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4-26 07:57
| | | |

□刘桂茹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近年来,5G、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迭代并不断融入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科技”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化强国建设新的增长点和重点领域。新征程上,我们要紧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趋势新形态,不断创新数字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数”前行,文化科技融合赋能数字文化产业提质升级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浪潮,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对于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文化与科技融合有助于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创新空间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数字出版等新业态发展迅速,旅游+直播、非遗+短视频、传统文化+游戏等新的文化融合模式层出不穷,VR、智能终端、全息交互、3D视觉传感等数字传播和交互载体使数字文化消费场景日新月异。

  2.文化与科技融合有助于延伸数字文化产业链。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链从生产端到流通端到需求端的单一线性模式,形成大数据融合数字基础设施、内容生产、内容存储、平台搭建、产品分发、版权交易的全产业多关联共协作的新模式。产业链的延伸并不是简单地拉长产业链条,而是以线上+线下、内容+社交、产消一体化、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等数字化方式实现生产消费传播的多向互动和多维链接,也有利于促推数字文化IP的价值链打造。

  3.文化与科技融合有助于集聚数字创新人才。数字人才是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内在支撑。文化与科技的深入融合,能够把一批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善于运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会集起来,以数字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为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注入蓬勃动能,构建数字文化产业产才融合发展高地。

  ◆乘“数”而上,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科技融合为数字文化产业带来勃勃生机,然而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使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人才资源等方面的薄弱问题日益突显。加快提升创新创意水平,找准文化科技融合的着力点,才能不断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完善顶层设计,构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布局。强化数字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事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格局,也是进一步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关键所在。一是以整体性视角提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方案,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整体性视角指向多方面要素,包括国家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数字文化产业的多种业态、数字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数字人才的现有状况等等。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明确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才能提出合理有效的顶层方案。二是以系统性思维提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域规划,使数字文化产业各行业各领域形成互动、互嵌、共享、共生的整体生态。系统性思维既包含文化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数字文化产业细分领域的发展规划,也包含细分领域之间的融合共生,行业业态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内嵌、协同发展,形成系统性全域发展的产业形态。整体性、系统性的顶层规划,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不断激发产业发展潜力与活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坚实可靠的政策支撑。

  2.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激发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所呈现的新质态和新趋势,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一是加速推动新型生产要素的融合创新,以要素创新催生文化新质生产力,为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和质态跃升注入强大动力。优化配置文化大数据、大模型、大算力、区块链、数字孪生等新型生产要素,通过生产要素的集聚发展、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推进文化生产效率质的变革,使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的新质化进程不断加快。二是强化科技赋能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的动力水平,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新场景,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立足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之于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充分激发物联网、元宇宙、智能装备、人工智能、智慧空间等先进技术在数字文化产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潜能,促进产业提质、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培育壮大数字出版、数字潮玩、智慧剧场、数字藏品、文博元宇宙等新业态,积极发展未来文化业态。

  3.打造数字文化品牌,筑牢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数字文化品牌的数量和水平某种程度上表明数字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着力点。数字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应依托现有的文化资源和产业优势,强化创新创造能力,形成文化领域的软实力。一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传统+创新的方式奠定文化品牌的深层底蕴。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如何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形成富有文化韵味的品牌,成为亟需深入思考的命题。二是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创新,重点突破文化科技融合的关键性技术,提升文化品牌的科技含量和时代魅力。《黑神话:悟空》之所以迅速成为火爆全球的国产3A游戏品牌,离不开数字孪生、空间计算、全景光照、虚幻引擎等“黑科技”的加持。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紧抓前沿技术应用和开发,不断提升技术驱动品牌创新的能力水平,以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强化品牌建设,以品牌影响力引领产业潮流。

  4.推进数字人才队伍建设,汇聚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力量。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数字人才队伍。与传统文化产业不同,数字人才需要具备数字化思维、掌握数字化技术、拥有数字业务能力。加快推进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强化数字人才政策的顶层设计,结合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需求,精准把握数字人才发展趋势,制定出台数字人才培育发展的专项规划,为数字人才的育、引、留、用创造良好制度环境,为数字人才的有效供给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快培育具有高层级、智能化和创新性的人才资源,包括数字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数字技术创新研发者、数字文化政策设计和实施的创新管理者等等,充分激发他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创造、智慧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加强数字领军人才培养,支持和鼓励相关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增加数字人才培育项目。拓展国际化合作空间,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高层次技能的海外数字人才。努力搭建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素质优良的数字人才队伍,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凝聚重要力量。

(作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