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嵌入式养老,构筑幸福养老生活圈

2024-04-11 09:08
| | | |

退休老人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唱歌。

社区老人在幸福大食堂用餐。

龙文区德润老年公寓组织老人开展春游活动。(漳州市民政局供图)

  对85岁的漳州老人顾洁来说,最让她开心的,莫过于每天在养老院抬头便能看到家门。住进“嵌”在家门口的养老院,满眼都是熟悉的街坊和场景,她非常满意。

  所谓社区嵌入式养老,是指小型化、专业化、多功能社区养老设施,为社区和周边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专业护理、生活照料、心理慰藉、居家上门等综合性养老服务。

  漳州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为让老年人过上有品质的晚年生活,漳州试水嵌入式养老服务新模式。

  嵌入式养老有啥独特之处?“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社区”怎样实现?如何让养老更有温度?连日来,记者深入嵌入式养老机构一探究竟。

老人青睐“养老不离家”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这是熟悉而又伤感的旋律。

  当你老了,期盼怎样的老年生活?漳州市民政局开展的全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调查显示,90%以上老年人选择居家或社区养老,即“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社区”。老人不愿入住养老机构的原因中,排名最靠前的分别是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31.3%)和生活上不自由(31.3%)。

  对此,漳州市老年学会会长、闽南师范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耀明教授认为,一些养老机构地处城市郊区,位置偏远,养老机构郊区化使得老年人脱离了原有的生活圈,子女探望也不方便,这是导致老人不愿住的重要原因之一。

  怎样构筑老人更青睐的养老模式?去年3月,省民政厅、财政厅下发《关于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致力发展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着力破解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性、结构性难题,切实补齐基础设施硬件短板,丰富拓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2025年年底前,建成不少于10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

  “嵌入式养老服务新模式根植于社区,秉承‘一碗热汤的距离,有温度的养老’的服务理念,让老人们实现在‘家门口’养老。”漳州市民政局养老科科长罗晓红介绍,截至2023年底,漳州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105万,占户籍人口的20.1%,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目前,漳州已投入运营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共有3家。

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

  根据漳州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报告,城市社区老年人最期望社区提供的日常服务设施中,排名靠前的分别是日间照料中心(58.6%)和老年食堂(51.5%)。

  位于芗城区元江路的新桥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是漳州市首家嵌入式养老机构。日前,记者实地探访这个小而美的养老服务新机构。

  中心二楼,棋牌室、图书室、书画室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一阵阵悠扬的歌声从活动室传出,4名老人正在排练曲目。“我很喜欢唱歌,退休后经常约朋友们一起吹拉弹唱,但是到公园里免不了风吹日晒。”芗城区73岁的退休老人许素华告诉记者,自从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投入使用,老人们唱歌就有了固定的“据点”。老人们还成立春天义演团乐队,逢年过节就开展义演活动,忙得不亦乐乎。“大家聚在一起,有事做、有事忙,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整个精气神都焕然一新。”许素华说。

  大荤5元、小荤3元、素菜2元,75岁以上老人打7.5折……中午,许素华和朋友们结束排练,来到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楼下的幸福大食堂就餐。“吃一餐不到10元,方便卫生又实惠。”她开心地说。

  “以前一周不出门,三餐随便吃;现在有了幸福大食堂,我每天都过来。”食堂的开张,让家住附近的76岁空巢老人刘章华有了“饭圈”,竖起大拇指称赞“暖胃又暖心”。

  针对身体原因不便出门的居家老人,如何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为老年人提供助洁、助餐、助医等居家养老服务,也是嵌入式养老机构的重要使命。

  “吴阿姨,今天需要我们为您做些什么?”日前,芗城禾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助老员洪恵琴和同事张绣娟一起来到住在芗城区的84岁老人吴彩凤家中,为她提供上门服务。

  吴彩凤平时独居,因患有关节炎腿脚不便,打扫卫生较为困难,于是选择了助洁服务。根据她的需求,助老员帮她清洗窗户、防盗网,拖洗地板,并为她剪头发等。

  “我很喜欢这种居家上门服务,每月50元,挺实惠。”吴彩凤告诉记者,助老员每月上门为她服务一次,服务内容包括屋室整理、助洁、助餐、助浴、助购、助行、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8个类型,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

  近年来,芗城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区60岁以上特困供养人员、城乡低保对象、重度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计生特殊家庭成员、建档立卡困难人口等6类困难老人提供免费的上门服务。

  上门服务质量如何监管到位?在新桥街道照料中心,记者看到,一块大屏幕实时展示着老人和助老员的定位信息,用户数据管理、服务管理、线下服务监督管理及评价管理数据等一览无余。

  “借助这个智慧养老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负责运营照料中心的漳州禾康智慧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游丽娟介绍,“我们免费为社区老人发放具有定位和SOS一键求助呼叫功能的手机,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随时呼叫求助。”目前,呼叫中心已配备35个话务座席、一线紧急救援人员193名。

把养老院搬到“家门口”

  除了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嵌入式养老还提供全时托养服务,把养老院搬到“家门口”。

  “我岳母今年93岁了,去年底摔倒骨折后就入住社区养老院,因为离家近,我们几乎每天都来看她。”在新桥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三楼的养老院,陪着岳母聊家常的73岁欧定森坦言,老人骨折后长期卧床,很容易出现褥疮,他和妻子年纪大了,照顾起来很吃力。得知社区有了嵌入式养老院提供日托、短托、全托等灵活托养服务后,他们就把老人送过来,由专业的医护人员照护,他和爱人则每天轮流过来陪伴老人,让老人随时感受到亲情温暖。

  照料中心的二楼还被改造成一个幼儿托育中心。午后,孩子的笑声不时在照料中心响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用心画画,他们的画作将成为送给住在楼上的爷爷奶奶的生日礼物。

  据了解,去年底,新桥街道打造养老托幼一体化创新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漳州市首创“一老一小”融合服务新模式,为居民一体化解决“顾老+看小”的难题。

  在漳州,像新桥街道这样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已建成3家,另有3家正在建设中。近年来,漳州建立一套配建机制保障嵌入式养老服务场所,全市共配建养老用房4.2万平方米,其中23幅地块配建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6幅地块配建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保证嵌入式养老服务有良好的持续发展环境。

  日前,记者来到漳州市另一家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东铺头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这家毗邻古城的照料中心位于老城区人口最密集的地段,主要提供全时托养服务,目前50张床位一床难求。

  “我刚住进来十几天,这里不用自己煮饭,很省心;还有闺蜜陪我聊天,很开心。”87岁的徐笑珠正在和闺蜜打太极拳,她告诉记者,由于家就住在附近,女儿每天上下班都会拐过来看她,“炖好汤端过来还是热乎的,晚上还会陪我到附近的古城或中山公园散步”。

  人老了,最怕的是生病。这家照料中心对面就是东铺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很多入住老人签订了家庭病床服务协议,由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负责照顾日常起居,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则负责巡诊、针灸、理疗等康复治疗,享受医养康养一体化服务。

  “‘生活不离本社区、情感不离老街坊、养老不离身边人’成为越来越多老人选择的养老方式。”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老年人需求在哪里,服务供给就跟到哪里,积极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就是为了满足老年人所盼所愿。”

  据介绍,为鼓励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根据我省相关规定,对建筑面积大于2000平方米、床位设置在50张以上的和建筑面积大于900平方米、床位设置在20张以上的,省级财政分别予以200万元和100万元的资金补助。(记者 潘园园 黄小英 文/图)

 

记者手记

畅通嵌入式养老路径

  2023年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同福州市社会福利院视频连线时指出,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

  从养老金、养老服务到养老科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13次提及“养老”一词,彰显了党和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上的决心与行动。3月8日,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民政部部长陆治原说,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方式。民政部门将顺应这一需求,积极发展社区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养老,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便捷的养老服务。

  “本乡本土、乡亲乡俗、就近就便、可走可留。”近日,民政部调研组一行在漳州市新桥街道调研嵌入式养老模式,对相关工作予以肯定。采访中,老人们也对这种“不离家、不离亲、不离开熟悉环境”就能享受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点赞。可以说,嵌入式养老融合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方面优势,是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上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值得推广。

  然而,在现实中,嵌入式养老也遭遇种种困难——

  首先,选址需要离居民区越近越好,但这样的地方在寸土寸金的城区特别难找。如何弄清辖区内闲置社会资源的家底,促成闲置资产与养老的联姻,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动作为、攻坚克难。

  其次,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实际需求,避免出现建设轰轰烈烈、服务冷冷清清,要在充分调研居民诉求的基础上,提前邀请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参与,防止“建而不成”“成而不用”,真正把幸福“嵌”进老年人心坎。

  再次,养老服务企业对提供居家养老的上门服务也有压力和顾虑。“上门给老人洗澡,老人不小心摔倒谁负责?”“收费高老人不买账,收费低亏本怎么办?”……记者认为,一方面,老年人的消费习惯需要培养,需要政府扶持和宣传,不妨推出居家养老服务意外伤害保险,消除老年人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企业自身要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运用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手段,多渠道营销,拓展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最后,由于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服务标准与质量监管体系,期待政府相关部门引入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与技术,建立完善的服务质量标准,对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

  将养老服务嵌入社区,满足老人在家门口养老的刚性需求,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养老服务不是独角戏,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多方力量打好组合拳,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真正托起老人稳稳的幸福。(记者 潘园园)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