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科技体制机制

2025-03-15 08:24
| | | |

□王海燕 林铃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战略要求,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民营经济发展高地,福建省创新主体活跃,创新力量强劲,同时,地处东南沿海,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催发科技创新新动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构建全面创新的科技体制机制,形成基于福建省创新链条特色,以本土企业、科研院所、人才为依托和主导的创新发展格局,推动福建高质量发展。

  建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机制,重塑发展新动能

  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福建省要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有必要同时从“硬”环境和“软”环境着手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双轮驱动破解关键技术壁垒,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合作,通过组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立健全科研平台落地机制与协作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解决“卡脖子”难题的联合攻关机制;积极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创新资源,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核心技术研发提供坚实的载体支撑。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加快推进物联网、区块链铺设升级,积极引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数智生态系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优化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生态。自顶层设计整合研发“软硬件”环境,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专注新技术研发、锚定新赛道发展,推进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增长潜力,打造更为高效、更具地方特色的创新发展新路径,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积蓄发展新动能。

  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打造发展新模式

  科技创新资源是实现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科技创新资源指的是科技创新过程中所需的人、财、物等资源要素。要发挥科技创新资源的整体效能,有必要优化其配置机制,大力发展融各项创新资源要素为一体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科技创新资源要素与其余生产要素间的融合,加快技术升级,打造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福建省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通过平台建设与场景应用,实现数据要素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数据要素与科技资源的融合创新机制,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微观视角来看,创新主体在生产运行过程中,数据要素的高效处理手段能准确提炼出大数据中的有效信息,并高速传输至生产相关环节,推动创新环节中各类生产要素的协同,以“数据引领”突破传统资源要素约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不同来源数据融合碰撞后易产生更多有效信息,提升要素资源配置生产后的价值回报率,进而实现可持续的科技创新。从宏观角度来看,数据要素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同频共振,加快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智化转型,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打造全面激发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新模式。

  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构筑发展新优势

  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新一轮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科研活动复杂性不断增加,必须要有强大的组织机制,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高效推进。首先,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政府层面的统筹布局,改革科技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机构管理模式,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现。其次,针对不同科技创新任务,采用不同的组织管理形式,有的放矢地构建相应的创新协同联动机制。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和区域发展目标,激发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强化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项目制”等能有效激发创新潜力的激励机制,打造高效高能的重大科创攻关实力。再次,积极探索任务分类管理模式,强化任务实施监督。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特点的项目,选择合适的部门单位承接实施,设置过程性与结果性“双重”考核机制,形成优化促进的科研创新考核机制,确保“有组织的”科技创新落到实处。最后,注重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互促进的良好管理模式。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抢占发展新赛道

  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举措。福建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在2024年的全省科技大会上提出“推进政产学研用融通创新”。面对新形势新需求,要牢牢抓住这一“牛鼻子”,全力推进向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跃进。其一,企业是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生产的天然主体,要积极推动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的体制机制,推进创新链条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高度匹配,确保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用好、用实省创新实验室,引导支持企业“入校”合作,发挥海洋、森林资源优势,争取“海上”“林上”大工程大项目。其二,优化配套服务制度,用好税收扶持政策,加大基金融资支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我省大型制造企业、能源企业自发自主建立创新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研水平,缩短孵化—发展新兴项目链条,在行业竞争中把住优势地位。其三,完善长效反馈机制,用好科技评价“晴雨表”,明确科技成果评价的导向功能,凭创新成果业绩贡献,实行差异化评定,重视发挥政府、市场、企业、专业机构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全面准确地反映创新水平。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本文为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福建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