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以林长制统领新时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

2023-06-20 09:51
| | | |

□林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林草等生态系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林长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的制度创新,目的是守护林草资源、守卫生态安全。习近平同志对林业责任制的重视可以追溯到他的宁德工作实践。怀着对宁德人民摆脱贫困的期盼,经过全域深入调研,他敏锐地看到“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提出了“闽东的振兴在于林”的战略思路,为此要求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完善林业责任制,二是健全林业经营机制。新时代推行林长制要充分发挥林长制的制度优势,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绿色根基。

  坚持林业生态文明和谐共生的智慧引领。新时代推进林业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并且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中国古人在感恩大自然馈赠的同时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应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应焚林而田、竭泽而渔,只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才能“不可胜用”,由此形成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华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我们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持续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健全林业生态文明和合共治的制度体系。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首要价值。合作治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各界的和合共治既是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也是治理现代化的途径和方式。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之后,国家林业局率先出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 年)》,提出要着力构建包括绿色核算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五大制度组成的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体系。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印发后,国家林业局提出要建立健全包括生态资源产权制度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制度等九项制度在内的林业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要完善和发展国土绿化制度、森林资源保护制度、国家公园保护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林长制的创新突破了原有的管理体制,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事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绿色治理体系。

  彰显林业生态文明和美共富的治理效能。新时代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效能体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共赢”上,体现在天蓝、地绿、水净、人和的美丽环境中。建成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不懈追求,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我国林区、牧区、沙区面积广大,农村人口比重大,林农收入水平还不高,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关注对象之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巩固生态扶贫成果,促进乡村生态振兴,需要各级林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美、百姓富、事业兴”。福建省2021年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约3.3万名,形成高位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新格局。据统计,2022年核算一产林业产值430亿元,增长5%,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约7400亿元,增长5.5%。累计完成福建林业碳汇交易和再交易391.13万吨、5890.43万元,均居全国首位。

(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教授)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