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抓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突破口

2025-03-15 08:24
| | | |

□周家梁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福建考察时要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民营经济大省,福建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近年来,福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突破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白羽肉鸡育种、九价宫颈癌疫苗、手撕钢、光刻胶、高纯金属靶材等关键核心技术,2024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首次突破千项,达1076项,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45万家。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产业需求之间仍存在明显落差,具体表现为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率长期徘徊在较低水平,大量专利“沉睡”在实验室;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链“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

  究其根源,从制度层面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科研人员兼职创业等政策仍存在“玻璃门”,职务发明收益分配比例偏低,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从供需匹配看,高校科研选题与产业需求存在“温差”,企业技术需求难以有效传导至研发端;从金融支持看,种子期、初创期科技项目面临融资断点,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单一;从人才激励看,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匮乏,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科技红娘”数量不足。这些结构性矛盾导致创新要素在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难以高效流动,亟需通过系统性改革破除障碍、激发活力。

  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福建亟需以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塑造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破除制度藩篱,释放创新主体活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在省属科研院所试点“先确权后转化”模式,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成果所有权。通过明确产权归属,有效解决“不敢转”“不愿转”的顾虑,显著提升科研人员的转化积极性。建立省级技术交易负面清单,对不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下放审批权限至高校院所自主决策,简化评估备案流程。借鉴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允许科研团队与单位按比例共享成果转化收益,激发各方参与动力。在厦门、福州等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三权分置”(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管理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成果处置自主权。完善科研人员流动机制,推行离岗创业“留职不停薪”政策,构建“旋转门”制度,允许科研人员保留编制身份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保留岗位晋升资格,消除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

  搭建对接平台,贯通产学研创新链条。组建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的产业创新联合体,建立“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攻关机制,推动研发选题从学术导向转向问题导向。建设全省统一的数字化技术对接平台,集成技术需求发布、成果检索、区块链存证等功能,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供需精准匹配,缩短成果与市场的距离。在泉州装备制造、厦门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布局中试基地,提供工程化验证、小批量试制、市场测试等全链条服务,降低企业承接风险。支持福州大学城建设概念验证中心,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早期成果的商业化评估和样机开发,帮助科研团队跨越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的“鸿沟”。

  完善金融支持,构建全周期资本链条。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采用“母基金+直投”模式,重点支持具有颠覆性技术的硬科技项目,助力其跨越“死亡之谷”。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破解轻资产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拓宽社会资本参与路径。在平潭综合实验区试点科研人员持股计划,允许以技术入股方式创办企业,政府配套提供首期代持资金,降低团队创业风险。建立科技保险补偿机制,对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应用提供保费补贴,分散产业化风险。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科创专板”,构建从天使投资到IPO的接力式融资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适配的资本支持。

  创新激励机制,培育技术转移生力军。在省属高校试点设立技术转移教授岗位,将成果转化成效纳入职称评审体系,打破唯论文、唯项目的传统评价标准。实施“揭榜挂帅”人才工程,面向全球发布产业关键技术需求榜单,吸引顶尖人才团队揭榜攻关,赋予其技术路线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权。建立专业化技术经纪人培养体系,完善执业资格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对促成重大成果转化的经纪人给予阶梯式奖励。在晋江、福清等民营经济活跃地区建设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既懂技术又熟悉市场的“科技红娘”,架起科研与产业的桥梁。设立“闽江成果转化奖”,对突破“卡脖子”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团队给予重奖,营造“创新者荣耀”的社会氛围。

  强化区域协同,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深化闽台、闽港、闽澳科技创新合作,在平潭建设“两岸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探索台湾科研人员成果在闽转化的便利化路径。建立“海丝”科技成果交易网络,依托福州自贸片区开展跨境技术贸易试点。吸引国际资本参与我省科技项目投资,推动新能源等优势技术向海外输出。建设“数字孪生”成果转化监测平台,实时追踪技术交易、产业化进度等数据,为政策优化提供依据。在福州、泉州开展成果转化效益评估试点,建立“研发投入—专利产出—产业增值”的全链条评价模型。对长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高校院所实施动态考核,通过经费调整机制倒逼科研选题贴近市场需求。构建“山海协同”创新走廊,推动沿海科技资源向三明、南平等山区辐射,促进区域间技术转移与产业协作。通过开放合作、数据赋能与区域联动,打造“全域覆盖、内外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提升福建在全国创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

  (作者单位:福建江夏学院。本文为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福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