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强大思想武器
——来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分论坛的报道
一脉相承 一以贯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分论坛侧记
18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分论坛在将乐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始终一脉相承、一以贯之。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将乐县常口村调研时提出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重要论断。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25周年,在将乐县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分论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赵建军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工业化的绿色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现代化新经济发展模式,深化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郭兆晖利用福建省1992—2019年的数据,建立VAR模型来研究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福建省的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他建议,福建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加强跨区域旅游合作;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专业人才的精心培养;加速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推动旅游营销创新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于新时代的绿色发展学说,是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学说,是哲学的、经济学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表示。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探索历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局面。”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蔡华杰说,不能以一种二元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不能单方面强调政府作用,也不能单方面强调市场作用,而应该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出发,动态处理政府与市场作用,寻找二者最佳结合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亲临安吉视察,为安吉发展把舵定向、引领航程,我们的‘两山’之路才走得坚定而踏实。”浙江省安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枫说,安吉推进“两山”实践的体会收获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守住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两山”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系统生态观。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路径。“两山”理念蕴含着深远的绿色发展观。只有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三是绿水青山要转化为人民的金山银山。在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增进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教授李永杰表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产生的直接渊源是对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解决生态问题的实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使得“两个渊源”在新时代结合在一起。“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对化解人与自然生态困境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概括。
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黄辉认为,福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全民参与,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行动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为推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行动体系,营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模式,传播好生态文明声音。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社会影响力大的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项目,推进社会广泛参与。(记者 方炜杭 陈旻 徐文锦)
理论引领 绿色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分论坛侧记
18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们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逻辑”展开研讨,在思想碰撞中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纵深。
“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会上,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郇庆治接连抛出问题,引起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
“‘为什么—什么样—如何建’,我们可以沿着这样三维递进的环境政治哲学进路,来揭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特征及其内在逻辑。”郇庆治表示,基于对党的十八大报告、十九大报告等文件的阐释和分析,他概括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10个核心概念,以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8个基本命题。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的福祉和未来。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室副主任李庆认为,人与自然关系正在经历生态危机的冲击。
“人类必须构建新的人与自然关系,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李庆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资源上走弯路。
面对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态学终身教授、国际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百炼认为,以生态与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修复好,扩展承载力,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李百炼表示,用生态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才能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如发展一系列“师法自然”的生态修复方法与生态工程的技术,帮助修复、保护、扩展生态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黄凌风在会上说,“生态有价”“生态产品”“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双碳’战略”五部分,构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基础与理论逻辑。
“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各种福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价值可通过市场得以体现;优良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态产品,从优良生态环境中产出高品质绿色产品也是生态产品,应该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认可。”他说,“生态产业化”是对“产业生态化”的平衡,也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途径;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是推动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
“‘双碳’战略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抓手。”黄凌风认为,其中,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非碳技术、生态固碳、碳市场是关键领域。
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福建篇章,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杜强表示,关键要持之以恒地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抓住生态文明建设的“牛鼻子”;狠抓规矩制度的执行,如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彻底改变守法成本高、维权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注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记者 陈旻 徐文锦 通讯员 赖虹敏)
践之于行 久久为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逻辑”分论坛侧记
18日,在“中国绿都”三明,来自宁夏、山东、浙江、河北、广东、福建的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生态环境、水土保持等部门代表会聚一堂,共同探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逻辑,为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集智汇力、建言献策。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战略,亲自推动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不仅让绿色成为福建一张亮丽名片,也为福建久久为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核安全总工程师张玉梅在会上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极其丰富的思想宝库,需要不断挖掘探索,不断践之于行。”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罗贤宇认为,从入列全国首批生态省建设,到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把生态蓝图绘到底,打造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福建样本”。同时,福建在不断深化生态省的建设中,也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一系列经验启示。如: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要牢固树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要不断创新生态体制机制等。“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经验显然具有普遍性和可借鉴价值,为其他地区探索绿色改革路径、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罗贤宇说。
“浙江与福建的资源禀赋十分相近。”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祖辉认为,“两山”理论中蕴含着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换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这为许多生态资源较好的山区指明了发展方向。黄祖辉表示,“两山”理论还可以在实践中进一步拓展延伸,一方面立足“绿水青山”这一资源本底,通过生态产业化的理念,直接转化;另一方面,跳出资源与空间的局限,通过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发挥“绿水青山”溢出效应与带动效应,做好间接转化,做大“绿水青山”业态,做优、做强绿色经济,使“绿水青山”产生更大、更好、更优的“金山银山”效应。
连续32年经济总量保持全国第一,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改善幅度走在全国前列,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人口大省,逐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大磊认为,这生动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
“广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关键就在于准确领会和把握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并与广东实际相结合,为各地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鲜活经验。”他认为,广东的实践启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领会思想与实践探索相融合;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坚持远期目标与短期任务相协同;坚持宏伟蓝图与人民期待相统一;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相结合,把握好“政府掌舵”“众人划船”之间的关系,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闽宁情深,山海情长,除了脱贫致富,两地在生态建设上也交流不断。宁夏固原市委宣传部部长褚一阳在会上介绍,数十年来,宁夏固原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生态意识,森林面积由2000年的149万亩增长到2020年的475.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8%提高到2020年的30.1%,2018年至2022年实现旅游收入164亿元,在黄土高原上点燃了绿色的希望,夯实了绿色动能。“这次来闽参加研讨会感触很深。”褚一阳说,与福建省的交流和各类相关专家的分析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学习到三明乃至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路径探索的经验。(记者 陈旻 徐文锦)
制度创新 动能澎湃
——“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分论坛侧记
福建接力实施生态省建设,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亮眼成绩背后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不断创新。迈入新发展阶段,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保持生态省建设的常态化和长效化,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分论坛现场,专家们纷纷建言献策。
伦敦大学全球繁荣研究所生态经济学教授罗伯特·科斯坦萨认为,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要更加重视生态的价值。特别是要转化衡量体系,从只关注GDP更多转向自然环境和民生福祉。要建立更全面的发展衡量指标和相关政策制度,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唯有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罗伯特·科斯坦萨表示,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希望中国加紧脚步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帮助世界走向全球生态文明。
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时代大势的必然选择,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我们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落到实处。”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鹤从产业结构绿色化、能源消耗低碳化、生态制度一体化等六个方面剖析了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尤其强调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性。
徐鹤认为,福建作为生态省,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强化“生态执政”的理念,在监督、监管过程中继续保持高度生态意识,形成政府的自我约束机制。在执政过程中,构建高效、廉洁的行政决策体系,促进科学文明执政方式的形成,保障执政过程严格遵守标准。此外,应整合生态文明相关制度,完善生态文明相关法律法规,从而搭建一套完整合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当前,碳达峰、碳中和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要求,已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而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法治力量的强有力保障。
在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教授秦天宝看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法治保障,必须立足时间、空间、价值、规范的多元法理,形成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整体系统性构造。同时,“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意味着《气候变化应对法》的制定恰逢其时,更提供了整合环境法之良好契机,希望更多福建环境法学者能在“双碳”、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上进一步深耕。
在绿色发展的整体框架下,大量固废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稀缺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2019年,我国开展“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我省光泽县以全国唯一的县级代表特例参加试点工作。
如何推动更多地方加快工业固废治理?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谢伟杰给出了他的建议:“宏观层面上,要健全‘污染担责’的法律制度体系和多元化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更要促进工业绿色转型,从源头上实现工业固废减量。”在微观层面上,他认为要构建完善的固废回收体系,实现工业固废无害化贮存;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程度,使得工业固废变废为宝。
在平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探索不同资源禀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成为新的挑战。福建沿海和山区分别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试点。
从分离承包经营权,到让林地“变现”,再到林票、碳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三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与此同时,我们仍在不断思考林改的突破口和路径选择。”三明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平表示,从三明的林改成果来看,其他地区可以着重以制度创新深化林改工作,在林木采伐管理、林权登记管理、林业金融、林票、林业碳票、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8项制度上尝试突破,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记者 徐文锦 陈旻)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