环。到20世纪30年代,长汀已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
倘若我们将自身的发展进步建立在对自然的过度榨取之上,导致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渐趋恶化,而后又不得不耗费大量财富去修复和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陷入了得不偿失的逻辑怪圈。自然和人类是和谐共生、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要善待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新中国成立以来,面对现实困境,长汀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开启了水土流失治理阶段。长汀实施大规模造林绿化工程,通过封山育林、改良植被、林权改革、补贴烧煤、发展绿色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等措施,展开了水土流失治理攻坚战。到2011年,长汀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17万亩,一座座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时,人们常常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有的认为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发展就会破坏环境,因此要放慢发展步伐;有的认为为了摆脱贫困就必须加快发展,环境破坏在所难免。其实,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让自然财富、生态财富源源不断带来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当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长汀在继续推进、巩固生态修复成果的基础上,进入了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生态反哺”阶段。一方面,长汀探索出“反弹琵琶”治理路径、“等高草灌带种植”等技术,分类打造迹地更新造林、马尾松林改造等示范点,实施汀江上游水源地涵养等工程,最终形成稳定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长汀不仅接续发展第二阶段的林权改革,还大力发展河田鸡养殖、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新业态,探索汀江-韩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开展天然林、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开展森林“绿碳”、水保碳汇等创新工程,不断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此同时,碳汇项目、生态补偿机制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贡献。长汀实现了“绿富共赢”,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长汀三个阶段的实践,不仅修复了生态系统,让“火焰山”回到“绿水青山”,还将“绿水青山”转变为蕴含“金山银山”的“花果山”,迈向“绿富共赢”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在这期间所形成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是一种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是解码“两山论”的光辉典范。“长汀经验”,彰显出中国特有的党委领导下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有机统一的分类施策办法,“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久久为功治理精神,生态系统修复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深度融合机制。这种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展现了我国政治势能高位驱动、群众路线生态化和整体性治理的体制机制,以及对“天人合一”自然观、“家国同构”集体主义行动逻辑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长汀经验”构建了践行“两山论”的“危机应对—系统治理—价值转化”的完整闭环,其治理历程证明,生态修复不仅是技术工程,更是发展范式的革命,当治理体系从政府单一行动转向多元主体同心共治,当价值认知从生态成本负担转向发展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就获得了持久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