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润城乡 共推融合路
□林秀治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这为新时代福建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文化融合本身不但是城乡融合的重要部分,还能在促进城乡融合中起杠杆作用,有力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福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特色鲜明的八闽文化,文源深、文脉广。在加快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中,我省可以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文化底蕴赋能福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精神动力
在走出一条具有福建特色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新路上,文化的作用至关重要。面对乡村全面振兴中部分乡村“空心化”困局,文化能够唤醒乡村的内在活力,让乡村保留独特的风土人情。应对新型城镇化中部分城市“千城一面”的困境,文化能够塑造城市的特色内核,让城市保留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首先,文化是福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纽带,有助于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对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人们可以加深对乡村文化内涵的了解,增强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同,减少城乡之间的文化隔阂与疏离感。同时,城市的现代文化理念也能够助力乡村更新观念,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通过这种双向的文化互动与融合,城乡文化差异可以得到有效调和,促进社会认同的建立与深化,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其次,文化是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助于促进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入挖掘我省民俗节庆、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城乡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打破城乡界限,推动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协同发展,进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创新和转型,推动经济的互促共进与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赋能福建城乡融合的要素配置
文化产业具有显著的辐射带动效应,能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还能为城市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提供丰沛和充满生机的源泉。城乡文化产业的融合,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福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一是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城乡联动互促。我省可有效整合配置各地的优势文化资源,关联与融合地缘相近、文脉相承的特色文化产业,打造跨区域合作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如茶文化产业集群、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工艺美术产业集群等,形成城乡联动的带状发展格局,促进城乡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城乡联动发展。二是促进文化产业业态城乡协同创新。深入挖掘非遗、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进行创意转化,打造乡村休闲游、文化遗产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农业游、红色研学游等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城乡文化资源要素的高效利用,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三是促进文化产业链条城乡延伸互补。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土特产及文创产品的销售,促进寿山石雕、提线木偶、棉花画等福建特色手工艺品和文化产品的推广,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产业格局。依托闽南戏曲、闽东传统舞蹈等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演艺项目,举办文化节庆、民间艺术展演等文旅活动,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城乡文化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文化服务赋能福建城乡融合的产品供给
在福建城乡融合的过程中,文化服务供给起着桥梁作用。优化城乡文化服务供给,能够有效促进福建城乡文化互动与融合,促进文化资源均衡分布,有助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文化生态系统,从而推动福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城乡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健全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常态化机制,推动城乡共享文化资源。城市可通过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提供人才支持等方式,将优质文化资源引入乡村。乡村则应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积极推进乡村文化志愿服务,开展具有乡村趣味的文体旅活动,打造“四季村晚”“三泰书香”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同时为城市提供独特的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城市文化服务。二是构建城乡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优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展馆、地方戏台等的功能布局,建设传统手工艺工作坊、非遗传承场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设施,打造跨城乡、全覆盖的文化服务网络。三是促进城乡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福建”的优势,建立城乡文化数字平台,借助互联网、数字化、云计算等现代技术,将福建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提供文化展示、文化教育、文化体验等服务,让城乡居民能够共享优质文化资源,了解和参与各类文化活动。
◆文化精英赋能福建城乡融合的人才保障
当前,福建城乡文化人才存在供需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专业手工艺人及高级人才不足等问题。通过文化精英共育,能够打破城乡人才流动壁垒,促进人才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人才共享与互补。因此,构建城乡文化精英共育体系,是福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
一是加强城乡文化精英的培养与激励。建立完善的城乡文化精英培养体系,依托高等院校、线上学习平台等教育资源,发挥非遗项目传承人、民间技艺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的带头作用,组织文化理论知识培训及技能实践活动,提升城乡文化人才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建立合理的城乡文化精英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完善职称评定标准,开展荣誉表彰活动,增强其职业荣誉感与发展内驱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二是促进城乡文化精英的互动与交流。借助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创建覆盖全省的城乡文化精英互动虚拟空间。建立城乡文化交流中心、创意工作坊、文化产业园区等实体平台。通过在线展览、文化节、艺术展、文化论坛、教育培训等活动,促进城乡文化精英的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实施城乡文化精英互派计划,城市的设计师、艺术家、智库专家等文化精英下乡开展乡村规划、文化创作、技术培训等工作,乡村的民间艺人、手工艺人、文化传承人等文化精英进城参与非遗保护、艺术创作、文化交流等项目,互相传递文化理念与实践经验,促进城乡文化的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商学院。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福建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