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领袖足迹 上好“大思政课”
编者按
办好思政课、开展青少年思政教育、善用“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一件大事。
为更好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把故事讲好讲活,把道理讲深讲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特邀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侨大学的4位学者共同探讨“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选择。福建日报今日摘登4位学者的理论成果,敬请关注。
追溯理论源头 领悟时代之思
□傅慧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他广博的思想富矿和崇高的领袖风范,既能在其福建17年半的从政经历和工作实践中找到根源,也能在他担任地方领导时的讲话和著述中找到原点和注脚。青年大学生只有准确把握其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才能更好理解这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2022年暑期,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善用“大思政课”,主办“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大学生主题社会实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实践养成融为一体,在学—思—践—悟中着力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奋进新征程的坚定信仰、如磐信念和必胜信心。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反复强调,只有通过调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才能真正掌握客观实际中的“实事”,做到耳聪目明、心中有数。他致信邀请大学生暑期返乡做农村调研,通过他们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并亲自为返乡调研的大学生写推荐信,希望他们能够了解基层实际。当下,中国正经历着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青年大学生应走出象牙塔,用脚步丈量大地,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因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通过思考问题背后的元问题,抓住关键、找准重点,走进群众的生活,聆听人民的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到实地调查研究,既听情况提问题,又谈看法提观点。既进行实地察看,又交流汇报。用理论武器解决百姓的思想困惑与现实问题,形成完整的实践—理论—实践教育的闭环,不断提高看问题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察民情的听力、走基层的脚力,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惟有精神上屹立不倒,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挺立潮头。从脱贫攻坚精神到伟大抗疫精神、从劳动精神到劳模精神、从科学家精神到工匠精神,八闽大地的各个角落无不绽放着伟大精神的绚丽光彩。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提到被农民誉为“榛仙”的科技特派员詹夷生、“闽北菇王”刘瑞璧,认为他们的事迹非常感人。他们选择边远山区农户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手把手教农民掌握技术,引导和组织农民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嫁接传统农业,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2000年7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门为点草成金的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颁奖,表彰他在关系国民经济、国计民生和国际声誉的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这些无不激励着青年大学生接续奋斗。青年大学生应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精神中汲取担当大任、苦干实干的信心和力量,让初心和使命在内心深处筑牢、在思想深处扎根,切实将中国精神转化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青春行动。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厦门工作期间,他走遍了厦门农村、海岛地区,两进海拔最高的贫困村同安军营村。在宁德,他倡导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作为开展工作的导向,强调:“我们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基层。我们一切工作,基层最重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第一线,也是前线,也是火线。”担任地委书记后不久,他就走遍了闽东9个县,跑遍了大部分乡镇特别是贫困地区,身体力行积极推行“三进下党”“四下基层”等理念,促成连家渔民上岸。这些,都反映着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厚情怀。青年大学生应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主动拜人民为师,虚心向人民求教,在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增长才干,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之中。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担当不仅是一种境界和态度,更意味着责任和行动。在厦门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投入大量精力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筼筜湖治理,使曾经的臭水沟变为秀丽的“城市绿肺”。在宁德,他根据闽东实际提出“滴水穿石”和“弱鸟先飞”的思路。到福州及省里工作后,他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在全省推进餐桌污染治理、林权改革、“生态福建”和“数字福建”建设等等。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既面临着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艰巨崇高的时代使命,应在守正创新中感应时代脉搏,既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培养自身敏锐的目光、清醒的头脑和高超的智慧,又要在任重道远的乡村振兴舞台上、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岗位上、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在守卫边疆的岗哨上勇于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担当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时代自信,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浪潮。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究
□原宗丽
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是他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是他必须更多强调的工作。“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近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构建科学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等,为新时期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推进指明了方向。
一、坚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鲜明“问题导向”
解决问题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中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学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他指出,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一是解决学生重认知轻认同的问题。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中存在重课堂理论知识传授,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高阶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足。基于此,厦门大学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带领广大学生深入社会,锻炼学生对问题的主动思考、自主分析和深入研究。目前已形成十大模块问题库,为实践教学提供明确的问题指向。二是解决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一直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重理论学习、轻实践研修,重课本知识、轻社会调查的状况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工作。问题导向式实践教学就是以“师生共建课题组”方式推动教师对相关问题的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实践教学课题的持续跟进,不断深化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进而将实践教学成果反哺课堂、提升教师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本领,进而有助于更好实现思政育人实效。
二、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多元“协同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在现实中,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各自为政、同质化严重、实践育人合力不足。厦门大学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载体,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顶层设计,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导,学校各部门、院系及校外各界相互联动的“1+N”实践育人格局。一是组织协同。学校成立了厦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皆为领导小组成员,与马克思主义学院通力合作,形成全员、全过程密切融合的思政课实践育人的组织协同机制。二是师资协同。实践教学除了思政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以外,还专门选任优秀的辅导员以及其他学院专任教师共同参与,逐步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兼职“大师资”队伍协同。三是平台协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要推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通过主动对接校外各种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实践教学的宽广平台,有效推进高校、政府、企事业单位紧密联系的一体化的全员育人“大思政课”格局逐步形成。
三、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扎实“育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通过深入直接具体、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发展,深化学生对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研究,培育、增强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进而增强思政育人成效。多年来,厦门大学已建构贯通本科生思政教育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实践教学“全覆盖”。实践教学被列入整体的教学计划,在思政课程中落实实践教学学分,实践教学覆盖全体本科生。二是实践教学“全链条”。根据厦门大学学期设置的特点,推行实践教学与春季长学期课堂教学同步、与短学期实践调查方法培训衔接、与暑期实地调研联结、与秋季长学期孵化成果共生的全过程实践教学。各教学环节任务明确,环环相扣,做到全过程闭环管理。目前已有大批实践成果转化为学生的各种学业竞赛项目、教师的科研成果以及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政报告,思政课实践教学成效扎实显著。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厦门大学党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与路径导向
□詹志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活动是人们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存在方式。把握好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处理社会发展现实矛盾的基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强调“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倡导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在思政课教学方面,他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关系。在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上,实践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第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民情、党情、国情、世情的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认识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上。在实践教学中,摆在青年学生面前的往往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针对性和现实性,要通过实践教学的手段引导青年学生摆脱“书中的知识脱离生活”的粗浅认识,激发他们改变现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思政课在青年学生心中真正实现去虚向实、由表及里,不断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民族情结与家国情怀。
第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实效性,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实践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将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感等整合成为对事物的初步判断,在教师的指导下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揭示问题本质,不断修正认识,最终形成对规律的深刻把握。在实践中实现训练科学思维、培养实干能力、涵养精神品格的教学目标,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第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是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的重要支撑。“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实践教学能够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造成的说理不清、效果不佳的困境,用生动翔实的历史案例解答学生心中所惑,是破除一系列歪曲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诋毁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抹杀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历史虚无主义丑陋行径的重要手段,使青年学生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事业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要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深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导向
第一,要把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导向,获得真知识。马克思主义是青年学生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感召青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青年,青年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所想,才能进一步转化为贴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社会现实需要的理论认识。“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青年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但掌握了思想武器,也锻就了物质力量,收获了受用一生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知识。
第二,要把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导向,解决真问题。一是明确实践目标。要围绕日常教学中那些知识储备要求高的难点、知识内容更新快的热点、知识背景跨度大的重点,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补充。二是细化活动方案。要细化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不同主体的具体施行方案,轻重相宜、详略得当,真正让实践教学活动在寻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扎实推进、落地生根。三是活用教学资源。要合理统筹高校所在地的实践教学资源,巧妙设计思政课教学目标与现有教学资源的贴合路径,认真规划借用实践教学资源的操作方案,培养青年学生聚焦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要把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导向,练就真本领。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实践教学要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民族英雄、革命英雄、时代英雄等的伟大事迹,触动青年、感染青年,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和魄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咬定青山、发光发热、做到极致,在奉献中沉淀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意识,拥护核心,扬展旗帜,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要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使青年学生在“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过程中练就一身实现自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真本领。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执行院长)
思政课实践教学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曹文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其中之一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当前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则。
一、要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位与性质
首先,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学生实践。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双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聚焦实践教学目标,通过双向互动与互促,在实践展开中实现育人与育己相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其次,实践教学也不是单一的社会实践。实践教学有其特定的要求和内容,可通过以下形式实施:一是课堂实践,如主题演讲、案例讨论等;二是课外实践,如社会调研、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三是虚拟实践,如虚拟仿真实践平台等。
最后,实践教学是立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实践教学不能仅停留于实践本身,而是要坚持思政课在理论上的指导性,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因此,实践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显性特征和本质属性,它是以思政课为课程内容,以实践教学为课程形式,是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统一的独立课程,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外化为自觉行动的思政课关键教学环节之一。
二、要把好实践教学导向,规范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要把好实践教学方向。方向正确是思政课教学“活”起来的命脉所在,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以“三个相统一”原则来统辖,即实践教学与培养目标相统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统一、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三个相统一”原则使实践教学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均服务于培养目标,是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向正确的校准器。
其次,要规范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要紧跟时代步伐,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身心发展特点,将国家大事、百姓所需、感人故事、身边典型融入大思政格局。同时,还要结合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地方或区域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就福建来说,不仅是革命老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可以据此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主题和方案。
总之,把好实践教学方向,以此规范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
三、要打造实践教学育人有效路径
首先,思政小课堂是基础。“思政小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对学生理论授课,帮助学生明确实践目标、内容等。如今年福建省大学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闽山闽水物华新”暑期实践活动,就是在教师讲与学生学的互动中激发了学生投身实践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是实践教学运行的起点。
其次,社会大课堂是关键。“社会大课堂”是师生作为双主体,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以教师督导为辅。社会大课堂是思政小课堂的“实战运用”,在整个实践教学运行环节中居于核心地位,其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整个实践教学的成败。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大基地研究员,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