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双剑合璧,闽台种业改写百姓食谱

2025-09-29 08:58
| | | |

农友选育的“彩铃”西瓜在江苏大面积推广。

农友选育的“千禧”小番茄在广东大面积推广。

闽台种业融合代表品种——“黑糖芭比”莲雾

闽台种业融合代表品种——“大红1号”火龙果

闽台种业融合代表品种——“金燕窝”火龙果

农友选育的“金香玉”甜瓜在海南大面积推广。

百利蔬菜嫁接苗车间 记者 张辉 摄

台农陈清淇(右)在察看莲雾“南果北种”长势。陈春花 摄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核心提示

  如果没有福建与台湾这对同气连枝的兄弟双剑合璧,吃货们可能会失去什么?

  让番茄在水果界站稳脚跟的圣女果、改变吃瓜姿势的无籽西瓜、排骨汤里的金牌绿叶甜玉米、下酒菜中的扛把子毛豆、“补水神器”莲雾、“肠道清道夫”火龙果……这些曾经难得一见的特色农产品,正是通过闽台种业融合走向天南地北,成为如今人们“菜篮子”“果盘子”中的常客与宠儿。

  40多年前,两岸“破冰”,农业先行。区位相近、气候相似、人文相通的福建,成为台农“登陆”的桥头堡。他们首先带来了当时世界前沿的育种成果,拓展了人们关于“吃”的想象力,引领了一波又一波农产品消费潮流。与新品种同步落地的,还有独到的科研理念、栽培技术、产品思维、经营模式、人才培养等。这场跨越海峡的深情互动,碰撞出农业创新的璀璨火花。

  今天,闽台种业正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融合发展。我们一起把大众食谱翻透透,从中捕捉闽台好味,品味海峡情深,看闽台如何联手改写百姓食谱。

来自“农民之友”的启发

  在温庆放30多年蔬菜育种生涯中,一个名为“玫茄1号”的紫长茄杂交种意义不凡。这是他主持育成的第一个蔬菜品种,让他在1998年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省科技进步奖。而“玫茄1号”的育成则来自台湾品种“农友长茄704”的启发。

  时间回到1989年。这一年,温庆放从当时的福建农学院蔬菜专业毕业,进入福建省农科院从事蔬菜育种研究;同年,台湾最大的种苗公司——台湾农友种苗公司(以下简称“农友”)进入厦门,成为首家落户大陆的台湾种业企业。彼时,大陆蔬菜育种还在起步阶段,传统农家种和进口品种主导市场;一水之隔的台湾则凭借多年积淀,走在种业前沿。作为蔬菜种业的翘楚,农友自然成为温庆放对标台湾种业的样本。

  “台湾拥有丰富的蔬菜种质资源。”温庆放说,历史上,当地农业部门曾多次派出专业团队赴世界各地征集资源。地处台南的亚蔬拥有全球最大的蔬菜专一性种子银行,保存世界各地蔬菜种源4万多份。基于这样的土壤,农友应运而生。

  1961年,“西瓜大王”陈文郁育成了岛内第一个无籽西瓜品种——“凤山一号”,帮助台湾云林县农民将贫瘠的沙田变成富饶的瓜田。1968年,他创立了台湾农友,愿景是“做农民之友,为农民选育更好的品种”。随着两岸“破冰”,1989年“农民之友”跨海西进,为福建农民带来现代种业的启蒙。

  为了让年幼的孙子爱上吃番茄,陈文郁通过杂交技术育成的小番茄品种“圣女”,风靡岛内。然而,“圣女”初入大陆时,遇到短暂的水土不服。人们认为,番茄这么小,是营养不良的次果。面对质疑,农友使出了浑身解数,在飞机上免费供应,在幼儿园门口举办试吃活动……几年后,小番茄终于凭借独特的风味打开了局面,成为水果市场上的明星单品。如今,小番茄新品种更是层出不穷。

  一颗传统西瓜动辄10多公斤,对于小家庭来说,一次吃不完,储存不方便。面对消费痛点,农友选育出了“黑美人”小果型西瓜,由此带动西瓜消费新风尚。

  农友出品的厚皮甜瓜品种,则让南方人实现了吃瓜自由。由于厚皮甜瓜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遭遇烂根等问题,大陆早期厚皮甜瓜产业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新疆哈密瓜。20世纪90年代,农友带来了“状元”“蜜世界”等耐高温高湿的优质厚皮甜瓜品种,配套引进避雨设施栽培技术,一举改变了南方地区不产厚皮甜瓜的历史。

  农友的三大拳头产品进入大陆市场,也给温庆放的科研之路带来深远影响。

  “重视种质资源保护、收集、创新、利用;以市场与产业需求为导向;既注重产量抗性的提高,又强调品质的提升;在细分品类上精耕细作……”温庆放总结了农友的成功之道,并运用于育种实践。

  初涉科研时,温庆放将茄类育种作为主攻方向。当时,农友在厦门市翔安区洪塘镇郭山村设立研究农场,并就近推广“农友长茄704”。高峰时,全村种植面积2000多亩,年产值超3000万元。受此启发,温庆放对传统茄子的株型、果形、产量、品质、商品性等综合性状进行定向改良,育成了“玫茄1号”。

一粒种子的“催化反应”

  以农友为起点,来自台湾的良种通过种子种苗贸易、台农西进创业、两岸科研互动等方式,在福建“登陆”,以此作为桥头堡与中转站辐射大陆。

  “从某种程度上说,向台湾引种就相当于向全世界引种。”福建省种子总站站长赵杰樑说,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品种引进与交流,一直是闽台农业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福建强调品种引进与改良创新、配套技术研究、产业开发相结合。“可以说,一粒种子撬动了产业结构、栽培技术、经营模式、市场营销等全链条升级,驱动了一场关于现代特色农业的奇妙‘化学反应’。”

  提到福建农业,外向型是一大标志。这既源自地理位置之利,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也与两岸种业合作密不可分。20世纪90年代,受要素成本上涨影响,台湾蔬菜加工出口产业正经历着一场大转移。一批台湾企业带着出口专用品种、加工技术与海外订单来到福建。

  1991年,东海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入驻漳州角美工业综合开发区,成为该开发区第一家台企。

  “企业提供种子与栽培技术,农民负责种植,产品由企业收购,加工成速冻产品后出口日韩市场。”东海公司负责人黄廖美淑说,发展订单农业、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实行严格的农残管理、引入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溯源体系……这些如今常态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当时无异于一场流程再造。在台资农业加工出口企业带动下,漳州农民纷纷利用冬闲田种植秋冬蔬菜,一批本土蔬菜出口企业应运而生。目前,福建蔬菜加工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三,出口额居全国第二。

  早年,福州人吃菜总遭遇“秋淡”难题。像大白菜这样喜凉怕热的蔬菜,立秋之后才能播种。而来自台湾的耐热品种“夏阳白”则利用高山冷凉气候,4月就能在高海拔山区播种,平稳度夏,填补市场空白。得益于此,闽侯县大湖乡高山蔬菜种植从零起步,开辟了福建高山蔬菜种植规模化商品化新局面。如今,高山蔬菜种植已成为福建特色现代农业的一张名片。

  闽台深度碰撞中,福建种业也在开辟新赛道。

  厦门种业企业可分为两大派系:农友系与本土系。前者创始人多来自农友——被称为厦门种业的“黄埔军校”;后者始于本地土壤,但依然深受农友影响。

  2010年,在农友历练多年的汤永强,决定单飞创业,在众多蔬菜品类中,锁定了略显小众的苦瓜。

  “台湾育种经验给我的启发是:只要做得足够深,再小、再冷门的赛道也能做出彩。”汤永强的策略是专注“一米宽”,挖掘“千米深”,走向“小而强”。随着农运来“夏朝”“春秋”“秦朝”“十国”等一批以朝代命名的“爆款”诞生,农运来成为蔬菜种业市场“黑马”,苦瓜种子供应量居全国前三。

  作为本土系的代表,洪金条从小跟着父辈繁种卖种。他的老家翔安区马巷镇,是福建花椰菜的代表产区。花椰菜原产自地中海沿岸,经由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率先在福建沿海登陆。福建由此成为全国花椰菜种质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在常规种时代,全国超过九成的花椰菜种子由福建生产。20世纪90年代,台湾企业利用福建种质资源育成的杂交品种进入大陆市场,迅速取代常规种。

  “能否借鉴台湾育种经验,选育出福建自己的花椰菜杂交种,重新掌握市场话语权呢?”2008年以来,洪金条通过科企联合攻关,选育出了一批原创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在综合性状上赶超台湾品种,还开创了全新的品类。其中,黄金花椰菜改变了花椰菜只有白色花球的局限,不仅具有比一般花椰菜更高的营养价值,还具有栽培省工等优势。如今,福建花椰菜种子供应量占全国70%以上。

“黄金搭档”谱写全新故事

  “农友”长茄、“千禧”小番茄、“珍珠”芭乐、“金燕窝”火龙果、“紫红”莲雾……翻开我们的食谱,闽台融合出的香甜滋味扑面而来。从单向输入到双向互动,从品种引进到农业全链条合作,从紧随跟跑到弯道超车……一粒种子串联起闽台割舍不断的血脉亲情,也让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希望田野更加生机勃勃。

  眼下,种业振兴行动已经来到了决胜“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在全新的背景下,福建与台湾依然是一对“黄金搭档”。

  在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台胞曾明宝正忙着指导番茄嫁接苗生产。

  园艺专业出身的他,曾是岛内一档农业科普节目的资深主播,2014年在厦门大学求学期间,结识了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利”)总经理康英德。双方探讨能否推动闽台从良种到良法的进一步深度合作。2016年,曾明宝加盟百利,成为公司技术总监。

  “在南方地区,茄果类蔬菜种植,易发生青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曾明宝说,最有效的手段是“移花接木”——用嫁接苗替代实生苗。台湾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探索将嫁接技术应用于西瓜等领域,技术积淀深厚。筛选优良砧木,调整基质配方,优化水肥管理,创新“小苗接”技术,引入“中央厨房”式种苗生产配送模式……曾明宝将台湾理念与技术融入厦门种苗生产实践,有效缩短嫁接周期,提升嫁接苗品质。如今,随着百利等种苗企业发展壮大,厦门已成为长江以南地区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年产量2.5亿多株。

  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秀清正和台农共同推动一场“南果北种”实验。

  原产于东南亚的莲雾,在台湾享有“水果中的钻石”美誉。2008年,台胞陈清淇在诏安试种莲雾成功。这时,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挑战更北的纬度。

  “作为热带水果,莲雾天生怕冷,遭遇低温便落花落果。”魏秀清说,闽台联合挑战不可能,通过渐进式低温驯化筛选耐寒株系,获得了一系列耐低温莲雾资源。如今,在省农科院技术支持下,陈清淇将莲雾种植纬度上限抬高到了北纬27.3度,其位于大铺山闽台生态农场的莲雾实验果园,经过了一次次低温考验,产量依然表现不俗。

  面向未来,闽台种业如何进一步融合发展?

  “台湾种业积淀深厚,目前在一些特色品类与品种上具有优势;大陆种业发展迅猛,在品种创新、现代育种技术研究应用等方面持续突破。”赵杰樑说,将鼓励闽台种子种苗企业、科研单位开展优异资源、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交流,强化联合育种攻关和商业化育种,共建资源收集保存、良种研发与繁育等创新平台,共同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内,闽台种业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该产业园有效整合两岸种子企业的优秀资源。”厦门市种子站副站长梁农说,目前园区已集聚超百家企业,其中台资农业企业20多家,累计引进300多个台湾良种和50多项先进技术。去年,福建获批新设立8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其中包括厦门同安台创园。同安台创园正以产业园为依托,以种子种苗为主导产业,引导海峡两岸种子种苗企业强强合作。

  不久前,该产业园内的百利等9家两岸种子种苗企业联合发起成立厦门市农芯种业研究院。曾明宝希望未来有更多成员加入,在基础设施、育种材料、育种技术、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协作,形成集聚效应。(记者 张辉)

 

相关链接

闽台种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硕果累累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区位相近,气候相似,闽台种业融合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福建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积极推进闽台种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全国率先搭建闽台种业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了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闽台农业良种研发与繁育基地、平潭海西农作物引进隔离检疫中心等一批闽台种业融合发展平台。在全国率先举办以闽台种业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海峡两岸(厦门)种业博览会,打造成具有福建特色、全国一流的海峡两岸种业融合发展示范平台。

  引进台湾农作物品种资源类型及数量居大陆各省之首。先后从台湾省引进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品种1万多份,筛选并推广适宜我省种植的蔬菜、果树、茶树、食用菌、药用植物等台湾特色优势农作物优良品种250多个,“农友”长茄、“庆农”花椰菜、“千禧”小番茄、“黑美人”西瓜、“珍珠”芭乐、“金燕窝”火龙果、“紫红”莲雾等成为我省主栽品种,形成了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

  两岸农作物种子种苗年贸易额超亿元。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于1989年在厦门成立,是第一家落户大陆的台湾种业企业,目前,有台湾庆农种苗有限公司等10多家台湾种业企业与福建种业企业建立种子贸易关系,福建成为台湾种子种苗进入大陆的桥头堡、中转地。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