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系统整合·资源整合·治理协同

——持续打造跨村联建引领乡村振兴升级版

2025-03-25 09:57
| | | |

□曾起郁

东壁村民宿(霞浦三沙镇供图)

三坪村村民在采茶。(霞浦三沙镇供图)

  编者按: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多次指出,只有抓好农村党的建设,筑牢战斗堡垒,才能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农村奔小康。多年来,我省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强化农村基层党建,不断创新、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体制机制。2015年开始试点的通过党支部跨村联建推动乡村振兴,就是一个重要探索。

  党建引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0月在福建考察时指出,村级党组织要发挥火车头作用,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党。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多年来,福建省积极推动党建的改革创新,探索跨村联建模式,让农村基层党组织激发了澎湃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跨村联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十年实践

  福建从2015年开始“跨村联建”试点至今,针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封闭性、碎片化问题,持续推动实施“跨村联建”模式引领乡村振兴,以地缘、人缘、产业为纽带,在保留建制村的基础上组建联村党组织,将“组织链”嵌入“产业链”,构建起“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中心村带周边村”的协同发展共同体,引领乡村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取暖”,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凝聚形成乡村振兴强大合力。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跨村联建在一定程度突破了传统垂直管理局限,实现党建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系统整合,以组织联建引领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和乡村治理协同,形成了五种较具特色的类型:龙头引领型(强村辐射、以点带面、抱团发展)、治理协同型(跨村联治、片区共商、协同治理)、村企共建型(资源要素双向奔赴、合作共赢)、文旅驱动型(聚拢资源、文旅产业规模化发展)、生态共治型(产业发展、生态治理一体推动)。

  ◆跨村联建引领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我省探索的跨村联建,在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治理优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强化了基层党组织。通过党支部联建,有效缓解了各村党支部各自为战、横向联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缓解了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不足,组织覆盖缺位,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等问题,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引领力。其次,促进了产业崛起。通过打破建制村的界限,立足产业联营,统筹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土地、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蓬勃兴起,实现了产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促进村集体与群众紧密相连,共享发展红利。第三,激活了乡村文化。通过挖掘和整合各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共同打造文化品牌,开展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创新。第四,提升了生态治理效果。通过统筹规划和推进生态建设,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共同保护和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根据有关部门调研,全省通过跨村联建生态共治,2024年联建区域实现集体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类纠纷同比明显下降,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福建样板”。第五,改善了乡风。通过创新建立跨乡镇联治、片区基点共管、农村社区共建等机制,促进了各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了公共服务资源,提高了社会治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大减少了联建村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积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凝聚了农村新风正能量。

  跨村联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启示:第一,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保障。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建立联村党委等形式,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和组织力量,能够有效打破村域限制,实现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第二,资源整合与产业协同是关键路径。只有有效整合各村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才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发展效益。第三,创新治理模式是重要支撑。只有将“联”的思维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治理模式,能够有效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第四,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只有加强人才的回引和培养,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持续打造跨村联建引领乡村振兴升级版

  跨村联建激发了乡村发展活力,有力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但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在一些地方,党组织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资源整合协同产业发展依然存在壁垒;乡村治理人才引育难度较大;跨村协同治理存在一定障碍,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够健全等。这就需要我们持续创新,积极探索跨村联建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一是完善联建党组织的运行机制,提高决策效率和水平。第一,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建立“联建章程”,明确跨村党组织的职能定位和与原建制村党组织的权责划分,建立权责清单和考核机制;第二,规范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内基本制度,严格党内组织生活,组织跨村党组织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升跨村党组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政治能力、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第三,进一步探索跨村党建与村民自治的协同机制,完善、执行联席会议制度和片区共商机制,定期召开联建村工作例会,共同协商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等重要事宜,确保联建工作有序推进。

  二是破解资源整合壁垒,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第一,深入调研,深入挖掘各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眼长远,统筹谋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特色产业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第二,完善资源评估和收益分配机制。建立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对村集体资源进行合理评估,深入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共享机制,提高各类资源收益再分配的均衡性;第三,建立资源、资产评估结果与收益分配的公开制度,开展村集体资产数字化登记,实现股权流转、分红透明可追溯,确保村民对集体资金、资源、资产、收益分配的知情权,增强跨村整合资源的民意认同。

  三是完善“头雁”人才引育机制,持续培养跨村联建带头人。第一,实施“双轨驱动”人才战略。着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在乡村内部组建“青雁人才库”,建立“土专家”认证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第二,继续实施“归雁”计划,进一步夯实从外部柔性引进离退休干部等人才担任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做法;第三,实施村干部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导师资源库+跨村服务团”培育模式,推行导师帮带制,建强乡村振兴“头雁”队伍,为人才匮乏的薄弱村做好传帮带,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

  四是完善跨村协同治理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第一,激发群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支持农民群众多渠道参与村级议事协商。通过“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平台扩大群众参与。第二,强化数字赋能跨村协同。积极探索“技术嵌入”与“乡土融合”的路径,建设“智慧乡村”治理平台,建立跨区域数字治理联盟,开发联建片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资源要素动态管理。通过移动端平台(如小程序、App)搭建“线上议事厅”,实现村务公开、民意征集实时化,拓宽村民参与渠道。第三,积极推动文化融合。通过开展跨村文体活动、道德评议等,培育共同文化认同,消融联建村在历史传统、宗族观念和利益诉求上的差异。

  五是优化政策支持体系,拓宽联建村发展资金渠道。第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财政、土地、人才等政策向跨村区域倾斜。优先支持联建片区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项目。设立跨村联建专项基金,对跨村联建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第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以奖代补与先建代补制度,将联建成效纳入基层党建考核,对表现突出的乡村给予资金与政策奖励;第三,创新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乡村发展的金融产品,为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总之,跨村联建需要因地制宜,持续优化利益联结机制与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制度创新与数字赋能,推动联建模式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升级,促进跨村联建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

  [作者为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农村环境保护的社会机制研究”(编号:24ASH010)阶段性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