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人口变化趋势
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许 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均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省随后出台了《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我们要立足人口变化趋势,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确保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适应性、均衡性和公平性。
一、人口梯度转移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
人口的城乡流动及生育率变化使得城乡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配置方式与人口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首先,从人口学角度来看,人口梯度转移使得学龄人口在不同区域间的分布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下,城乡人口受地域、经济等因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梯度转移趋势,逐步从低层级行政区向高层级行政区流动。面对这一人口变化态势,不同地区应建立长期稳定的人口变动监测与预警机制,以提前预判学龄人口的分布与梯次达峰情况,为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布局提供数据支持。其次,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口梯度转移改变了人群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的空间分布,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产生影响。高层级行政区因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及教育资源优质,吸引了大量乡村劳动力和人才流入。这导致人口流入地区不同背景人群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存在差异,许多家庭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举家迁移。城乡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也从早先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家庭拆分式,逐步转变为整个家庭融入城镇。因此,教育资源配置需要根据人口的空间分布进行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最后,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来看,人口梯度转移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之间存在双向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人口流动会改变教育资源的需求总量和结构;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供给反过来又会影响人口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为了实现教育资源供需的动态平衡,人口流入地区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预测与规划,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保障流入学龄人口的受教育权益;人口流出地区则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以减少人口外流。这些措施有利于推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二、人口梯度转移下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乡人口梯度转移趋势愈发显著。流动人口入学需求的急剧增长,给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人口变动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乡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大量乡村人口向县城集聚,举家或部分人口从乡村涌入县城,或购房或租房,主要为子女能接受更优质的义务教育,这使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多集中在县城。县城学位需求急剧增加,大班额现象较为突出,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建设更多学校,扩充现有学校的设施规模。然而,优质教师资源相对有限,师资配备面临压力加大。与此同时,乡村学校生源减少,教育资源闲置,部分学校面临关停或整合。二是区域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近年来,乡村人口持续向大城市迁移,经济发达、产业集中的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使得这些地方城区学校学位紧张。而且,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于中心城区或老城区,一些边缘区域或新兴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其对周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明显,无法充分满足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与此同时,部分新建学校或地处偏远的学校,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等原因,难以吸引生源,造成教育资源闲置浪费,进一步拉大区域内教育资源供需差距,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三是不同群体间优质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虽然有的地方在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等专项资金安排中,将人口净流入较多、承担随迁子女任务较重的县(市、区)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相关政策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随迁子女入学仍面临一定的困难。
三、与人口梯度转移相适应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路径
避免“城镇挤、乡村空”的教育资源错配问题,探寻适应人口变动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解决方案,要求我们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乡村、城镇、城区三类地区的学生结构和人口结构变动情况进行监测与分析,精准施策,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科学规划,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在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口变化规律,注重二者的协同关系。建立“人口—学位”联动预警平台,对学位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提前干预、合理调整,避免资源闲置或过度拥挤。比如,福州市长乐区同时实施城区“扩容”与农村“提升”项目、厦门市湖里区大力推进“补短板、扩容量”工程、三明市尤溪推进乡村“小规模精品校”建设等。这些实践表明,通过科学规划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能够有效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合理布局。
二是创新机制,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各地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方面,通过实施“总校制”“强校带弱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互补,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加快数智化赋能,打造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辐射,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同时,深化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如南平市开展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在城乡学校间合理流动,优化师资配置,为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动态调整,保障教育资源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依据学龄人口空间分布及流动趋势,按需配置教育资源,确保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同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及薄弱学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为提升整体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水平提供财力保障。此外,应建立动态师资调配机制,根据各地区、各学校的生源变化,灵活调整教师编制和岗位。还需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与评估制度,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进行动态跟踪监测与评估,根据监测结果及时整改。
四是统筹管理,保证教育公平。为实现教育公平,首先需统筹推进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解决城区学校学位不足、班额较大的问题,确保城乡学校在硬件上都能均衡发展。其次,需统筹教育教学改革,共建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确保城乡学校在软件上都能均衡发展。此外,还需统筹特殊群体教育保障,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确保他们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最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能局限于教育问题本身,而应从人口、社会、经济等多方面进行全局统筹,确保义务教育与社会的协同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作者为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适应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研究”阶段性成果)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